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了王阳明凭借“心即理”的思想,平定了宁王叛乱,建立了不世功勋,成为了几千年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大完人,今天继续介绍他如何利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建立他的军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知行合一?

自古以来,知和行就是人类固有的一对矛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比如大家都知道年轻时多拼搏,在工作中用心用力,未来就能得到一个好的生活,但实际生活中,却每天上班摸鱼迟到早退。也有人认为知易行难,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永远在跑,虽然他不懂得为什么要跑,但最终因为擅长跑步而获得了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没有难度上的区别,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不是真的知。

为什么上面提到的人会上班摸鱼?因为他们的认知是:在现在的工作岗位,即便努力也得不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知不是努力就会成功,所以没有努力。阿甘真的不懂为什么要跑吗?他懂,因为他已经被灌输了一个思想:跑对他来说有好处。虽然这个思想是别人告诉他的,但他已经完全冗余内心,化为他自己的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修炼自己的知,就是修炼自己的行。阳明心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致良知”,其实目的就是“致良行”。

大彻大悟的阳明先生,就是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了致良知的知行合一境界,帮助自己建立了不世之军功。致良知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我们留到下一期,今天只说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

王阳明的军功,是从正德十一年起步的。这一年,极其赏识他的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成为了地方大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随后发现,这个大官不好做,因为江西当地匪患严重,为祸日久,彼此之间又互相勾结,根深蒂固。正因如此,前面几任巡抚往往干不了太久,上一任巡抚文森甚至索性装病辞职了,可见王阳明被推进了一个大坑里。

但王阳明的心学境界早已登峰造极,他很快就分析出来,当地官府潜藏着这些叛匪的间谍。在强大的心学攻势下,这些间谍全都被王阳明策反,反而将叛匪的动态一五一十地转呈给他。凭借着这一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王阳明迅速剿灭了当地大部分叛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还有一个人久攻不下,这个人叫池仲容。

池仲容从弘治年间就已经率领当地农民对抗官府了,树大根深,实力深厚。但是,王阳明之所以久久没有拿他开刀,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想给他最后一次机会。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能招安池仲容,不仅可以为明朝收服子民,也能减少官军不必要的伤亡。

对于王阳明的好意,池仲容表示同意,但有一个条件:此前被招安的叛军首领黄金巢、卢珂都是他的仇人,除非把这两个人抓起来,否则他不敢接受招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王阳明很为难:这两个人诚心归附,如果抓起来,以后还怎么招降其他人?但事已至此,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先招抚了池仲容,后面的事才有商量。

作为阳明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自然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老师之一,他的感化能力也超乎寻常,卢珂等人自愿服从安排,上演一出被抓的戏,帮助王阳明招抚池仲容。

即便如此,池仲容还是犹豫不决,一面只派了弟弟池仲安来见王阳明,另一面继续暗中整军备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看穿了池仲容的心思,但不动声色,继续对他表示最大的诚意。在接下来的春节,王阳明趁机大肆铺张,奢侈庆祝。放下戒备的池仲容在王阳明的诚意之下,带领几十名亲信进城观赏。

见到池仲容的王阳明,设酒款待,好言相劝。以圣人的慈悲之心,最后挽留一次,但池仲容坚持要回到山寨,日后再谈招抚之事。

王阳明知道,池仲容已经无法挽回了。尽管可能有严重的伤亡,为了百姓的安宁,他也不得不痛下杀手。以池仲容等人的生命,解救无数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才是最大的慈悲。于是,在送池仲容出城的时候,王阳明设下埋伏,将他们全部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禁想到了末年的大明王朝,如果当时平匪的将军们有王阳明这样的果决,又怎么会出现张献忠这样反复投降又能多次反叛的情况?有王阳明这样的先例而不知道学习,大明王朝的灭亡果然是逃不掉的。

后来广西匪患又起,朝廷见无人能平定,于是派遣王阳明前去。王阳明清楚地意识到:当地两大酋首卢苏、王受,虽然反叛,却实属逼上梁山,本心仍然希望归附朝廷。对于这样的人,必须予以招抚,无需多求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新任两广巡抚王阳明到任后,两个人又来请降。以往的巡抚人菜瘾大,又想立军功,不许二人投降,结果又打不过这些叛匪。王阳明恰恰相反,平定匪患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但他还是怜悯世人,同意投降,前提是两个人到王阳明营中亲自投降。

这样一来,卢苏和王受反而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王阳明用兵如神,尤其擅长心理战。但让他们进营投降,也觉得很可能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所以他们提出了要求:必须带大军前往,否则免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验王阳明的时候到了:他敢不敢同意这个要求呢?人心莫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两个人确实有心投降,可谁知道他们内心会不会有点别的小算盘呢?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突然激怒两个人,王阳明可就全军覆没了。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为了表现最大的诚意和信任,王阳明完全同意了两个人的要求,并且撤去了自己的一切防备。虽然两个人是来王阳明的营中投降,但实则是王阳明只身闯进叛军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王阳明如此坦诚,卢苏和王受终于放下了所有的防备,诚心归附王阳明。后来王阳明剿灭其他地方的匪患时,卢苏和王受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回报王阳明的再造之恩。

杜甫有一句是:“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王阳明平定匪患,从来都不是为了杀而杀,而是遵从内心的良知,能抚则抚,抚不得才杀。对于池仲容,王阳明给了多次机会,仍然不肯悔悟,才决然处死;至于卢苏和王受,即便危机四伏,他也坦然受降。换了别人,就算嘴上相信他们的诚意,也不敢卸下自己的军备,试问除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谁能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像我们说的,知行合一本是天性,想要“致良行”,就要“致良知”。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又是如何体现在军功上的呢?我们下一期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