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们普遍缺少亲情,具体表现为:对人没礼貌,家里来客人了不打招呼,别人问话也不愿意搭理,邻居相见不打招呼。还有一些孩子在学校只顾低头看手机,不爱发言,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同学之间很少交心谈话。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在他们尚未踏入社会,正在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如此严重的问题,想来无不让人担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情,指亲人之间那种特殊的感情,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同样视对方为亲人。亲情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专一的;二是立体的,不能是单方面的。“亲情”重在“情”字,无血缘关系也可以有亲情,它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亲情无任何限制,若感情好可以情同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情侣通过结婚也会成为亲情,只是它比普通的亲情更进了一步。亲情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有一些事情父母不太考虑孩子的话,真的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孤僻,抑郁,精神分裂等等都是有可能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亲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孩子也是人,当缺少亲情,他有可能会制造出来一个假想朋友来与自己玩,缺少亲情会给孩子将来社交造成很大影响。

小孩子亲情缺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大人的影响最为重要,但学校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笔者发现,由于当前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许多“80后”父母只管生,带孩子的任务交给双方父母。“独二代”相比第一代独生子女更加孤独,亲情更加淡漠。现在孩子们基本没有叔伯舅姑等亲属,缺少与这些亲戚的来往走动,缺失了必要的亲情。孩子的父母没有时间带孩子走亲戚,没有时间帮助孩子拜访邻居,孩子与邻居很难得说上话,就没有亲情了。

另外,学校、社会和家庭对 “严师出高徒”的曲解。“严师出高徒”是中国千百年来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受到家长、教师的推崇。“严师”或许原本是出于教师的一种爱,但学生并未能真正的体会到这种爱,学生感受更多的是严师的冷酷与无情,再加上许多家长对教师的“严厉”又持赞许态度,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孤离。学生在学校面对的是教师的训斥、教师的严厉,回到家面对的又是和教师站在一条战线的家长,他们的精神世界难免空虚,他们的心灵找不到支点,在家要按家长模式去成龙成凤,在校要按教师设定的题海去浮游,这种哺育比填鸭还厉害。教师和家长的双管齐下,使学生宁愿把自己封闭,与教师和家长进行隔离,也不愿与家长老师多说一句话。

认识到了孩子们亲情缺失的原因,那么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帮助孩子们找回亲情,教育和引导他们做人处事,生存和生活,提高非智力的情商。

一方面,要多带动和影响孩子们与邻居、亲戚相处,学会沟通和交流,学会讲礼貌,虽然现代家庭户与户之间被隔阻断了,但亲情不能被隔断,起码在上下楼梯时要学会与邻居打招呼,有礼貌地称呼人。别人有困难了要主动帮助。这些习惯都不是一下子养成了,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于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亲情培养的环境。某些地区流传的送灯笼风俗,舅舅给外甥或者外甥女送灯笼,这是寄托对孩子美好的祝愿,谁送灯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让这一传统习俗延续下去,不仅能烘托节日气氛,也是维系中国式亲情的一个纽带。 传统文化对于真善美的表述和引导会起到特殊的效用,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的继承力十分脆弱,价值观渐渐向功利化方向倾斜,快餐文化盛行,做事能力有余,做人根基不深,需要传统文化的介入使其“君子慎其独也”、使其“善养吾浩然之气”等。

各界要不断运用人类共同美好的语言向孩子们“爱”。呼出人类“善良”“互爱”的本性。普通人来到人世间,就承担着对家庭、对父母、对集体、对他人的爱及责任,家长要由浅入深地向孩子们灌输将来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产生“爱心”的理性与感性认识。不断引导学生知道爱什么,为什么要爱,怎么去爱。

总之,孩子们亲情缺失的问题一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找回亲情,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使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卞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