5月上旬,在华北平原辽阔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长势喜人。饱满的麦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夏粮丰收。

河北以其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粮食产量,被誉为中国的“粮食大省”。近年来,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74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北贡献。随着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河北势必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深入河北的田间地头发现,当地正在积极创新种粮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优势,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的推广以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等措施,努力让“中国碗”装上更多“河北粮”。

田间小麦长势喜人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千年古城邢台南和,地处华北平原南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盛产粮食,特别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素有“畿南粮仓”之称。

5月中旬,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了邢台南和区阎里乡的一块标准化农田发现,这里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麦田里,翠绿色的麦穗轻轻摇曳,形成一片片翻滚的麦浪,麦穗从麦秆顶部冒出,逐渐变得饱满,这让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夏粮丰收,预示着一片金黄与硕果累累的景象。

在麦田的一角,矗立在田间并带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气象监测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仪器的显示屏上,实时监测和记录着农田中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关键气象参数。顺着麦田中间的主路走,记者便来到一块开阔地带,这里便是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站所在地。

“我们合作社最早可以追溯于2008年,当时正值国家推动土地流转政策之际,金沙河集团就承包5000多亩地,也是为了给自身供给优质的原料,但公司对原材料的需求逐年提高,目前每天需加工2万吨小麦原料。2012年,由集团公司牵头的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尝试开启推广金沙河模式。”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尹瑞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尹瑞涛,是一名河北邢台沙河县的“85后”农民,他在金沙河集团工作了20余年,目前主要负责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5月中旬,记者见到尹瑞涛时,他正在管理站中与职业农民们交流粮食长势情况。

据其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金沙河合作社现有成员已经达到了408名,由企业法人、职业农民、入股农户组成,主要种植优质冬小麦、玉米等作物,涉及南和区6个乡镇34个行政村,培养职业农民120人,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并作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一,在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2022年合作社“马兰一号”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863.76公斤,创下河北省小麦亩产历史新高,“中麦578”亩产达到740公斤高产量。

科技赋能增产增收

实际上,金沙河合作社为企业提供了优质麦,助推了企业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2015年,金沙河合作社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不仅教理论,还有田间实操以及实训基地。合作社招了一些愿意种地的年轻人,教他们怎么种地、怎么管理农田。这些职业农民专门负责农田的管理,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净利润五五分成。现在,我们已经培养出了120名职业农民,每个人能管理500亩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尹瑞涛说。

“目前,这个2500亩的标准化农田由6位同事共同管理,我们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在合作社现场,一位职业农民向记者介绍,合作社的农业种植科技含量也很高,“比如春耕时,我们应用了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种大型新型农机具,进行浇水、施肥、喷撒农药等春耕步骤,这可以减少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种子、化肥的利用率”。

走到合作社管理站的空地上,证券时报记者看到多种类型的农机整齐地排列着。据介绍,合作社实行统一优质品种、统一生产物资、统一科学管理、统一技能培训、统一粮食仓储、统一产品销售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秸秆还田、播后镇压、测土配方等农业技术应用率达到100%,从播种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

与此同时,合作社通过品种优化,种植高产强筋小麦“中麦578”,“深翻+旋耕”精细整地,采用带有导航系统的马斯奇奥播种机、雷肯播种机精量播种。同时合作社研发手机应用软件“农事云”,对物资采购、收支账目等信息实现在线检测查询。

在合作社的标准化农田里,一排排红色的标识牌引人注目,标识牌上印有简短的文字标明了麦田的品种。

“金沙河阎里基地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邢台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基地,承担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黄淮北片广适品种大区试验、节水品种大区试验、抗病品种大区试验、生产试验和优质稳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5项任务。目前,金沙河合作社已经建立了多个高标准、高品质的强筋小麦种植基地,并设立了一个5700亩地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在此背景下,金沙河集团也逐步走上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尹瑞涛说。

据了解,作为国内挂面行业的龙头企业,金沙河集团日处理小麦2万吨,生产挂面5000吨,其副产品麦麸等还可以作为宠物食品的有益补充。截至目前,金沙河合作社粮食生产规模已发展到6万亩,广泛分布在全国小麦主产区。

金沙河模式推广提速

“目前,小麦正处于灌浆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及时实施‘一喷三防’作业,有效防治病虫害发生,为夯实夏粮丰收奠定基础,我们区农业农村局也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同事们近期密集下乡交流工作。”在金沙河合作社办公室,证券时报记者遇到了邢台南和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其表示。

该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南和区位于我国优质小麦主产区,地域面积405平方公里,耕地44万亩,麦玉两熟制是区域内主体种植模式。“目前,我们正在全区推广金沙河种粮模式,该模式有效保障了耕地地力水平提升及粮食产供安全的同时,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企业和当地农户增收。”

实际上,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也是南和区全力推广金沙河模式的重要背景。今年六月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第六条规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领域,并保障其合法权益;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推出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提供支持。

据介绍,截至目前,金沙河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到近3万亩,带动南和区6个乡镇34个行政村增收。村委会为合作社提供土地流转、村民矛盾调解、水电路设施监督和维护、防火防盗等综合性服务。

另一方面,合作社以每年每亩地50元的服务费,打到“村财乡管”集体账户上,主要用于村庄绿化、环境提升、购买洒水车等村内公共性开支,2023年阎里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还可以带动村集体增收,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此外,为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农户成员的风险抵抗能力,在区财政统一为农作物缴纳农业保险、合作社自行购买商业性保险的双重保障基础上,合作社还探索建立了‘风险保障金’机制,用于因受不可抗力等特殊因素导致部分社员种植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员发放一般性生活补助,为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邢台市南和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卢瑞静也说:“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机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生产链条,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了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多方共赢。”

实际上,邢台南和加快推广“金沙河模式”,也折射出当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

“我们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粮食安全作为保经济、稳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主线,坚决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南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目前,南河区农业局组建35名专家技术指导组,覆盖各乡镇地块,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在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方面,加强耕地管制,防止“非农化”和“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确保良田沃土得到有效保护,增加种粮收益;在农业项目建设方面,该区以粮油绿色高产高效项目为引领,推广优质小麦品种,开展高产攻关试验,建设优质小麦和玉米高产示范区。

在此背景下,南和区也为今年粮食生产定下目标。南和区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4年,全区冬小麦播种面积34.98万亩,和上年持平,主要种植“马兰一号”“中麦578”“济麦22”等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99%以上,全区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约10万人,拥有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经营主体1000多家,全区土地规模化流转率连续两年保持在79.44%以上。

南和区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立足区情,深度谋划、主动作为,在粮食单产提升方面持续发力,推广增密技术模式。产量稳中求进、品种优化提升,实现粮食产量稳产增产,守好“三农”基本盘,让农民分享到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走出一条全省先进、全国样板、可推广、可示范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粮食安全的河北贡献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河北省在粮食生产上有着显著的地位。河北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11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北贡献。

据河北日报报道,3月15日,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河北省“三农”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有效发挥了“基本盘”“压舱石”的战略作用。其中,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82.79万亩,总产761.98亿斤,连续11年超过700亿斤,在大灾之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推行全程精准精细科学管理,全面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完成盐碱地专题调查,筛选推广耐盐碱优良品种25个,旱碱麦面积扩大到150万亩。

目前,河北正在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特色农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5月13日发布消息显示,目前,全省已经完成了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河北省力争通过建立盐碱地资源数据库,抓好耐盐碱品种培育推广及研究;抓好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抓好试点工作落实四个方面,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盐碱特色农业。

4月29日,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河北是盐碱地面积比较大的省份,2011年,河北曾经有1068万亩盐碱地,占到耕地的12%。经过十几年的改造,采取了农田水利、生物改良等措施,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也说明河北在盐碱地的改造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王正谱表示,下一步,河北将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好盐碱地品种研发推广、土壤改良、特色产业带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工作,落实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深挖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此外,河北各地正在积极加快标准化农田的建设。证券时报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3年,河北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2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目标1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为粮食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为扩大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优势,示范带动中小农户创高产,今年4月,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还印发了《关于加大对全省种粮大户支持力度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主要从优化土地流转服务、增强规模经营要素支撑、支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优质农资、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推广使用高性能农机、提供科技支撑、开展产销对接、助力打造粮食品牌等方面,为种粮大户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支持。

另据新华社4月8日报道,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可以预期,在新一轮的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素有大国粮仓之称的河北省无疑将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河北省今年一号文件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此,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确保粮食安全,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单产提百斤示范行动,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总产保持在740亿斤以上,坚决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粮食生产任务目标。

“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行动,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造一批‘河北净菜’生产基地,统筹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该负责人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