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史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涌现了无数仁人义士,拯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离不开每一个心怀热血的中国人。乱世之中,历经战火考验,英雄配佳人的感情自然也是弥足珍贵。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起我党的优秀领导将领陈赓大将和他的夫人傅涯之间的故事。两人相识于微末之中,风风雨雨中度过半生,始终不离不弃,坚持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好不容易改天换地,新中国成立,陈赓却因为工作劳累,身体不堪重负患病。1961年,陈赓大将积劳成疾,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对于妻子傅涯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只能强忍着内心的悲伤,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家,抚养家中的四个孩子。

这时从美国来的一封信让事情有了变化。傅涯一看到这封信的内容,瞬间流下泪来。也就是因为这封信,傅涯下定决心,一定要去趟台湾。

此时傅涯已经74岁高龄,而且身体日渐衰弱,本该是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了。可她还是不顾家人子女的劝告,执意要去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傅涯

一个共产党高级将领的遗孀,为革命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为什么突然要前往台湾呢?那封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傅涯又为什么一到台湾就被几十辆汽车团团围住?

一切的答案,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从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说起。

1918年,傅涯出生在江西省景德镇。由于家境富足,傅涯从小衣食无忧,进入学堂读书写字,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成为一名有志青年,立下报国志愿。

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傅涯带着同学游行,给抗日将士捐物资。在她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慷慨解囊,极大地缓解战场前线的压力。

为了实现报国志愿,她决心投入革命事业。不久,她在大哥的支持下来到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也就是在这里,一颗红星被彻底点燃,开始冉冉升起。

这是傅涯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她非常想念家人。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她只能压下对家人的思念,将精力投入革命当中,唯愿革命能够早日胜利。她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在文工团从事政工工作,正是在此期间,她遇见一生的挚爱陈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陈赓

事实上,陈赓在遇见傅涯之前已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叫王根英,她也是个老共产党员,她和陈赓在1922年的平民学校相遇,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陈赓正好从家乡湖南来到上海,展开革命工作。因为他是党员,又具有文化知识,他经常去平民学校上课。平民学校主要是给工人阶级补习文化知识的场所,王根英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夜校一成立,她便约上革命伙伴来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夜校的第一批女学生。

陈赓来自湘西,很喜欢讲些农民理论,而王根英却坚信工人阶级的力量,两人为此经常争论不止。在争论中,陈赓发现这个姑娘非常可爱,渐渐产生好感。既然确定自己的心意,潇洒不羁的他当即决定,用递纸条的方式表达爱意。

面对陈赓不同寻常的示爱方式,王根英羞恼不已,直接把纸条贴在墙上。陈赓也不放弃,继续传递纸条给她,最后王根英居然把整整一面墙都贴上了陈赓的情书。其他人看到这些纸条,纷纷会心一笑。陈赓就这样在王根英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天晚上,王根英单刀直入问道:“陈先生,你怎么会看上我呢?”陈赓回答:“我是听蔡和森的夫人向我介绍了你,她说你人品好,工作上进,说你文化薄弱,让我帮助你。”他又再次说明自己的爱意。说到后面,王根英红了一张脸说道:“好,既然你的心意是真的,那你就等我五年吧,就五年,等我把文化知识学好再说。”陈赓只好无奈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王根英

不久,陈赓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三杰”之一,救了蒋介石一命,威名远扬。但随着蒋介石背叛革命,陈赓跟随周恩来转入中共地下工作。而这时,王根英也入党两年多,先后领导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得到周恩来的赞同。

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结束后,她来到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她和陈赓再次相遇。陈赓认真地说:“根英,我们结婚吧。”王根英叹气说道:“不是我不想结婚,可是现在正是革命形势紧张的时候,我们结婚有了孩子,还怎么进行革命斗争?”陈赓坚持不放弃,王根英也坚持主见。直到周总理得知了这件事,决定帮助陈赓,亲自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婚后,王根英生一个儿子。后来,王根英根据中央命令,回到上海进行革命任务,而陈赓则跟随周恩来去南昌参加八一起义。夫妻天各一方,各自为革命斗争而努力。

1939年3月8日,陈赓正在给八路军部队讲话,通信员拿着一封电报进来。他接过来定睛一看,心里一惊。只见上面写着,王根英同志为了掩护战友,不幸牺牲了。陈赓的脑海中瞬间一片空白,他独自走在树林里,孤身站了很久,静静悲痛着妻子王根英的离世。

妻子去世后,陈赓一度陷入悲痛的心情中。在战友的安慰下,他才渐渐走出悲痛,决定为妻子报仇,将全部精力投入革命斗争中,率领部队与日军进行斗争。期间,他率领386旅打出名头,狠狠挫伤日军,让日军恨得牙痒痒。

但是战场的胜利过后,陈赓的内心不免感到孤独。在王智涛的介绍下,他结识了傅涯。陈赓在王智涛的家里第一次认识傅涯,一眼便心生好感。傅涯也听说了陈赓的故事,心中产生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陈赓和傅涯

潇洒不羁的陈赓确定自己的心意后,对傅涯展开攻势。他让傅涯周边的人,纷纷向她说他多么好。傅涯听得多了,也渐渐感觉陈赓很不错,特别是他对王根英的感情,愿意为了前妻守节三年,是个重情义的男子,这让他的内心渐渐动摇。

经过一番周折,两人确定心意,约定等待陈赓守节后,步入婚姻殿堂。但是陈赓的婚姻还是没有那么顺利,因为傅涯的家庭有点问题,组织上不予批准结婚。直到邓小平帮忙,两人才能结婚。1943年2月25日,陈赓和傅涯结婚,刘伯承特意让出自己的一间房间给他们当作婚房,举行简单的婚礼。

举行婚礼时,陈赓向傅涯作出承诺,尊重傅涯的革命事业,爱她到永远。傅涯听后,心里也是暖暖的。结婚后没几天,傅涯便去县里搞民运工作。

陈赓是一个工作狂人,而妻子傅涯也是女强人,经常全心投入工作,忙的时候经常顾不上回家,一个星期才回来一两次。有时候陈赓想念傅涯,就会带着党校的同学一起来到河边,大喊:“傅涯赶紧回来。”渐渐大家都知道陈赓和傅涯非常恩爱。

在每次两人分手时,傅涯便会送给陈赓一本日记本。这个日记本是陈赓用来写战地日记的,每当他写完一本日记本,就会交给傅涯保管。部队行军打仗过河时,装在包裹里的日记本也湿掉了。等到部队到了驻地,傅涯便会拿出日记本晾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傅涯和陈赓

在感情上活得美满的陈赓,在战场上也毫不逊色。1943年,陈赓奔赴延安参加学习。此次学习,历经时间一年多,陈赓获益良多,加深对党组织的信仰。1945年8月,陈赓返回太岳解放区,集中太岳军区主力,准备应对作战。

9月,他率领太岳纵队参加刘伯承指挥的上党战役,歼灭阎锡山部队。此后,陈赓担任晋冀鲁军区第四纵队的司令员,率部进行运动战。当时第四纵队的处境十分艰难,南面有胡宗南部队驻守,北面有阎锡山五个师部队驻守,两方敌军企图夹击我军。面对如此紧张局势,陈赓彻夜不眠,日夜思考如何打破敌军的谋略。

虽然陈赓此时已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擅长以少胜多,熟练用兵之法,但是他从来不草率行事,纠结过去的作战经验,而是实地考察,谨慎分析敌情,地形,才会做出部署。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觉得利用两方敌军的矛盾点,以运动战与敌军周旋,再趁机打一面敌军,割裂双方的联系,取得彻底胜利。

首先第一仗就是攻打骄横的胡宗南部队。他命令部队突然袭击胡宗南的先头部队,一举歼灭敌军一个多旅。胡宗南毫无准备,吃了闷亏,心中气愤不已,紧急命令部队收缩,暂缓行军。我军稍事休息后,又先后进攻洪洞,赵城等城,拉大胡宗南与阎锡山两军的距离。

当胡宗南再次向我军进攻时,陈赓则在临汾浮山做好部署。他先以一部分战士假装进攻浮山敌军,把我军主力部队隐藏在临汾浮山公路以北地区,吸引临汾敌军向浮山增援,再让主力部队趁机歼灭敌军。

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就是在此战中碰上陈赓,迷茫地钻进陈赓布置的圈套,直到被俘虏了,还茫然不知他是如何被打败的。一开始的三个月时间,每个月一仗,我军三战三捷,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打出我军的军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在战场前线大显神通时,也意味着夫妻俩聚少离多,但是陈赓依旧对傅涯非常好,感情很稳定。在一次聚会上,有人悄悄和傅涯说:“陈赓可是一个好男人呢!”傅涯听到这话,羞涩地笑了笑,心里也这么认为。

虽然陈赓对傅涯很好,但是他也很注重规矩。一次,陈赓去前线打仗时间太久,傅涯也很久没有见过陈赓,有人便带着傅涯去部队看望陈赓。但是陈赓见到傅涯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战事吃紧,你现在过来了,其他战士的家属也要来,部队工作就不好做了。

无奈之下,为了支持陈赓的工作,傅涯只能连忙收拾东西回去。最终是在渡江战役后,战争形势渐渐好点,部队条件也好了,夫妻俩才能长时间相聚在一起。

傅涯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在她的相册里,一直保留着这样一张照片,傅涯坐在板凳上,嘴里咬着夹子,细心地给孩子梳头发,脸上充满慈祥的母爱。

陈赓很喜欢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很多。在闲暇时间,只要陈赓有时间就会抱起孩子,调皮地用胡子扎孩子。次数多了,孩子给他起了个外号,胡子爸爸,傅涯理所当然也就成了胡子妈妈。

除了亲生孩子,陈赓夫妇也收养很多烈士子女。曾经有对姐弟,他们的父母被派去日本部队做地下情报工作,后来身份暴露,不幸牺牲了。这对姐弟便被接到延安上学,每到周末学校放假,陈赓和傅涯便把他们接回自己家,当作自己孩子照顾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晚上,男孩子就和陈赓睡,女孩子就和傅涯睡。特别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收养的孩子更多了,有烈士子女,有父母在外地的。一到周末,一大家子相聚在一起,十几个孩子,非常热闹。

在生活中,傅涯的女红特别好,这些孩子都穿过傅涯亲手织的衣服。曾经在战争年代,部队行军时,傅涯就坚持一边行军,一边织毛衣,甚至打瞌睡的时候,她的手里也没有停下。

那时候,在解放区,大部分孩子都穿过傅涯亲手制作的衣服和毛衣。陈赓只要知道谁家生孩子,就会对他说,让他去找傅涯,给孩子做身新衣服。当时的女同志大部分都不会织毛衣,都是傅涯亲手教的。

随着国家局势渐渐稳定,战争岁月过去,本以为陈赓可以稍微歇歇,可没想到他反而更加忙碌了。幸好如今有了固定的住处,两人的心里有了牵挂,更踏实了。

人们都喜欢叫陈赓为乐天派将军,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陈赓总能以一种乐观开朗的方式生活。在战争年代,他的乐观开朗给予战友们极大的安慰。而外表看似粗犷的他,对于妻子儿女,却又有着一副细腻模样。

朝鲜战争结束后,陈赓的身体看起来很强壮,但是实际上身上却有多处暗伤。这么多年的战争岁月,恶劣的环境加重他的病情,暗伤经常发生。特别是1957年,对于陈赓的身体状况,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陈赓

这年,陈赓非常忙碌。3月,陈赓白天巡查沿海岛屿,夜晚研究问题。一天晚上,他突然感觉身上不舒服,洗冷水澡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摔断三根肋骨,被紧急送到医院治疗。由于医院没人照顾,陈赓躺在担架上被人抬回家,继续养伤。

傅涯去接他时,只见他胸部贴了一块很大的胶布,躺在担架上,抬回家。可陈赓在家养了十几天,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工作。傅涯也经常劝说,可陈赓只是说:“这件事情没有搞好,我是睡不着的,只有把事情搞好,我才能睡好,饭才吃得香。

一次,陈赓对傅涯说,自己感觉很疲倦,可能坚持不住多久了。傅涯听到这话,感到很吃惊。按照陈赓的性格,如果不是实在受不了,他不会说这样的话。可陈赓嘴上这么说,依旧投入紧张的工作。

1957年,陈赓第一次突发心肌梗塞,幸好被医生抢救过来,但此后他经常心口疼,捂着心口继续工作。一次,陈赓决定亲自去距离二十多里的郊外参加试车。傅涯关心陈赓,劝说让他不要去现场。陈赓不肯,坚持要去。

那天,傅涯家里的两部电话同时响起,傅涯一手拿起一个电话接听,原来是军委办公厅和中央保健室的电话,他们都劝说陈赓不要去,可陈赓非要坚持。傅涯没办法,只好给试车场的工作人员,准备一些急救药品,以免发生紧急情况。

陈赓听说后,回到家里,就对傅涯说:“傅涯,你向他们汇报吧,就说我已经活着回来了。”傅涯向他解释一番,陈赓便说:“老婆的约束和关心很有必要,可是你也要给我工作的自由啊!”傅涯听后也没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陈赓(中)

1961年,陈赓的病情加重,根据中央命令,来到上海疗养身体。结果陈赓一来到上海就请求组织上立即给傅涯安排工作。于是傅涯开始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照顾陈赓。

不久,组织上建议将军们书写战地总结,陈赓便开始忙着书写战例总结。这一忙碌,陈赓的身体更差了,发生第三次心机梗塞,因病逝世,时年58岁。

陈赓刚逝世时,傅涯一度陷入痛苦当中,连家都不想回。家里到处都是陈赓生活过的场景,她经常触景伤情,便借口房子是部队的,住到组织的房子里,最终在罗瑞卿的教育下才回到家里。

随着时间渐渐过去,傅涯的情绪也渐渐缓和些,开始整理陈赓留下的日记,给陈赓写传记。为了写好传记,她一家家遍访曾经的战友。那时她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着一个录音机,到处走访,记录下话语,踏踏实实整理出材料。

1980年,傅涯收到来自美国小妹的信件。那时,她才知道父母后来去了台湾,在台湾去世了,临终前留下遗言,将他们的骨灰运回国内,葬在故乡。看到这封信,傅涯不禁嚎啕大哭,自从当年她去了延安,一家人便再也没有见过。

一开始她与家人还有书信的往来,可1949年,她就与家人失去联系。在那以后,她经常四处打听父母的消息,想念父母。历经曲折,她终于打听亲人陆续去了台湾,但当她想打听家人的具体位置时,却怎么都打听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傅涯

本以为这是暂时的离别,却没想到自此再也没有见过。偶然的机会,她得知父母过得并不好,便想方设法给予父母帮助。父母也想回到大陆,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只能从此天各一方。

1984年,傅涯的小妹从美国来到中国北京,两人终于团聚,不禁抱头痛哭,宣泄着这些年的思念和心酸。两人从白天聊到晚上,又从晚上聊到白天,总有说不完的话。从小妹的口中,她得知家人这些年的经历。

傅涯一家一开始来到台湾,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她是陈赓的妻子,一家人有的还坐过牢,后来才渐渐好起来。傅涯的父亲生前在台湾,十分想念中国。他叮嘱家人,等他死后,不要将他的骨灰放在庙里,要放在大海里,让骨灰漂回故乡。

傅涯听后,不禁失声痛哭,多少个日夜,她都想念着亲人。亲人也想再见傅涯一面,可最终都无法实现。如今,她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可惜父母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是没能再见面,抱着遗憾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小妹将父母的骨灰运回北京。傅涯捧着父母的骨灰,想起父母的样子,不禁哇的一声,嚎啕大哭。她非常后悔,自己还没有孝顺父母,父母就已经离世,她再也见不到父母了。

1992年,傅涯退休,去台湾看望亲人。当她到达台湾,一下飞机,只见面前摆着十几辆车,车子里全是傅涯的亲人,都是来接傅涯的。傅涯看着十几辆车,一时却不知该上哪辆车了。她很高兴如今亲人发展得很好,家族兴旺。纠结无果,她便随便上了一辆车子。

在台湾二弟的家里,傅涯一家人团聚了,房子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傅涯晚年,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到台湾与亲人过春节。尽管海峡两岸距离遥远,但那只是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内心的距离从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