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内乱对其影响深远至今。一场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另一场是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在这两场内乱中,八王之乱被认为更为臭名昭著,因为它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是华夏文明史上最为沉重的浩劫之一。

八王之乱的主角是八个作乱的王爷,这个人数众多的事件的背后关系和逻辑相对简单明了。因此,很多人对“八王之乱”的直观印象就是一场极其严重的混乱。

然而,如果我们真正抓住事物变化的逻辑主线,八王之乱其实是极为清晰明了的。虽然要详细呈现整个八王之乱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万字,但通过以下几千字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八王之乱的逻辑因果。

一些人在网络上声称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是一代妖后贾南风,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八王之乱的根源实际上还是源自司马家族内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在洛水之畔反复无常,司马师擅自废黜帝位并私自掌握辅政大权,司马昭公然弑君行窃国之事,司马炎则因不满足于权位而自立称帝……司马家族建立晋朝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和颠覆,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认知,为其后的命运埋下了难以解开的死结。

司马炎登基后面临着几个严峻的问题:

首先,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他们的种种不端行为早已被世人所知,这使得人们对其皇权的认可度大打折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司马炎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利益交换,这进一步削弱了皇权的稳固性。

其次,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司马家族自己做了先例,必须防止别人效仿。但谁会成为第二个司马家族?人们都学会了扮猪吃老虎,个个都可能是潜在的威胁,司马炎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最后,司马炎的权力主要来源于继承,而且是颇具争议的继承。他的亲弟弟司马攸同样有着继承权,这使得司马炎在权力顶端缺乏真正的信心。尽管司马攸本应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但他不得不将其视为最大的威胁。司马家族内讧的模式由此确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炎在位24年,却一直深陷司马家族的泥沼之中。为了断绝弟弟司马攸对皇位的觊觎,他不得不早早地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并采取各种手段打压和排挤声望和才能出众的司马攸。同时,由于贾充等有实权的大臣未能及时且坚决地与司马攸划清界限,支持司马衷,司马炎对他们也充满了戒备。最终,为了确保傻儿子能够顺利登基,司马炎采取了饮鸩止渴的做法,连续放出了两大魔鬼:外戚干政和分封诸侯。

这实际上就是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因为人性在重大利益面前往往经不住考验。外戚和宗室的重新崛起,不可避免地陷入相互倾轧的无限循环中。

果不其然,司马炎刚一去世,外戚杨骏便开始图谋篡位。他借助女儿杨芷是司马炎的皇后这一有利条件,政变篡改了诏命,独揽辅政大权,并将另一位辅政大臣、宗室元老司马亮赶出了朝堂。

尽管外戚专权并非完全不被朝野所接受,关键在于这位外戚是否是士族集团的核心成员。杨骏虽然出身弘农杨氏,其祖上也有一定的声望,如杨震、杨彪、杨修等,都是著名的士族大佬。然而,自从杨修被杀后,杨家便开始受到排挤,逐渐从士族集团的主流中脱颖而出。

杨骏不被士族大佬所接受,且自断了与宗室的联系,成为孤家寡人的杨骏,很快就被新皇后贾南风所铲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南风虽然身为女流之辈,却胜过杨骏这样的老油条。作为贾充的女儿,她与士族门阀的关系紧密,又身为皇后,与西晋宗室处于同一利益联盟之中。对于推翻杨骏来说,她简直是站在顺风位置上。尽管司马亮拒绝了贾南风武装推翻杨骏的邀请,但贾南风很快找到了更有激情和决心的楚王司马玮。在司马允、司马鹞以及其他一些官员的配合下,他们联手一举消灭了杨骏及其全族。

杨骏被铲除后,贾南风并未骄傲自满,她做事十分谨慎。她将宗室元老司马亮和士族大佬卫瓘请回朝堂执政。只有安抚好宗室和士族这两大支柱,她的外戚势力才能有立足之地。贾南风的权力分配之举并非出于和平共处的愿望,而是因为她的外戚势力尚处初生之犊,需要时间和机会来壮大和突破。

司马家那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从不会令人失望。首先是在剿灭杨骏的行动中充当头号打手的司马鹞,不仅嚣张跋扈、私自建立势力,还策划废黜贾南风,结果被自己的二哥告发,最终被司马亮流放。

接着,司马玮也开始嚣张,他的行为引起了司马亮和卫瓘的不满,他们甚至想剥夺司马玮的禁军权力,激怒了司马玮更加张扬。

贾南风看到机会,便伪造诏书称司马亮和卫瓘谋反,命令司马玮去除掉这两位老人。这种未经官方程序就行政治迫害的行为本应是明摆着的政治陷阱,司马玮若稍有理智,是不会陷入其中的。然而,司马玮早已冲昏头脑,再加上贾南风的煽动,竟然不顾后果地率领军队前去剿杀司马亮和卫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没有任何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将两位执政官逮捕处置,这样的政治黑锅迟早会有人背负生命的代价。而这个人很自然地成为了年轻气盛的司马玮。更令人担忧的是,司马玮似乎担心自己的罪名不够严重,会导致死得不够彻底。在属下将士为了私仇将卫瓘杀害之后,他甚至“公开招标”,希望有人杀害他的叔叔司马亮。司马玮未经法律程序就诛杀国家元首,最终被贾南风的阴谋所害。

在连续处理了杨骏、司马亮、卫瓘、司马玮等人之后,贾南风基本上消除了她的权力威胁,成为了掌控一切的主宰。

实际上,在贾南风执政的十年里,西晋是最为稳定和繁荣的,被称为“太康之治”。然而,贾南风也有她的命运弱点,即她一直没有生育儿子。一个人权倾四海,却无法延续自己的血脉,这会让人的心理产生扭曲。

如果贾南风没有走向极端,或者司马衷是一个理智的人,又或者太子司马遹能够以进为退,大家共同促成太子司马遹和皇后贾南风之间的紧密关系,比如将司马遹过继给贾南风,或者贾南风听从母亲郭槐的建议,让太子司马遹娶自己的外甥女,双方进一步联姻。或许,贾南风诛杀太子司马遹的悲剧可以避免,西晋的乱局会暂时被延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司马衷本来就失去了居中调解的能力,而司马遹和贾南风都是不愿意妥协让步的人。贾南风的专横行径废黜了太子司马遹,打算让自己妹妹贾午的儿子取代太子的位置。

这种废黜太子的行为无疑激起了众怒,因为太子身后聚集了大量期待获利的资本势力,这些人自然不会坐视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他们拉拢并绑架了司马伦,将其推上政治舞台。

司马伦原本是一个志向高远但才华平平的富家子弟,突然间备受推崇,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在心腹谋士孙秀的策划下,贾南风先处死了太子司马遹,随后以报复太子之名消灭了贾南风一党。

然而,没有合法的太子,朝政还能保持稳定吗?司马衷没有自己的儿子,因此司马炎的儿子们理论上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司马炎曾与司马攸争夺皇位,所以司马攸的后代也有了野心;而司马昭的权力是由哥哥司马师委托的,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代的兄弟开始表现出野心;继续延伸,司马懿的后代也认为自己有权利参与继承游戏。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次子,他认为自己父亲是司马家的奠基人。司马家的传承已经中断,说明沿着司马昭一脉的路走不通,应该重新开始。于是,他认为应该由自己这位奠基人的次子来开启新篇章,成为皇帝。

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司马家族内部的争斗,虽然司马衷没有儿子,但司马炎有许多儿子存在!亲属关系、继承顺序,这些难道没有重要性吗?被官方指定为皇太弟的司马允见到司马伦篡位之路不可阻挡,于是发动了武装进攻。司马允率领七百淮南侠客,几乎将司马伦打败。后来,司马伦的儿子贿赂了禁军将领,伪造诏书诬陷并杀死了司马允,从而挽救了司马伦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一次死亡的司马伦感到时机紧迫,于是废黜了司马衷的皇位,自己则毫不羞愧地以太上皇的身份尊奉他,并登上了皇位。

一旦启动了司马家族的内斗链条,像司马伦这样自以为是的人是不可能稳坐皇位的。率先反对他的是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司马炎的儿子或许不适合继承皇位,但你作为司马攸的儿子,难道能够轮到你吗?想当年,你们跳过了我父亲,现在又想跳过我?这根本行不通。

司马冏以“拨乱反正”的口号,号召并拉拢了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等人,凭借实力击败了司马伦的中央军,司马伦一派迅速被击溃。

在推翻司马伦的过程中,由于参与的王爷较多,很容易因分赃不均而引发内讧。幸运的是,另一位重要人物司马颖,在谋士的劝说下,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使得西晋朝堂顺利进入司马冏的时代。

然而,司马冏终究也是目光短浅的,他一旦掌握大权,便沉溺于享乐,甚至连上班打卡都懒得去。凭这种控制力度,他还指望大家团结在他身边吗?

此外,权力永远是双刃剑,支持你的人希望从你这里得到更多好处,而与你有隔阂的人则会因此更加恐惧,甚至希望你早日倒台。果然,当初没有立即支持司马冏的河间王司马颙在一位与司马冏亲信有嫌隙的禁军将领李含的挑唆下,开始策划推翻司马冏的阴谋。因为司马冏先后弄死了自己的亲哥哥东莱王司马蕤,以及被立为皇太孙的司马尚(司马遹的唯一儿子),谁都知道司马冏下一步可能要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颙深藏心底那份司马家祖传的狡诈与阴险,在对付司马冏时展露无遗。他为了找到一个巧妙的借口来打击司马冏,设计了一场局,让身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成为了牺牲品。他散布消息,声称要征讨司马冏的暴虐无德,却暗中要求司马乂为他们提供内应,实则是在逼迫司马冏除掉司马乂,然后打着为司马乂报仇的旗号出兵。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计谋引来了司马家中最出色的第四代后人。身陷困境的司马乂凭借着他卓越的才能,率领着一小队人马冲出了司马冏的包围,直捣黄龙,控制了皇帝司马衷。在皇帝的名义下,他调动了禁军对司马冏实施反击。虽然司马冏势力雄厚,但司马乂凭借天赋异禀最终击败了他。

司马乂反击司马冏,完全打破了司马颙的预想。司马颙担心司马乂在巩固局势后会向自己追究责任,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与成都王司马颖联手,以一些牵强的理由对司马乂发动了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乂孤军奋战,依靠司马冏曾留下的一小股中央军力量,一度将司马颖和司马颙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令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人生。

然而,随着战局的逐渐演变,洛阳城的体力消耗达到了极限,后勤供给出现了严重问题,兵源、粮草、财富、军需物资都面临断绝的危机。司马乂主动提出与司马颖和解,但后者毫不妥协。对于其他人的生死和西晋王朝的根基,司马颖毫不在意,他只想除去一切妨碍他登上权力宝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