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发展到一定时间之后一般都会陷入到一个死循环之中,由于统治阶级和贵族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百姓们的生活质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而且土地兼并后朝廷能够得到的税收也会出现减少,这便让这些王朝走向了困境。

北宋自然也没能逃脱这个怪圈,在宋神宗登基之后,其大胆启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虽然王安石的变法举措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由于他们受到了保守派大臣的激烈反对,王安石只得两次罢相,变法也没有取得成功。

在南宋时,理学取代王安石的新学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许多文人开始抨击王安石的政治和学术理论,部分人甚至攻击起了他的为人,说他在做宰相的时候滥用权力,在朝堂上树敌甚多。

在二次罢相之后,他还用尽办法希望能够重回朝堂,为了弄清真相,我们不妨从当时的一些书信中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画像

南宋时期,理学学子对于王安石抨击最多的,无疑是王安石对于权力的热烈追求。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王安石被塑造成了一位有着极强权力欲的权臣形象。

毕竟当时王安石和朝中诸多大臣意见相左,其中不乏司马光这样德高望重的文臣领袖。

再加上当时皇室中除了宋神宗之外的成员对于王安石也颇有微词,这对于一名宰相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压力。

南宋书生形象

这些学子认为,如果想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臣的话,在面对如此多诘难的时候应该主动辞去相位,而不是像王安石这样先后两次出任宰相,他不顾名节的坚持也并没有为北宋带来什么益处,所以他想要的一定是掌握权力的快感。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从王安石两次辞相的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

熟悉王安石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位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大才子在年轻的时候有着远大的志向,其甚至主动辞去了京城中德高望重的官职去当一个小县城当县令,只为实验自己的变法措施。

可见王安石怀揣着远大的抱负,想要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所以坚决地放弃了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一心只为百姓做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光画像

因此王安石显然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在小县城做官时,王安石为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扩建学校,使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王安石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

也凭借着这些经验与文化内涵,王安石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升官之后的王安石对于自己想要变法来改变社会现状的信心与决心更加强烈。

但是在他当宰相几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革新举措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而且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以他的老对头保守派司马光为代表,对王安石的变法提出了重重的阻碍,这给他和宋神宗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而且作为变法核心的王安石在这段时间里可谓鞠躬尽瘁,他的身体也逐渐承受不了如此大的负荷,出现了许多问题,这让他第一次萌生退意。

宋神宗与王安石

于是在熙宁七年的时候他先后给宋神宗写了六篇《乞解机务札子》,这种文章其实就是当时的辞职信。

在这封信里王安石向宋神宗坦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说自己在这几年间遭受了很多非议,如果不是宋神宗相信自己的话,那么自己早就应该被判死罪了。

但如今自己在这种压力下身体渐渐不支,已经没有办法再应付这样艰巨的工作了。

他表示如果自己继续做宰相的话宋神宗难免会背上用人不明的骂名,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因此他恳请宋神宗能够让自己回到家乡养老。

但宋神宗看到这些上书之后并没有放走王安石的意思,而且他还禁止王安石再谈辞官的事情。

无奈之下王安石只得拜托自己的同僚在宋神宗面前多次说情,宋神宗也认识到变法的推行困难重重,这才同意放他归乡。

王安石塑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第一次辞官回乡显然是他发自真心的想法,而且这一愿望的实现其实也遭遇了来自宋神宗的阻力。

因此王安石显然是自己对于宰相位置感到心灰意冷,不愿再留在京城耗费精神。

这显然不是一个对权力孜孜以求的人会做出的选择,因此南宋文人对王安石的形容显然是不正确的。

王安石的第二次拜相其实也和他的权力欲没有丝毫关系,当时他写给宋神宗的辞职信里有如果神宗召唤他的话,他不会推辞的字眼。

而在他第一次离开之后,其继任者并不能取代王安石的位置,宋神宗在这种情况下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爱将,便让王安石回到了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神宗画像

对于这次入京,王安石心中是极不情愿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瓜州渡口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

在入京之后,他依旧像之前一样鞠躬尽瘁,但是那时的政治环境甚至还不如其第一次拜相的时候那样。

保守派依旧在阻拦王安石推进变法,而变法派中也出现了大批观点与想法不同意的人,发生了激烈的内斗,面对着外界的阻拦与内部的斗争,王安石很快就再次萌生了退意。

于是他再次向宋神宗上书,希望其能够让自己回乡养老。

宋神宗对于这位老臣也是多次挽留,但那时王安石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很多病症,宋神宗也不能勉强他,便准许其告老还乡。

在王安石回乡之后,宋神宗多次加封其不同的官职,其“荆公”的封号也是这段时间才获得的,这足以说明此时的王安石在神宗心里依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归隐的王安石

假设王安石是一个对权力有企图的人,他是不可能两次做出急流勇退的决定的,在回乡之后,靠着他和宋神宗之间的关系,他也没必要靠巴结别人的方式来取得权力。

如果他想的话只要和神宗说一声就可以了,但他此后再也没有回到朝堂之上,这足以说明王安石并不是一个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的权臣,而是一个志在天下的理想主义英雄。

南宋的文人除了抹黑王安石是权臣之外,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说王安石在当时心胸狭窄,和朝堂上的司马光,苏轼等政敌都有很深的积怨。

为了佐证他们的观点,这些文人还煞有介事地推出了《日录》、《涑水纪闻》等笔记文学,里面不乏对于王安石的抨击,在他们嘴里这些话语都是司马光,苏轼之口,在后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司马光和苏轼留下的文字的话,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看苏轼,他在朝中为官的时候一直对王安石的新政颇有微词,两人也曾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谁也没能说服谁。

北宋文学家苏轼

但是抛开政见,苏轼对于王安石的为人确实推崇备至。

在苏轼遭到贬谪的时候,他曾经专程绕路前往王安石的住所,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这次会面中苏轼被王安石的才华和为人深深折服,他甚至想要在王安石住处边上购置房产,陪他共度余生。

在王安石去世的时候,宋哲宗特地发表了一份敕令,追赠王安石太傅的称号,这篇敕令中对王安石视富贵于浮云的气节称赞不已,并夸赞了他和宋神宗之间的君臣之情,将其称为儒家士大夫的典范和楷模。

这篇敕令就收录在苏轼的《东坡集》中,其中虽然有些话语是官方辞令,但是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是做不得假的,如此尊敬王安石的苏轼又怎么会对他的为人指指点点呢。

王安石与苏轼

说起北宋政府给予王安石太傅的称号的原因,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另一位政敌司马光了。

在王安石刚刚去世的时候,司马光找到吕晦叔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担心。

他说王安石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但是他太过好强,喜欢掩饰自己的错误,这才让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小人,最终犯下了错误。

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政治主张会受到影响,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势必会站出来诋毁他。

司马光觉得王安石虽然在政治上有些问题,但是为人方面没有丝毫缺点,如果就这样放任他被人攻击,显然是十分不好的。

因此司马光请求吕晦叔向哲总表态,让朝廷赐予王安石一个尊崇的封号,这样那些小人就不敢抹黑他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王安石最大政敌的司马光,虽然和这个老对手争斗了一辈子,但其依然被王安石的才华和品格所深深折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显然也是不会在背后诋毁王安石的,因此南宋文人奉为圭臬的那些笔记文学基本可以确定都是托名的伪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与司马光

事实证明司马光的担心并非多余,在王安石去世后不久就有一些小人开始污蔑王安石,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攻击的还是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后来就开始攻击王安石的为人和品德,几乎将其贬得一无是处。

在北宋时期尚有人站出来为王安石辟谣,等到南宋理学兴起之后王安石的风评便一路下挫,最终从文人典范变成了权臣代表,这实在令人感到心痛。

回到故乡的王安石

看到这里笔者相信大家应该都对王安石的真实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王安石在大权在握的时候能够做到不忘初心,丝毫不被欲望所影响,这样的定力和心境是尤其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注:

本文关于王安石的相关内容,参考自《王安石传》梁启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