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古人驾驶着满载风帆的船只,破浪前行,穿越雪白的浪花,驶向那未知的天际。他们的目标,是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遇见说着不同语言、过着别样生活的人们。他们渴望将自己的故事带给他们,同时也将那里的新奇事物带回故土。这无疑是一项充满魅力与向往的伟大事业。

早在我们的祖先仅能制造小船之时,对海洋的探索就已经开始。秦汉时期,我国已建立起一条北起渤海、南至越南的海上通道,海上交通繁荣,与东邻日本的交流更是频繁,这一历史已被官方史书所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我们的祖先还开辟了通往南洋的航线,这条航线延伸到了菲律宾、苏门答腊、柬埔寨、缅甸、印度、伊朗、斯里兰卡、阿拉伯,甚至远至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隋唐时期,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钱塘江口的明州(今宁波)、福建的泉州、广东的番禺(今广州)都成为了繁忙的港口,南方的海道也是从广州出发,驶向遥远的印度。在唐朝的都城中,还设立了专为外国人居住的区域。

宋代,航海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满载货物和近千人的大船,在风帆的助力下,驶向远洋。他们不仅使用指南针来确定航向,还通过绳索测量海深,甚至根据水色来判断航路。可以说,最早的海上测量技术就是从这时开始发展的。

而到了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七下西洋”更是成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佳话。从1405年第一次远航开始,到1433年结束,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间七次穿越南海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

这支庞大的船队,拥有巨船62艘,附属船只百余艘,每次出海的人员都在20000-27000人之间。他们不仅传播了文化,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还建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开展了繁荣的对外贸易。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大明王朝的国威,也对巩固其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郑和的航程中,他们不仅利用“牵星术”和罗盘来测定航位和航向,还对经过的海区的深浅、停泊处的底质等进行了详细的观测记录。他们选择秋冬之际出海,夏秋之际返回,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我国航海家对印度洋上季风规律的深刻了解。正如南宋诗人王十朋所写:“北风航海南风回”,郑和正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伟大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