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在登上大林寺游览时,竟然意外地遇到了山下芳菲已尽,而山寺中却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当时即景口吟《大林寺桃花》,写出了诗人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描绘了春光落尽后,桃花依旧盛开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意外发现这一景象时的惊讶与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人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 ,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由此延伸理性思维。登山时已孟夏,正属大地春归,山下桃李花已谢,芳菲落尽。不期在高山上的大林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山上古寺院落中桃花却刚开始吐艳。仿佛使人从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人间仙境,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在写景中富含哲理,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达到了心花怒放。既写出了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之感,又揭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规律。此联后多用来描绘山里春天的景色,也 用来比喻人们从困境中又看到了希望。

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看似写得普通,可是却充满了哲理,人们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时常会怨恨春天来得太晚了,也就会惋惜这春天消逝得太早了,以至于远处去寻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谷之中,使得这深山中的处处都还是春的景色。诗人由此想到,尽管自己被贬了,可是又重新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活法,流露出诗人的一种超然心境。

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意境深邃、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