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王泉媛,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她曾为了国家富强、民族解放而冲锋陷阵、血染疆场。她的革命理想很简单,就是希望有一天能与相爱的人相守一生,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可是,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不止的年代,更多的是“天不遂人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泉媛奋斗一生,却与心爱的丈夫相离半世。二人再度重逢之时,青丝变成了白发,岁月在脸上写满沧桑。

当双手紧握,四目相对,竟无语凝噎,惟有泪千行。

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为何与丈夫相爱不能相守,晚年重逢又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

一个是国家高级干部,一个是普通百姓,二人多年的感情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泉媛1913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的沪富村,在家中排行第四,前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父母为她取名欧阳全圆,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可是,在那个动荡的中国,这个简单的心愿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欧阳全圆出生后,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官府盘剥,吏治腐败,土匪横行,让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欧阳全圆9岁那年,家里已无米下锅,一家人饿得头晕目眩,奄奄一息,她的父亲只得忍痛将她卖到隔壁的茶园村做了童养媳。

那个男人比她大16岁,身材中等偏胖,还长得很黑,脸上布满了很多大麻子。

欧阳全圆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里,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阳全圆到了夫家之后,改名王泉媛。小小年纪,每天都有干不完的重活、累活,与其说是去给王家当媳妇,不如说是去当佣人的。

王家对她也没有多少期待与感情,只是想着等她长大,赶紧圆房,然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罢了。

王泉媛16岁那年,她正式出嫁了,嫁妆只有一床棉被、一个方凳和一只小木箱。寒酸吗?寒酸!这就是当时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

出嫁当天,母亲很认真地叮嘱她,让她好好孝敬公婆、服侍丈夫,做事要勤快麻利,只有把公婆伺候好了,丈夫高兴了,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父亲和哥哥也说了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便把她送上了花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不能全怪她的父母哥姊,毕竟处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王泉媛似乎也开始低头认命了,只想着能够在这个家好好生活下去,也就心满意足了。

而就在这时,离她婆家不远处的敖城镇发生了起义,为首的正是婆家的邻居王正苟。

那天,她正与婆婆在圩上卖鸡蛋,看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领导的红四军和赣西南的农民赤卫队浩浩荡荡开进敖城,赶走了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国民党保安团。

她看到王正苟在队伍前面高喊口号——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做主人······

王泉媛听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她在不知不觉中也跟着大声呼喊起来。

这一天,王泉媛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生的希望,她萌生了参加革命的念头,她一定要挣脱套在她身上的枷锁,去追求平等、自由和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王正苟和妻子王瑞章来到王泉媛家里,想动员她的丈夫王照斗一起去闹革命。王照斗生性胆小懦弱,认为王正苟是在痴人说梦。

然而,王泉媛却听得心潮澎湃,热情高涨。她每天早出晚归,到处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此期间也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便担任了共青团茶园村妇女干事。

此事也成为了她和丈夫王照斗感情破裂的导火索。

随着夫妻矛盾越来越深,这个家让王泉媛越呆越痛苦,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离开这个本就不属于她的家,出去一心一意闹革命。

由于工作出色,王泉媛很快被调任吉安县少共县委妇女部长。1933年,她被选举为湘赣省委妇女部干事,不久之后出席了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瑞金,她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袖们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大会结束后,王泉媛被选入“共产主义马克思大学”高级班,由毛主席亲自为她们授课,主要讲述党的民族政策和群众工作方法。

王泉媛每一堂课都听得非常认真,笔记也记得非常细致,进步特别快。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利,王泉媛跟随部队开始了长征,她加入了妇女工作团,不怕苦不怕累,主动照顾伤员,甚至咬牙抬了一个受伤的师长5天。

一天,王泉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看着眼前这个清秀的女孩子肩负着如此重的物品,便问道:“小鬼,你怎么才走到这里?”,然后把伤员的枪接了过来,减轻王泉媛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帮助,使得王泉媛的内心升起熊熊火焰,她更加不惧风雪了,走路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1935年初,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遵义,王泉媛随着部队一起到了遵义城。王泉媛与蔡畅、李坚贞、金维映等人一同被临时抽调到地方工作。

她们主要负责向遵义地区的百姓宣传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向当地百姓讲解红军的政策方针,组织大家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积极参加红军,保卫胜利果实。

与她们一同工作的还有从苏维埃保卫局调来的王首道。缘分就这么悄然来到了王泉媛身边。

说到王首道,王泉媛并不陌生。她曾在湘赣省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听过王首道的发言。

当时,王首道代表湘赣省委在大会上作了讲话,慷慨激昂,字字千钧,将当时的社会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革命的本质,幽默风趣地讲解了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光明前途。

王泉媛坐在主席台下面,听得如痴如醉,兴奋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对这个年轻干练、气宇轩昂的干部印象十分深刻。

没想到这次到了遵义,能与她崇拜的偶像一同工作,王泉媛的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一次闲聊中,王首道听到别人夸赞王泉媛,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政治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组织能力也非常出众,而且还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使梭镖,耍马刀,上马骑射,下马格斗,样样拿手。

面对这样一个青春靓丽、能文能武的奇女子,王首道自然也心生仰慕。

渐渐地,二人在工作中的交流慢慢多了起来。这种交流,又从工作,慢慢转移到了生活。

二人逐渐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好友。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种子在两颗年轻的心中悄悄发芽,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日渐加深。

一起工作的同志们也看出了两人的心意,知道他们两个郎有情,妾有意,只是羞于表达,但是,那层薄薄的窗户纸,需要一根手指去捅破它。

一天傍晚,蔡畅、李坚贞、刘英、金维映四位大姐来到王泉媛的住处,跟她天南地北地聊天,聊着聊着,就慢慢地把话题转移到了王首道身上,几位大姐注意到了王泉媛情绪上的微妙变化,白嫩的脸蛋上泛起了红晕,在夕阳地映衬下显得那么迷人。

四位大姐知道时机成熟了,就逗王泉媛说,今天来是要交给她一项特殊任务的,于是就“连哄带骗”地把王泉媛拉到了王首道的住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王首道,王泉媛是又喜又羞,脸都红到了耳根,紧低着头,咬着嘴唇,双手很不自然地摆弄着衣角,虽有千言万语,此时却说不出口。

蔡畅看着两人都是面带羞涩,有千言万语,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她就打趣道:“王首道同志,王泉媛是个好同志,是吗?”

“是!”王首道略带羞涩地说道。

蔡畅又转过头面向王泉媛:“王泉媛同志,王首道是个好同志,是吗?”

“是。”王泉媛轻声说道。

“好了,两位好同志,终将成就一段好事,今天我们就不打搅了,来日等着你们的喜酒哦!”说完,蔡畅拉着几位姐妹在欢声笑语中走开了。

又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王首道和王泉媛在花烛的微光下面对面坐着,尽管室外还透着早春的寒意,室内却是无比温暖与温馨。

两个志同道合的灵魂从此交融在一起,畅想着在革命的征途中能相依相伴,一起为幸福而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这一夜,他们说了很多缠绵悱恻的情话,因为第二天,部队就要开拔了。

革命伴侣的幸福,总是这么短暂,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因为他们知道,今天的短暂分离是为了将来的长相厮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一早,王首道将一把精致小巧的手枪和八发子弹用一块红绸包好,送给王泉媛当作新婚礼物,王泉媛满心欢喜地收下。

不一会,她又略带遗憾地看着自己的新婚丈夫说道:“首道,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我应该为你亲手纳一双鞋垫,可时间匆忙,我……”

“没关系,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下一次见面,你可别忘了就行。”王首道安慰着自己的妻子。

两个年轻人都没有想到,此次一别,就是46年。多年后,当王泉媛将自己亲手纳的鞋垫送到王首道的手上时,二人已是耄耋之年。

1936年10月,中央制定了“打通国际路线”和“宁夏战役”的计划。

王泉媛被调去妇女抗日先锋团当团长,她率领1300多名官兵从虎豹口横渡黄河,与徐向前等率领的红四方面军20000多人会合。

此时,王泉媛并不知道,她即将面临的是堪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河西大血战”。

红军部队刚刚渡过黄河,便遭到了敌人的重兵包围。西北军阀头子马步芳指挥着70000余人向他们压来,同时,胡宗南也亲自率领5个旅的兵力,从青海开到了凉州。

西路军且战且退,经过数次激战,人员已从渡河时的两万多人,锐减到15000人左右。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当时西路军也没有办法得到任何增援,失败已成定局。

王泉媛只好率领妇女抗日先锋团躲进了祁连山,与马家兵匪打游击。她们做好了最后的打算,就算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要与敌人斗争到底,要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泉媛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

战斗打得极其惨烈,整个妇女先锋团由最初的1300人锐减到300多人。

这支队伍终因孤立无援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体力不支而被匪兵俘虏。

这群女兵被俘后,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虐待,用皮鞭抽打,放狗撕咬,受尽百般凌辱,之后她们还被分给这些兵匪头目做小老婆,稍有不从,便遭到各种毒打,折磨致死,有的还被押到工厂做苦力,可谓是惨不忍睹。

马匪的一个头目看中了王泉媛,便把她关押起来,使出浑身解数,想要逼其就范。

王泉媛软硬不吃,宁死不从。马匪便将她严刑拷打,木棍打折了,就用柳条抽,柳条抽断了,就用烙铁烙,王泉媛浑身上下,遍体鳞伤,竟找不出一寸完好的皮肤。

目睹这场毒打的另一名被俘的女兵沈翠兰看得泪流满面,痛心不已。

在匪徒走后,她用烧酒在王泉媛身上擦洗,王泉媛才慢慢恢复了知觉。然后又在她身上贴满了5层黄纸,才止住了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泉媛并没有被敌人的凶狠残暴所吓倒。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逃出去,为牺牲的姐妹们报仇雪恨,为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寻得解放,让他们翻身做主人,不再受这些恶毒的匪徒欺压。

她一次又一次逃跑,却一次又一次被抓回。每抓回一次,就毒打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打得厉害,手段也一次比一次残忍。

但是,这样的虐待不仅没能让王泉媛就范,反而让她的信念一次比一次坚定,对革命的意义的认识一次比一次加深。

在被关押了两年多后,到了1939年的某一天,王泉媛趁敌人移兵时,在一个女佣的帮助下,终于逃离虎穴。王泉媛脱离虎口之后,拄着一根拐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兰州。

当她看到“第十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牌子时,内心激动不已,眼泪簌簌地往下落,她终于到家了。她在门口站立良久,任凭情绪宣泄。当心情平复了一些之后,她走进了办事处的大门。

在办事处的接待室里,王泉媛向接待人员详细交代了这两年多来她的经历和遭受的种种磨难,讲到激动的时候,浑身发抖,滚烫的泪珠止不住的往下落,喉咙也像有什么东西卡住了一般。

讲完自己的遭遇之后,她只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让她尽快归队,她要重新拿起武器上战场,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将那些穷凶极恶的匪徒们彻底消灭干净,让这个国家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待人员耐心听完她的诉求,告诉她,很不幸,对于西路军的被俘人员,当时的政策是“一年收回,两年审查,三年不留”。

这个消息对于王泉媛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她费尽周折,受尽磨难,走到了“家门口”,却进不了“家门”,她伤心欲绝。

尽管这个政策对王泉媛的打击很大,但是,她依旧倔强地说道:“如果这是党的政策,我坚决执行,我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魂,一颗真心,永不变质。”可想着自己该到何处安身,她迷茫了。

这是王泉媛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感到迷茫和无助,万般无奈之下,她想到了要回自己的家乡,这对她而言,是第二次长征。

一路上,风吹雨打太阳晒,穿过了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多个省份,一边乞讨,一边赶路受尽白眼,尝尽人间的辛酸苦辣,她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西吉安。

当她叩开自己的家门,母亲被吓了一跳,以为来了一位讨饭的叫花子。

王泉媛轻轻地喊了一声:“妈。”

之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任凭眼泪涌出眼眶。

她的母亲仔细端详着前面这个蓬头垢面,又瘦又黑的女孩子,半晌说不出话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王泉媛回到家乡,由于遭到误会,并没有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她被乡亲们另眼相待,甚至连父母哥哥都不愿意接近她。王泉媛身心俱疲,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只得每天下地干活,勉强糊口。

之后,王泉媛嫁给了泰和县刘瓦村的一位烈士后代,刘高华,夫妻二人,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劳作,虽说非常艰辛,但至少也是有了自己的生活。

时光飞逝,一转眼便到了1962年,当时,康克清陪朱德元帅重上井冈山。路过吉安的时候,她想起了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姐妹王泉媛,内心起了波澜。

于是康克清和地方上的同志联系,希望可以和王泉媛见上一面,好好叙叙战友情,姐妹情。

吉安地委的领导便派车将王泉媛从泰和县禾市接了过来。见到了康克清大姐,王泉媛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扑到康大姐的怀里,尽情地哭了起来。

等到王泉媛心情平复一点,她就和康大姐聊起这二十多年来的遭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克清听得也非常难受,眼泪一颗一颗地往下掉。

在见完王泉媛之后,康克清和当地的领导同志作了沟通,希望他们能查明当年的真相,一定帮助她恢复名誉和安排工作。

就这样,王泉媛被安排到了禾市敬老院当院长,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

然而,到了1965年,她的丈夫却早早离开了人世。王泉媛也因为早年受到太多的磨难,导致终身无法怀孕。但是,她仍然成为了一名母亲,她先后收养了六女一子,七个孤儿,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把她们都抚养成人,让他们得到家庭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12月,年近古稀的王泉媛受到了全国妇联的邀请,来到北京参加联欢会。王定国、刘英、钟月林等曾经和王泉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都来到了妇联办公室,看望当年的这位老战友。

王首道得知消息之后,更是喜出望外,特地过来见她一面。相别46年,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开口,两人四目相对,双手紧握,泪流不止。

王首道后来告诉王泉媛,他在延安等了王泉媛3年,期间各种流言蜚语四起,有说她已经牺牲的,有说她叛变了革命的,有说她已经逃跑不知去向的……

但是他一直都没有相信,他心中始终抱有一丝侥幸,希望王泉媛在某一天的早晨,会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告诉他,他的鞋垫已经纳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慢慢变成了失望。王首道最后接受了王泉媛“牺牲”的“现实”,之后在战友们的关心下,重新结婚生子,而今,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

王泉媛握着王首道颤抖的双手说道:“祝你全家幸福!我们还是革命同志!”

王首道说道:“这些年,你受苦了!你要相信国家,相信党,你的政策最终一定会落实的。”

临别时,王首道送了一些钱物给王泉媛,聊表心意。

1989年,在革命老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江西省委组织部做出批复,王泉媛的党龄从1949年11月算起,工龄从1930年4月算起,享受副地级待遇,行政14级。

1995年9月,王泉媛受到中央电视台邀请,去拍摄纪念红军长征的节目。她又和战友们在北京重逢。

当她得知王首道在北京医院治病时,就去医院探望,还带来了她自己一针一线纳出来的鞋垫,以及家乡的一些特产。

王首道接过王泉媛为他纳的鞋垫,老泪纵横,两人聊了很久。在王泉媛将要离开的时候,王首道和王泉媛手挽手,一起拍了张照片,作为纪念。

1996年9月13日,王首道与世长辞。王泉媛从电视上得到消息,悲痛不已,她哽咽着说道:“首道,你安息吧,我在家乡为你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年,王首道的女儿维滨千里迢迢从北京带来了王首道临终前为王泉媛准备好的礼物,并深情地叫了王泉媛一声妈妈。

维滨告诉王泉媛,王首道的骨灰将安葬在浏阳老家。王泉媛立即提出,希望能去参加王首道的安葬仪式。

王泉媛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她对党无限忠诚,对国家无限热爱,她为这个可爱的国家贡献了一切,却不索取任何回报,她的灵魂,是如此的干净和纯粹,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