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是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西征时的重要战地,革命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1934年,红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能够保存实力,师长云龙率领着八百多名战士负责断后。在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后,枪炮声忽然停止了,随后仅存的这一百多名战士竟然齐齐消失在山巅。

为了找到他们的足迹,一位记者特意来到这里,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记载中的那座山。

难道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吗?可是师长龙云英勇就义的事做不得假。那难道那些红军真的和大山一起消失了吗?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多年。

直到2004年,一个举止怪异的小山村,引起了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的注意。经过调查,这段尘封了六十八年的历史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秘消失的大山,祭拜大山的村民

1988年,石阡县被评为省级革命老区,然而,当记者问到1934年那100多名战士的最终结局时,县里的很多人都沉默了。

虽然他们记得县里曾发生过的许多次重大战役,但是唯独这一战,很多人都没有印象。

红六军现存的老战友们信誓旦旦地说,他们曾在困牛山发生了一场恶战。然而,记者向当地村民询问困牛山时,他们却说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困牛山。

这下,记者更加疑惑了,他想要找到一个真相!

于是记者不辞辛劳,跑遍了石阡县的许多个村庄,挨家挨户地询问,得到的回答却都大同小异:

“不知道呀,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从来没听说过困牛山。”

“红军的故事我们当然知道了,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讲红军的故事嘞!但是你说的这个从没听长辈提起过。”

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那样,红军的意志感动了山神,把他们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件事太过不可思议,但始终查无所获的记者,也只能选择放弃了。回去后,心有不甘的记者又将此事经过改良后编撰成了文章,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渐渐地,在市里的支持下,石阡县成立了自己的党史研究室,以供调查并钻研那些埋葬在历史长河里的共产党党史。

时间一晃来到2002年,研究室的副主任杨又铸有些郁闷,他发现,相比较其他有迹可循的红色根据地,关于“困牛山”的相关记载却少的可怜,哪怕找到了当初红军部队的相关资料,里面也只有寥寥几语。

“困牛山究竟在哪里?”杨又铸决心要找到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困牛山

经过多番打听后,杨又铸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线索,只是依稀知道,这座山大约是在一个叫做龙塘镇的地方。为了保险起见,杨又铸带着研究室里的几个工作人员,从周边的村落开始调查了起来。

为了能够确保可信度,他还时不时带着新发现,坐车去几百公里外的省会贵阳,找那里的军史专家求证。无论是刮风下雨,都没有阻拦他想要调查出真相的决心,而这一调查就是两年的时间。

当杨又铸去其他村子访谈的时候,其他村子的村民都很热情,也会有隔壁的村民来凑热闹。然而,甘溪槽村的村民似乎对他做的事毫不在意。甘溪槽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这里的村民也不爱与外界联系,仿佛生活在一个另类的空间中。

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引发了杨又铸的好奇心,于是他开始向邻村的村民,打听甘溪槽村的消息。

“你说那个甘溪槽村呀?他们村里的人都可奇怪了,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举行祭祀,也不知道是在做什么?”

这下,杨又铸就更加好奇了,重阳节,一般都是登高望远、拜神祭祖的日子,这些村民民又在祭祀谁呢?

杨又铸带着调查组走进村子,他觉得或许这里有他想要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困牛山村

碰巧,他遇上了一个村民,向其问道:“老乡,我们是石阡县党史研究室的,我能冒昧地问一下,你们重阳节是在祭祀哪个山神吗?”

幸好这个村民比较健谈,直接回答道:“哪里有什么山神呀?我们村可不兴这个!我们是在祭祀红军战士呢!”

“红军?”

还没等调查组的人提出疑问,这个村民紧接着又说:“每年重阳节的时候,我们全村人都会到困牛山下祭拜他们。他们因为保护我们而牺牲,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

话音刚落,众人心情激动起来:“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

杨又铸开口说道:“那你们知道当初困牛山上的解放军战士们去哪了吗?”

接着,村里的村民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他们讲述了那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又铸

甘溪畔、困牛山,英雄永长眠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等人率领红六军作为长征先遣队突围西征,准备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骁勇善战的红六军突破多道国民党军封锁,经由湖南挺进贵州。

两个月后,队伍途经石阡县,准备在进行短暂休息后,连夜越过石阡进入江口。

然而,这时湘桂琴三省敌军早已察觉了红领巾的意图,制定了围剿红军的方案:三军兵分三路进行合击,将红六军彻底消灭在石阡。

行军疲惫的红六军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且早有预谋的桂军打了一场遭遇战。随后,他们在三省敌军的围追堵截下,损失颇为惨重。

10月15日,红六军转战至川岩坝一带,准备从石阡河与红三军会师。然而,在被黔、湘两省敌军阻击后,他们只得且退且战。与此同时,湘军也已经前往龙塘围堵红军,反动地方民团也参与了此次对红军的围剿。

为了能够保存实力,红六军决定率领部队向南撤退,二进甘溪,从那里走出石阡县境地,挺进黔东根据地。而红52团在北上时主要做前卫,南撤时则由前卫改为后卫,团里的800多人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掩护军队主力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云师长等人在完成断后任务后,准备沿着主力南撤路线追上大部队。然而,等队伍行进到关口大田的时候,侦察兵却发现,前方的道路早已被增援的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用机枪和迫击炮封锁住了,主力部队随时有被追上的可能。

为了继续牵制敌人,给撤退的主力部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红25团决定改道向西走,走十二山到困牛山的大路迂回南撤。

在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后,这支八百人的精英战队赶到困牛山一带后,仅剩4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困牛山悬崖峭壁、怪石林立,还有小溪从旁穿过,流水潺潺碧水蓝天。但性命攸关的战士们没有机会欣赏此刻的美景,此时敌军为了彻底断掉他们的后路,不断派遣兵力,在山下以及河面上重重布防。

困牛山非常适合打伏击战,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战士们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却也免不了有伤亡。在四面楚歌后勤补给断绝的情况下,红52团与敌军激战了两天两夜,为主力部队的撤退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

由于久久不能突破红军的防守,怒不可遏的敌军竟然丧心病狂地把百姓押上战场,穿有制服的敌军和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混在队伍中,战士们反抗的手脚也被束缚住了。

生怕误伤百姓的红军战士们只能且战且退,时不时地朝暴露在视线中穿着敌军制服的敌人开枪。虽然战士们打穿制服的敌人一枪一个准,但他们却不忍心对穿着百姓衣服的人下手。

狡猾的敌人看到红军战士们怜悯普通百姓,仿佛找到了战士们的软肋一般,胁迫这些百姓走在他们前面,替他们挡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防止全军覆没,团长田海清建议兵分两路,其中一队战士冲锋突围,另一队则由团长带人从侧翼进行掩护。

随着龙云顺利突围的消息传来,负责掩护的红军露出了一个微笑。当他们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团长的时候,却发现团长早已在激烈的战斗里中弹身亡了。

战士们可以躲藏的地点越来越少,不熟悉地形的他们被迫来到了困牛山山顶。而此时,敌军仍然胁迫着百姓走在他们前面。

听着敌人和老乡们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这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们退无可退。身后是凶险的悬崖峭壁,眼前是利用百姓身躯开路的强敌,此时,红军和敌军都停止了进攻,困牛山上只剩下凛冽的风声。

正当敌人们摩拳擦掌,想要把这些红军抓住的时候,这一百多名将士们做了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他们转身面向悬崖,随后纵身一跃!

对他们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伤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看到红军们宁死不屈的态度后,敌军的一位将领说:“既然敌人已经消灭了,这些百姓就放了吧!”

当地的百姓也被战士们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冒死跑去困牛山下,将邓来富、陈世荣等十余位幸存者救了下来。而后,这些幸存的百姓们就定居到了困牛山附近的村落里,也就是甘溪槽村。

而师长龙云率领的二百多名战士在成功突围后,还是被赶过来的数量众多的敌人反包围了。他们在石阡和岑巩地区的交界处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是由于寡不敌众,战士们大多壮烈牺牲了。而龙云师长虽然不幸被俘,却在敌人的严刑拷问下宁死不屈,病逝于国民党感化院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云铜像

杨又铸等人听完村民的讲述后,心急如焚地问道:“那你们说的困牛山在哪里呢?能带我们去看一看吗?”

等到他们来到困牛山脚下,他们齐齐敬了一个军礼,出于敬畏,亦出于崇拜。

“您还记得当时有多少战士跳崖了吗?”

“大约有一百七十人左右……”

在这位村民的带领下,杨又铸等人找到了当年的一位幸存者。

“我们当时都知道,如果不是红军害怕伤害到我们,他们又怎么会选择跳崖呢?他们都和敌人打了那么久,到最后肯定会和那些敌人同归于尽的。”这位老人想起当年的场景,不由得热泪盈眶。这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她深信共产党是真正会从百姓的利益出发的,始终将百姓的性命放在首要地位。

这70年来,甘溪槽村的村民们将红军在困牛山集体跳崖的故事代代相传,始终没有忘怀。除了重阳节村民们集体举行祭祀外,逢年过节,他们还会来到这里为将士们烧香烧纸,带着孩子一起来祭奠。只是村民很少与外界交流这件事,导致这个村子以外的很多人渐渐遗忘了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为什么这座山无迹可寻的时候,一位老人告诉杨又铸,本来这座山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村里人偶尔会将家里的牛和羊赶到山里,怕它们跑掉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县城里其他地方还是叫这座山原来的名字。

“原来是因为阴差阳错!”终于,石阡县党史研究室终于解开了困牛山的秘密。

红52团损失殆尽,党史、军史对此事都少有记载。直到2015年,杨又铸花了十年撰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现世,这段历史才被还原。百余红军英勇跳崖的壮举,书写了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幕。

而这本书在出版后,也让无数人感叹:他们悲壮跳崖的时候,将士们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当逃兵,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用生命诠释共产主义信仰,用鲜血验证党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甘溪槽村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改名为困牛村,这座山也被真正命名为“困牛山”。

2009年,历时一年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顺利竣工,纪念碑占地2000余平方米,雄伟而壮观,融入了困牛山与红六军团军旗元素。萧克上将亲笔题写碑名,原红六军多位健在的老将军、老红军战士们纷纷在上面题字、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看来,困牛山这座山并没有很高,它的气势也谈不上磅礴,千古以来,它一直默默无闻地隐匿于大山长河之中。然而,现在它是英雄的山,因英雄而高,因壮举而名,因曾有过特殊经历而流芳史册。

时光飞逝,明灭的烽火已然成为了历史,而红军的故事却赋予了困牛山巨大的魅力。现在的困牛山,已经成为了黔东北的红色旅游新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还是那座山,而英雄的故事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英雄的精神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