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银行的中长期大额存单出现“断货”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九派新闻5月21日报道,5年期大额存单(20万元以上)基本停售,3年期大额存单额度紧张,储户想要购买需要靠运气和手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变化背后,是银行在净息差收窄压力下的主动调整。过去,大额存单以其相较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更高、转让灵活的特点,被视为银行的揽储利器之一。然而,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和银行负债结构的优化,大额存单的利率优势逐渐减弱。

目前,多家银行的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普遍降至2%以下,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甚至已经持平。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仅为1.8%,而2年期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1.9%和2.35%,与同期限的定存利率完全相同。股份制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略高一些,但3年期以上大额存单几乎难觅踪影。

面对中长期大额存单“断货”的现状,不少银行开始推荐银保产品、特色存款等作为替代。这些产品虽然收益率相对稳定,但往往需要长期持有,且提前支取可能会产生本金损失。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需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权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额存单外,银行还在加速下架高息揽储工具。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公告称将停止自动滚存通知存款,到期后未结利息的资金将按照活期挂牌利率计结。此前已有多家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开始陆续调整通知存款产品,包括下架产品或下调产品利率加点上限。

业内人士表示,手工补息、通知存款、长期大额存单三大传统揽储利器遭银行集体调整,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原因:降低息差。随着商业银行净息差平均水平走低至1.69%的新低,银行为缓解压力,不得不对高成本存款进行审慎调控。

总体来看,中长期大额存单“断货”和银行调整高息揽储工具是银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做出的正常反应。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