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一项最新公开的研究成果表明

广州天河和肇庆四会

共发现4枚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这是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化石

打破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纪录

广州一建筑工地有惊人发现

这项研究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广东省四会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以及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发布。相关研究文章发表于国际地学刊物《白垩纪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于国际地学刊物《白垩纪研究》。

这4枚牙齿发现点属于上白垩纪大塱山组,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7000万到6600万年前,为白垩纪的最晚期。其中1枚发现于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另外3枚发现于肇庆四会。

研究团队近两年来针对这些牙齿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支持四颗牙齿属于暴龙超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于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的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霸王龙是暴龙超科的代表物种

据介绍,暴龙超科是一类体型差异较大的掠食性兽脚类恐龙,是白垩纪中晚期的优势类群。

全长可超过12米的晚白垩世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就是暴龙超科中体型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物种,但也有像早白垩世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这种全长在1.5米左右的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会博物馆的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暴龙超科的牙齿为异形齿,不同位置牙齿的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区别。本次发现的牙齿在整个口腔中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也令研究团队无法准确估计牙齿主人的体长。研究人员表示,保守估计四会的暴龙超科牙齿其体长约5至6米,而广州市区的记录则可能是更大一些的个体。

中国华南地区缺少晚白垩世大型兽脚类的记录,此前仅在赣州地区发现过暴龙超科的虔州龙(Qianzhousaurus)和暴龙类足迹,河源地区发现过暴龙类牙齿等。

广州在地质历史上属于三水盆地沉积区,这次发现是首次在三水盆地发现大型兽脚类化石,也是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纪录,还是中国最晚的暴龙超科化石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于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的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化石记录显示,该区域活跃着窃蛋龙类等。而本次发现的暴龙超科牙齿和它们组成了一个明确的恐龙生物群,说明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前,恐龙生物群在中国华南很可能相当繁荣。

广州也是恐龙蛋化石发现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广州其实也是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地。

广州地区在距今约9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恐龙活动曾相当活跃。1976年与1998年,广州在白鹤洞和中山五路都发现过恐龙蛋化石。白鹤洞发现的恐龙蛋就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里。

截至目前,广州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点分布涵盖荔湾、越秀、海珠等区。这说明广州地下可能存在着一个数量、种类都颇为可观的恐龙蛋化石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越秀区中山五路吉祥大厦工地发现的恐龙蛋。

2020年到2021年间,化石爱好者、中学生倪子杰在广州市几个建筑工地陆续发现了一批恐龙蛋壳化石碎片,并交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系统研究。6块蛋壳化石碎片编号为HS00468至HS00473。其中,468和469号标本发现于番禺区广州南站;470和471号标本发现于天河区金融城工地;472和473号标本发现于荔湾区喜鹊路。

科研人员研究后发现,通过地层对比,天河区金融城化石点属于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其他化石点属于上白垩统三水组,大塱山组的时代要晚于三水组。并将468归入棱柱形蛋科棱柱形蛋属,将469、471、472和473归入长形蛋科巨形蛋属。而470的显微结构与任何一种恐龙蛋都不同,与鳄类蛋化石的显微结构一致,研究人员将其归入鳄类蛋化石,是首次在中国发现鳄类蛋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子杰在广州发现的部分蛋壳标本。

此前,三水盆地除了发现过棱柱形蛋科和长形蛋科,还发现过圆形蛋科化石,圆形蛋科一般认为是鸭嘴龙类所产。这次发现说明,三水盆地存在恐龙类的伤齿龙类–窃蛋龙类–鸭嘴龙类以及古鳄类的四足类动物组合,填补了广州地区乃至三水盆地古脊椎动物记录的空白。

资料参考:羊城晚报、南方+、广州日报、新京报、人民网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