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国际芯片展览会上,美国芯片专家说:“美国可以随时关闭中国所有的大型发电站和高铁卫星,让他们再也打不开。”他们还嘲笑中国人只会抄袭,永远都无法真正研制出芯片。不料,2018年,82岁的黄令仪却啪啪打脸美国人,让美国人恨得牙痒痒。

黄令仪原名廖文蒂,1936年出生在广西南宁。1958年黄令仪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因为成绩优异,她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黄令仪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很快就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两年后,黄令仪被调到中科院,参与为突破“两弹一星”瓶颈而开展的芯片研发任务,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

1965年,在没有任何资料、设备、人才和帮助的情况下,黄令仪带着团队,仅用了一年就制造出我国首台空间计算机,这个计算机后来也被装到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成为了“两弹一星”的心脏。

1984年,我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到了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了。然而在1987年,中科院计算所宣布裁撤集成电路研究室,领导对黄令仪说:“因为经费紧张,我们拿不出钱来支持芯片的研究”。

黄令仪悲痛欲绝地对所长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搞集成电路和芯片研究,那么以后做计算机的人就只知道用芯片,其他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她走出办公楼,失声痛哭。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她倍感屈辱。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她兴冲冲地赶去了,想看看我国哪个单位参展了,可她跑了成千上万个摊位,却找不到一家中国公司。好不容易看到几个中国人,她迎上去一问,人家摇摇头说:“我们不是来参展的,是来参观的。”

在会上,黄令仪无意中听到美国芯片专家说:“美国可以随时关闭中国所有的大型发电站和高铁卫星,让他们再也打不开。”

没错,因为中国所有的发电厂、高铁卫星,各行各业的芯片都来自美国。这让研究芯片的黄令仪感到非常耻辱。她当晚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话:“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回国后,黄令仪开始疯狂地收集资料,进行比对试验。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她设计的芯片专利在2000年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被评为银奖。可这个成绩虽然优异,但此时的中国依旧没有能力独立造出自己的芯片。

2001年国家下决心发展自研芯片的道路,成立了龙芯实验室。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教授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来研究芯片。

此时的黄令仪已经66岁高龄了,但她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一号终于研制成功。然而现实很残酷,龙芯一号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因为它在性价比上不如美国芯片。外国的芯片又便宜又好用,谁用国产的?

有人骂他们浪费国家的钱,更不相信中国芯片能赶上来。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推移,科研经费再度紧张,团队无法再继续下去了,黄令仪不得不选择退休。

可没过多久,美国突然中断了与我国的芯片贸易,意图打击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掐脖子的感觉终于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发誓要研制自己的芯片。

70岁的黄令仪毫不犹豫地三度挂帅,同意开展研发工作。为了缩短芯片的研发时间,黄令仪吃住都在实验室,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上。即使她已经疾病缠身,她依然亲力亲为,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胡伟武劝她:“您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了,不要这么辛苦。”结果黄老师脱口而出说:“胡老师,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6年我国发生了“汉芯事件”——陈进团队磨掉外国芯片标志充当国产芯片,骗取11亿研发经费。外国人开始嘲笑中国人只有抄袭的本事,永远都无法真正研制出芯片。

国家因为此次事件,对自主研发芯片的管控更加严格,很难再申请到像陈进团队那么多的资金。

2010年,龙芯在中科院和北京市的牵头运作之下,从一个课题组变成了一家公司,市场化运作是为了将研究成果能够产业化,老百姓能够用上。

由于资金困难,黄令仪拿着全部11万的积蓄找到了胡伟武说:“这个钱我和老伴儿商量了,我给你,我要支持你,我什么回报都不要。”

在黄令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龙芯不断成长,不断更新迭代。终于在2018年,82岁高龄的黄令仪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龙芯三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的芯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有了龙芯,我们的复兴号高铁上已经实现了100%的完全国产化,我们的歼二十、北斗卫星,和航空母舰全都装上了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心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我们的国防安全。

有了龙芯,每年为国家省下至少2万亿元的芯片支出。因此,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2023年黄老逝世,享年86岁。像黄老这样默默无闻、居功至伟的科学家,她的名字和贡献应当被更多人记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您也被黄老感动,记得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她的故事,让更多人能够像她这样深爱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