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手下那群跟随他出生入死、戎马征战的武将大抵都是持有防范心理的。

皇帝都知道兵权就等同于实权,如若兵权分散,那么江山社稷就存在着被人要挟拿捏的风险。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心理,故很多皇帝一边加强皇权的集中,一边暗中主导崇文抑武的国风,而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正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君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立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但国家的强盛泰安是必须由武将来倾力维护的。

而对素有“北宋军事强族”之称的杨家将来说,无论皇帝对朝廷武将的态度如何,尽忠报国、戍卫疆土都是北宋杨氏家族的家族使命。

忠义骁勇的杨家将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北宋末年,杨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为了躲避乱军之祸曾分成若干支队伍逃散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杨家将的后人们仍然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有些人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到海外定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确切的统计,杨家将的后人们至今仍有7000多万,主要生活在四川南充、河南安阳、江西上犹等地。

富裕幸福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盛世的太平之美,然而杨家将的传人却对祖传的绝技“杨氏枪法”产生了隐忧。

“传内不传外”的杨氏枪法如何才能后继有人——这便成了横亘在四川支脉杨家将传人胸中的一块心病

宋太祖“崇文抑武”的国策令泱泱大宋始终在军事和外交上处于劣势

在古时候的中原王朝之中,历时300多年的宋朝绝对是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堪与盛唐齐名的大宋在经济、政治、农业、疆域和文化发展方面都几近于巅峰的程度,也就是说,缔造了古代经济巅峰的大宋方为真正的繁华盛世。

然而,北宋在建制之初就开始施行“崇文抑武”、“重文轻武”的国策。

害怕武将拥兵自重的宋太祖赵匡胤恰恰是这项长期国策的发起者,整个大宋朝都弥漫着全方位束缚、控制武将施展兵权的怪异气氛。

宋太宗时期,武将但凡领兵出征,都必须遵照着皇帝赐予的布阵图来行军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武将成了皇帝远程操控的执行者,无法尽数施展军事计谋和才能,权力被严格控限,这种“军事惯例”在大宋屡见不鲜,宋朝抑制武将的荒唐方式便可见一斑

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大宋创造了遥遥领先、举世皆惊的经济巅峰和灿烂文化,成为东方一个实力与希望并存的强盛之国。

然而,富丽堂皇的大宋却独独在军事边防方面羸弱不堪——自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失败开始,大宋军队对外的战争一直就处于胜少而败多的局面。

其后,综合实力不俗的大宋不仅被北方凶悍的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地侵扰,就连当时南方小小的交趾国都想通过攻宋的方式占得些许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有人就总结道:大宋建制逾300年,虽富甲一方却倍受外敌辱扰,且惯于依靠妥协而求取和平,实属外强中干,可以说是“为盛世而少治世”

总的说来,大宋的一切弱败庸软其实都起源于建制伊始的错误指导思想——“崇文抑武”。

太祖赵匡胤立下的这个长期国策可能短暂地有过一些积极意义,但长久来看,此策终令泱泱大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长期处于劣势状态,并最终导致了大宋的覆灭。

历史上备受尊敬瞩目的杨家将堪称“满门忠烈”

无论在正史《宋史》中,还是在野史传闻、民间轶事中,宋朝的“杨家将”都是人们心目中如同神一样的忠义军事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将”个个一心护国、满门忠烈,无论男女老少都骁勇善战,一柄杨家枪令敌人无不见之而丧胆、闻风而色变。

可以说,在外邦异族眼里“肥美”却“孱弱”的宋朝如果没有杨家将几代人前赴后继地上阵杀敌,那定然早早就终结了王朝的性命,断不会延续300多年的国祚

据史料记载,大宋时期的杨家将一共是3代忠义精英。

翻阅《宋史》,武将杨继业为北宋杨家将的第一代帅才,杨继业一生育有7子,分别是杨延朗(后更名为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玉、杨延彬、杨延贵以及杨延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杨家第二代武将后生之中,杨继业的长子杨延昭最为出名,因其戍守宋辽边关长达20多年,故辽国人都对其非常敬畏。

迷信天象的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是克制辽国的星象,故而他们便将充满了正义和威慑感的杨延昭视为那颗“克辽之星”,从而将杨延昭称为杨六郎。

野史中,与八贤王以兄妹相称的大宋郡主柴清云嫁给了杨延昭为妻。

她为杨家诞下了第三代男丁杨宗保杨宗勉,并与婆婆佘太君、儿媳穆桂英一同担纲,成了殒身不恤、保家卫国的巾帼女杰、杨门女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据正史所载,在杨家第三代虎将之中,杨文广的名气最大,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当年,杨文广受到了皇帝的信重,负责防御西夏,甚有威名。

但在那以后,杨家将便逐渐销声匿迹,最终在金兵攻打大宋之际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逃离汴京后,遍布各地谋求新生的杨家将后代子孙

在如今河南省开封市的杨家湖北岸,有一座历经了800多年风雨的历史古迹“天波杨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处古迹是北宋名将杨继业的府邸,更是杨家将的发源地,因为它起建之时正好在北宋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今人称之为“天波杨府”。

北宋末年,杨家将的后人们大多数担任宋朝的中下等军官,受当时的大环境所困,他们不是鲜有功绩便是碌碌无为,已不复祖上的骁勇和荣光。

公元1127年,金兵再度挥师南侵,在金兵大举攻打宋朝国都汴京(今日开封)之时,作战能力早已不复往昔的杨家将的后人们只得召集在一起商议奔逃之法

为了保住家族的血脉,杨家将的后人们整合成若干支小队伍,分批从汴京外迁,并向全国各地逃散开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那之后,他们虽天各一方,但却都能够甘于普通,在合适的地方扎下根来,生儿育女、谋求生计,令杨家将的后代如今遍布了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杨家将的后代族人非常注重修撰族谱,以现存可信的杨氏族谱为据,如今,吉林省、山西省、江苏省、四川省、河南省、福建省都有杨家将的后代血脉衍子生息。

举个例子来说,在如今山西省忻州市的代县鹿蹄涧村里,生活着一支杨家将的血脉子孙,代县在历史上称为“代州”,故鹿蹄涧村中生活的这群杨家将后人就被称为“代州杨氏”

目前,他们之中最为年长的是杨家将的第36代孙,而最年幼的则是杨家将的第41代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鹿蹄涧村的杨氏后人们以耕种为业,平素农闲之时就耍耍枪棍,每逢祖先杨继业的诞辰,便齐聚在杨家祠堂中聚会庆典,可谓生活得既和美幸福又安乐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