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重庆文理学院与重庆市永川区教委联合发起“百名博士走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截至今年4月,永川已建成区级精品课后服务课程121门、精品课后服务活动课例50节,全区95所中小学都建立了“一校一品”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这一举措是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创新性探索。实践证明,要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同联动,取得更大成效,必须加强区域统筹,充分发挥区域统筹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效对接中的桥梁作用。

精准掌握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首先,构建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政府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召开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座谈会,并且每学期派调研组深入教育一线开展需求调查。同时,不仅要不断提升区域内校长、教师等群体准确反馈需求的能力,还要畅通网上信息反馈渠道,确保能够及时掌握学校负责人、教师等群体的需求建议。其次,建立健全需求清单。利用大数据,充分整合分析所掌握的需求信息,从环境设备、师资配置、学习资源等方面,构建区域内学前、小学、中学的教育发展共性需求清单和个性需求清单,找准切入点、结合点。最后,完善需求响应机制。政府教育部门要针对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每季度牵头组织开展一次专题对接会,建立对接情况台账,明确具体对接单位和时间节点。同时,做好跟踪跟进,确保每项需求有落实有反馈。

探索地方与高校的有效合作机制。其一,深化校地合作关系。由地方政府与区域内高校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形成有效、畅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围绕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开展探索交流。其二,健全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围绕区域内高校的特色专长,联合共建涵盖学前、小学、中学各学段的高校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对话,实现高校学生的实践成长与基础教育教师的理论提升。其三,持续深化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地方政府要搭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平台,由高校科研人员和基础教育教师围绕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建课题团队,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攻关,对研究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开展转化推广,形成对基础教育发展的科研支撑。

完善保障机制,确保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协同育人落到实处。首先,加强统筹协调。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统筹领导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联动工作,明确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将其纳入地方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构建大中小幼各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教育格局。其次,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上对高校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予以支持,制定系统性支持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区域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范围和举措,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保障职责。最后,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资助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持续加强对区域高等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做好典型经验和模式的推广示范,加大荣誉奖励力度,激励区域高校能够主动、高效、可持续地为基础教育发展增势赋能。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坚持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办学,又要着眼于教育的连续性要求育人。面对基础教育阶段丰富学校课程体系的现实需求,发挥好区域统筹的作用,将有利于进一步放大有限教育资源的效益,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动力和引擎。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3日第2版

作者: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