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已经启动,动辄几百上千亩,一批城中村将逐渐消失。

正在拆的城中村,现在是怎样的光景?

真实情况有点惊人。

01

以前,南宁并不缺“拆迁暴发户”。

因拆迁而富起来的城中村,比如埌东村、埌西村,率先享受到城市红利,成为有名的“富人村”。

但并不是所有城中村都有那个命,比如长堽村。有点尴尬,它处于青秀区和兴宁区的交界处。

在青秀区诞生之际(2005年),长堽村本划归青秀区,但后来行政变更,部分划到兴宁区,部分留在青秀区,同村不同命。

长堽村五组,就是被青秀区遗忘的那部分,归于兴宁区。

由于历史因素复杂,拆迁困难,至今还如同城乡结合部,夹在华丽的商品房小区中间,显得很突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低的洼地,使得雨季入村的路口时常积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嘈杂的环境、低廉的租金、混乱的规划,往里走还会出现大片大片的草丛和菜地,和外面的繁华仿佛是两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只有拆迁,才能改命。但拆迁,从来都没那么简单。

02

走进真实的拆迁现场,里面的景象让我震惊。

有的房子已经被推倒,挖掘机在上面运作,两边都摆着“房屋拆迁,请勿靠近”的警示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房子被围上高高的黑网,正在拆除。底下那台不知道叫啥的机器,发出极为刺耳的轰鸣声。工作人员在一旁守着,路人淡定走自己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房子被夹在废墟中间,也没喷有“拆”字,楼下的奶茶店还在正常营业,似乎对其没有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房子已经被喷上大大的“拆”字,将成为下一个拆除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楼房已经人去楼空,一片狼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垃圾随处可见,为数不多的空地成了停车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个正在拆迁中的村子,却依旧充斥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03

入村的500米,两边开满各种小店,人来人往,热闹得像个小集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废墟旁蹲坐在那的老奶奶,正在靠卖菜自食其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菜市以及水果店依旧正常营业,低廉的价格让人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废墟旁营业的小店,一碗现煮的粉不到10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子不大,居然有2所幼儿园,孩子们在里面快乐地玩耍,楼上的房子已经腾空,旁边的药店卖力促销打折,意味着不久,这里将成为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废品的老人,还坚守着“老破小”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载而归的收废品车,或许会迎来事业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一圈下来,我发现其实很多小店还开门营业,多撑一天,就多一份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住在城中村确实方便,靠近老城区,下楼就能买菜。但大势不可违。

04

城中村,曾以低廉的租金,以及浓浓的烟火味,包容着在城市打拼的底层人员。

有很多租户,习惯了住在这里;也有很多租客,早已逃离。

以前巷子内贴得最多的招租小广告,如今变成清一色的搬家小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栋栋紧挨着的民房,基本都建到五六层楼高,曾经一房难租,如今空房随处可见,有的甚至已经搬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巷子内,不时遇到几个小年轻在聊着“搬去哪”的话题,偶尔有搬家货车经过。

其实,环境较差的城中村,已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待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缠绕在一起的电线,随意放置的电动车,狭窄幽暗的通道,脏乱差的公共环境,以及不太友好的房东,让越来越多人逃离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房东反映,如今租客越来越少,曾经“包租婆”“包租公”的风光不再。

05

外人眼中“脏乱差”的城中村,是原住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纵然存在各种毛病,但对原住民来说,确实很多不舍。舍不得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舍不得辛苦建起来的“天地楼”,更多的是迷茫。

一位卖菜的阿婆说:“习惯住在这里,附近可以种菜,搬走了不知道能做什么。”

一位守摊的阿叔说:“在这里做生意十几年了,现在等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拆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可以回迁,也要等上好几年,甚至更久。

从网传的拆迁补偿标准来看,以前“一拆暴富”的神话早就破灭。未来何以谋生,或许也是很多原居民迷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妥善安置原住民的同时,应该给其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当然,拆迁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并非从此可以躺平。

期待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