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美国合成生物学公司Ginkgo Bioworks发出公告:因公司在连续30个交易日内收盘价低于每股1美元,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出的退市警告。

Ginkgo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明星企业,2008年由五位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波士顿成立,2021年上市,巅峰市值一度达到260亿美元。上市不到三年,公司的市值跌去了超9成,股价跌至不足1美元。

股价下跌背后是糟糕的业绩表现。2023年,Ginkgo营收同比下滑47%,由4.78亿美元下降至2.51亿美元,全年亏损近9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将2024营收预期下调至1.7亿-1.9亿美元之间。

去年下半年,“合成生物第一股”Amyris、合成生物领域翘楚Zy­m­e­r­g­en都因负债累累,相继申请破产保护。Ginkgo可能会是下一个。

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轮合成生物学的追捧热潮。很多投资者连“合成生物学是啥”都还没搞明白,就参与市场炒作。但海外头部企业的真实案例表明,合成生物学并没有那么好挣钱。

一位国内合成生物学公司负责人表示:“不少技术型公司眼高手低,产业化、商业化能力不足。目前阶段合成生物学应用还是要靠本身有产业化能力和强大主业支撑的企业。”

业绩大变脸

Ginkgo公司并不制造产品,而是一家平台型公司。Ginkgo将自己的商业模式与亚马逊的云计算平台类比:通过AI、大数据、自动化实验平台为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合成生物学产品和服务。

具体来说,Ginkgo的业务分细胞工程和生物安全两大板块,细胞工程业务主要提供细胞编程的定制服务,这就类似于医药行业的CRO企业;生物安全业务则包括为企业、学术机构提供核酸检测产品、基因组测序以及核酸疫苗生产改进服务等。

2021年,Ginkgo公司年收入超过3亿美元,同比增长2倍,其中生物安全板块的贡献超过2亿美元。2022年,这一板块继续强势增长,收入达到3.34亿美元。但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新冠相关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新冠疫情的消退,Ginkgo公司收入很快大幅下降,和合成生物学关系更紧密的细胞工程收入也没有明显提升。2024年一季度,公司总收入仅有3800万美元,同比下降53%。公司还下调了对2024年的营收指引:由此前的最低2.15亿美元下降至1.7亿美元。

从Ginkgo公司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生物医学发达的美国,合成生物学所需的相关服务也并非需求膨胀。健识局了解到,这并不是业务能力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并没达到规模经济。

领路资本总经理龚默直言: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技术服务存在交付周期长、交付成功率低、服务价格高等问题。加之该领域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业务量不大,不足以支撑平台型公司的商业模式。

她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科学家在高校里进行多年研究后再转化出来,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很多单一大品都是这么跑出来的。”

技术型公司产业化落地难

合成生物学明星公司纷纷陷入败局,表明这个行业暂时还没法和传统的化学合成等技术相抗衡。

前述国内合成生物学企业负责人以“合成生物第一股”Amyris举例,2005年这家公司研发出了能够产生青蒿素的酵母菌株,但这个方式比植物提取青蒿素的成本还高。

他认为:“合成生物学企业不是单纯和其他同行竞争,而是和原本在这个行业干了十几年的企业竞争。”

用生物方式合成化合物,难度显然要远远大于化学合成等方式。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利润,只有当传统方式成本过高、或者创造出新的化合物时才有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负责人补充说:“国外技术型公司过于依赖高通量筛选平台、自动化实验室等技术设施,导致固定资产投入大,加上国外人力成本也高,成本降不下来。”他透露,他所在的公司曾与一家海外合成生物学龙头公司洽谈合作,但对方开价过高,最后公司还是在国内自建研究院。

“更重要的是,技术型公司总有眼高手低的问题,商业眼光不足,对后端的产业化、商业化不熟悉,开发出的产品在落地上还有难度。

Ginkgo公司的财报恰好反映了这一点。公司细胞工程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发费用、技术里程碑付款;另一类则是商业里程碑付款和商业特许使用费。取决于产品商业化的潜力及客户意愿。

公司财报显示,2023年新增项目服务费用有所增长,但商业里程碑付费、技术特许使用费产业链后端的收入减少,导致整体业绩增长乏力。2023年10月份以来的半年里,商业里程碑和特许使用费收入竟然为0,可见公司开发的产品完全没有商业化。

合成生物学应用中,选品、研发、产业化、成本控制、商业化这些能力一个都不可或缺。想把合成生物学应用做好,还是要本身有产业化能力和强大主业支撑才行。

撰稿 | 李傲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