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最体恤百姓的皇帝,他的惠民政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不是汉文帝

汉元帝,是西汉第11位皇帝,是汉宣帝与元配皇后许氏于民间所生,在位16年。他是西汉历史上儒学修养最高的皇帝,史书中记载:“(他)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甚至在当皇子时期还曾经一度因此为自己的父皇所厌弃。崇尚法家的汉宣帝曾说:“乱我家者,太子也。”但是他与许皇后伉俪情深,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他不仅精通儒学,而且也将理论应用与实际,是西汉最体恤百姓的皇帝。他在位的16年中17次加恩于普通百姓;10次大赦天下;7次减少自己的日常用度,并将国家的公共田产租借给无地贫民;6次抚恤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这样次数众多的惠民政策在整个西汉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其中,最为我们所称道的仁德皇帝汉文帝在位21年,4次大赦天下,赏赐百姓9次,无论总数和频率都不及元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元帝像

同时,元帝虽然崇尚儒学,但是却并不迂腐,心中仍然是以民为先。汉代自高祖开始,都会迁移百姓到先帝(太上皇)的陵寝周边守灵,称之为“陵县”。到了元帝时期,为了避免百姓离乡背井迁徙到诸位先帝的陵墓周边守灵,甘愿毁弃、减小自己先祖陵墓的规模以节省民力,并从此再也不设置陵县。他下诏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这无疑是要背负“不孝”的骂名,甚至我们当代一些读者笑称为“奇葩”。但是在了解到背后的原因时,不由得引发我们的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元帝,《母仪天下》影视剧中形象

此外,汉元帝的惠民政策有些方面我们今天恐怕也做不到。元帝在位时期,天象异常,灾荒很多。元帝贷给饥民土地、农具、种子,秋季收获之后再收回成本。永光年间,西羌造反,汉元帝平定叛乱后体谅战事带给百姓的痛苦,决定免除百姓向国家借贷的金额。这一举动虽然是国家财政上的损失,却收获了民心。他在位期间,只有2次盗贼作乱,2次叛乱,这也是武帝以来汉帝国境内盗贼与谋反现象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期。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来,元帝的惠民政策似乎是对于国家公共财政的浪费,有人认为这是西汉衰败的开始。但是自武帝以来,国家内部的动荡已经开始显现。武帝时期,出现盗贼作乱4次,6次地方反叛;昭帝时期,4次地方反叛,中央上官桀等谋反 ;宣帝时期,3次地方反叛,中央霍禹谋反,盗贼作乱1次。之后的成帝时期,2次盗贼作乱,1次地方反叛。从中可以看出,元帝的惠民之举的影响已经到了成帝时期。相较于文帝与民休息、厉行节俭,武帝的开疆拓土、跃马扬鞭,汉元帝的功劳确实不甚显眼。但是,百姓最需要的是实干派,百姓的获得感是最重要、最实际的。经天纬地曰文、威彊敌德曰武,虽然足以彪炳史册,但是终究不如给老百姓的饭桌上踏踏实实加几个菜,添一碗汤来得重要。

正如他的谥号“元”,谥法中曰:“主义行德曰元,行义说民曰元。”作为第一个享有“元”字谥号的皇帝,笔者认为其当之无愧。他死后葬于渭城附近的渭陵,周围没有陵县设置的痕迹,仅有滔滔的渭河水护卫着他并记录着历史的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元帝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