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进酒》的“将”,读“qiāng”。

这可以参看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1047页:“将,qiāng,愿;请:将进酒。”

随后还有——“另见644页,jiāng;648页,jiàng。”

可知,“将”有三个读音。李白的诗,读“qiāng”。

一字多音或一字多义,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本不必大惊小怪。

问题在于,“将进酒”的“将”,何以读“qiāng”;其与读“jiāng”或读“jiàng”有何区别及联系;三个读音又是怎样确定的。

这倒不妨探讨一下。

《说文》:“将,帅也。”又:“帅,将也。”

此为“互训”,是“训诂学”中常用之方法,即意义相同的字,相互训释。

许慎这里所说的“帅”,本字是“行”的中间夹一个“率”字。不过,在《仪礼》《周礼》中,已简化为“率”。

许慎认为,“将”的本义,与“帅”相同,都是“率领”之义。

遗憾的是,许老先生无缘见到甲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骨文中有“将”字,是“爿”加“夕”,没有小篆“夕”下的“寸”。或曰,“夕”非“朝夕”之“夕”,而是“块肉”的象形,如“多”,非上下二“夕”,实为两个“块肉”会意为“多”。

甲骨卜辞中,“将”,应该是“接近”之义。

《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将就”一词由此而来。

《易.系辞》:“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

这三个“将”,皆可以“接近”之义解释。

由此看,“将”之本义,或许说是“即将”之“将”更准确。

小篆的“将”,在“夕”下加“寸”。“寸”为手腕距手掌“寸余”之近,亦可证明会意为“接近”“即将”。

在这个含义上,“将”读“jiā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初,“将”还引申为“且”“承”“奉”“行”“送”“随”“率”等等含义。如——

《诗.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为“且”义。

《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于将之。”“将”为“送”义。

《诗.商颂.那》:“顾予烝尝,汤孙之将。”“将”为“奉”或“承”义。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将王自圉门入。”“将”为“随”或“偕”义。

等等。这些个“将”,均读“jiāng”。

《广韵》《韵会》《正韵》皆注此种用法的“将”为“资良切”,音“浆”。

许慎所说“将,帅也”之“将”,亦读“jiāng”。

不过,“将帅”之“将”,也读“jià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记》注:“方氏曰:‘才足以将物而胜之之谓将,智足以帅物而先之之谓帅。’”

《唐韵》注为“即谅切”;《韵会》《正韵》注为“子谅切”,音“醤”。

这个含义及读音,一定是前一义的引申和音转。

“将”,也读“qiāng”。

《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集韵》《正韵》注为“千羊切”;《韵会》注为“七羊切”,音“锵”,请也,几愿也。

李白的《将进酒》的“将”,即“请也”、“几愿也”,读“qiāng”。

“将”,读“qiāng”,还是拟声词。

《诗.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翱翔”一词出于此。

前两个“将”,读“jiāng”,为“且”义。后两个“将”,读“qiāng”,拟声,此“将”为“锵”之本字。

《诗.周颂.执竞》:“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同上。

这就是典型的假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将”的这三个读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有一大段精彩解说。其云——

后人谓“将”“帅”二字去声,与平声之“将”入声之“帅”别者,古无是说也。

请注意,他认为,古时“将”在“jiāng”这个读音上,并无后世那么复杂,只发一个音。

他接着说——

《毛诗》“将”字,故训“特多”“大也”“送也”“行也”“养也”“齐也”“侧也”“愿也”“请也”,此等或见《尔雅》或不见,皆各依文为义,皆就叠韵双声得之。如,“愿”“请”是一义,“将”读“七羊反(qiāng)”,故释为“请也”。“将”读如“即羊反(jiāng)”,故《皇矣.传》释为“侧也”……。

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此一现象。

简而言之,在古人那里,并非记录所有语言都有相应文字,而是——第一,字义有引申;第二,声近有假借。

比如,“佩玉将将”,就借来了本来读“jiāng”的“将”字,读为“qiāng”了。

同理,古人表达“请”或“愿”的语言,也发“qiāng”音,于是也借来了“将”字。

这证明了一个道理——语言在先,文字在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古人用语言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往往可能并无对应的文字。但“话说出去了”,要用文字记录的时候,就会选择某些含义接近或发音接近的字来表达。

其实,“请”或“愿”这个含义,与“将”之“接近”“即将”的本义亦很“接近”,这也是一种假借。

先秦小篆已经有“请”字,但当时的含义,为“谒也”,即下对上的“告白”或曰“汇报”,先秦是诸侯们向天子“春朝秋觐”,汉朝称之为“春朝秋请”。

也是在汉代,“请”,才有“邀请”之义。

请注意段氏说的那句话,这种引申或假借,以致音转,往往都与“双声叠韵”有关——同声母为“双声”,同韵为“叠韵”。

“将”读“qiāng”,与“请”,属于“双声”,声母相同。“将”读“qiāng”是“七羊切”,“请”是“七井切”。

这应该是汉字多音或多义的一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