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可以单纯的理解为一种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作为西方工业时代的发明,铁路和火车就代表着先进和强大的力量。当第一根铁轨铺设在我们的土地上的时候,无数的关于发展的故事直至今天还持续书写着。从詹天佑开始的铁路梦想到今天全世界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并且拥有最先进铁路工程和技术的国家,铁路和火车在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见证。

同样,火车在成就国家个民族故事的同时,每一个中国人就成为铁路血管中生生不息的红细胞。在岁月的流淌中,我们关于家的追寻,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乎每个人生活的点滴,都可以在火车这个紧密运动的空间中被记录。王福春就是这样一个用摄影将火车与中国人连结,用视觉将时代变化和国人面貌切片的摄影家。今天,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真诚、专注而富有激情的摄影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福春持续40年拍摄火车与中国人,我们可以从他的专注和坚持去讨论和理解他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文献的角度去审视和观察,也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回忆和缅怀。但是这些并不是他创作的全部意义。

他出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记述了他的创作过程,很多文章讨论过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除了这些,我更想说,除了由于时间跨度而形成的记录时代的宏大主题,王福春的照片也描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属于国人自己的情感私语和亲密情感。这些更应该成为他作品的价值代言。

或许是由于火车车厢物理空间的限制,这些照片中人物的关系总是显得紧凑而亲密,当然,绿皮火车的拥挤是一方面,大量的拥挤的场景都会勾起有过那个时代绿皮火车“挤车”经验的回忆。当然,王福春的视角并没有只停留在“拥挤”本身,两个情侣挤在同一张卧铺床位上的照片,女孩子深情款款的眼神,除了可以看见她对于旁边的伴侣的爱,还展示了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私密空间的隐秘情感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我们也会发现,王福春的作品最精彩的故事也是在90年代的部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剧烈地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变化出现在衣着、发型等物质层面,还有世界上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合到了中国的火车车厢里。

在这个时代的作品中,王福春除了记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还在摄影语言符号上融合了今天纪实摄影画面中常见的挪用、错位等构图手法,将西方的符号拼图到中国的视觉脉络中。美国的摇滚歌星,欧洲的时装模特,发展中的中国人在西方人发明的铁路上追梦,追寻更多的价值。

伴随着画面中中国人生活故事的激烈变化,视觉元素的丰富和发展,整个90年代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的画面情感如同那个时代的GDP数据一样高歌猛进、热情如火,走过那个时代的人从今天看来也最值得感怀。这也是为什么在王福春近几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的变化,似乎缺少的年代变化带来的激情,或许是我们与这个时代距离还不够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兴号高速铁路列车每个小时可以飞速350公里,从东北哈尔滨1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江南苏杭,网络覆盖使得整个旅程不在孤单乏味,因为因特网的信息速度和数量足以覆盖旅程的时间。宽敞舒适的乘坐空间,过道上和厕所里再没有无座站票的机会,烧开水的锅炉也再不会有煤烟和蒸汽。

是的,时代变化了,高铁上的中国人依旧富有生活的激情,只是他们表现为另外一种更加难以琢磨和发现的形式。穿过大凉山的绿皮车还有,6节编组的绿皮车依旧运行在大兴安岭深处,只是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更多时候,也是用来对比今天铁路建设的成就和回忆过往的素材。

庚子国难之后梁启超曾拜访李鸿章,欲请李鸿章出山挽救国难并改朝换代。李鸿章拒绝后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今天,王福春先生的离开,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今天再看《火车上的中国人》,印证了王福春在摄影中属于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