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视频。

视频的主角是一名小学生,在教室中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目三”舞蹈表演。

他的动作流畅而标准,仿佛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然而,仔细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却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五官扭曲,流露出明显的痛苦和无奈。

一看就是被迫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他因为上课迟到,被老师作为惩罚,要求他跳舞,且必须跳完才能回家。

这种独特的惩罚方式,被网友们称为“新型体罚”。

即:老师不打不骂,却能治服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式体罚”在中小学盛行

近年来,中小学“新型体罚”悄然盛行。

在河南某学校的教室里,就曾响起了熟悉的《小鸡恰恰舞》配乐。

原来,是因为四名学生迟到,老师决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惩罚他们——

站在讲台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跳起“网红舞”。

这四位学生分别扮演琪琪、恰恰、蹦蹦、拉拉的角色。

随着音乐的节奏,他们开始舞动身体,尽管舞姿可能并不标准,但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尽力展示。

老师解释称,这种惩罚方式旨在通过新颖的形式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既能够惩罚他们的过失,又能为课堂增添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江西赣州市的一所小学,老师们又尝试了另一种“新型体罚”——“视觉体罚”。

当学生违纪时,老师会用一种充满灼热的目光默默注视他们,仿佛在无声地询问:“你为什么这么调皮?”

这种“视觉体罚”被老师们誉为“最温和的体罚形式”。

它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也不会损害他们的自尊,而是试图通过激发学生的羞耻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许多学生表示,当老师用“视觉体罚”的方式看待他们时,内心会感到非常不安和愧疚。

有学生坦言:“我非常害怕老师用那种眼神看我,那种感觉比被训斥还要难受。所以现在我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做小动作了。”

除此之外,还有除了“罚抄写”、“值日”等形式也都非常普遍。

然而,对于“新型体罚”依旧有不少家长对此表达了不满。

他们担忧,这样的惩罚手段可能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这样的观点,我觉得现在的老师太难了。

不打不骂,还能让学生听话都不行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最大的悲哀

是老师不敢管教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管教学生也本是老师的职责。

但你问问现在的老师,他们敢管学生吗?

多数老师的回答是不敢。

相信不少老师还记得“湖南娄底一中老师下跪事件”。

谭胜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负责,要求学生不要在课堂上玩五子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学生的反应却令人痛心。

他们不仅抢夺了教鞭,还无情地将谭老师逼至地上,对其进行粗暴的嘲讽。

这一场景持续了长达10分钟。

当家长赶到学校时,涉事学生竟毫无悔意,甚至狂妄地声称:

“老师应该被列入服务行业,学生就是上帝,是来享受服务的。”

面对这样的言论,谭老师最终选择在班上下跪,向学生道歉。

他悲痛地说:

“我谭胜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这双膝,上跪天,下跪地,中间只跪我的父母,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向你们下跪认错了。”

老师向学生下跪,何其可悲!

更可悲的是,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

不少老师在管教学生的过程中,都遭遇了各种挑战和困难。

甚至因此惹上了“大祸”,被家长投诉,被学校停职记过。

于是,老师无奈收起了责任心,选择了“躺平”和“放弃”。

只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如果家长不舍得管,老师又不敢管,最终管教孩子的又会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人民日报》曾转发一篇来自《中国妇女报》的文章——

《犯了错没人敢管是学生的悲哀,请把惩戒权还给老师》。

正如文中所言:学生犯了错,老师当然得管,否则就是失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体罚绝不行。

但,适度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不久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就明确指出:

在特定情况下,学校及教师有权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这些特定情况包括学生的不服从行为、扰乱课堂秩序、行为失范、存在危险性或侵犯他人权益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教育惩戒权,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学生不当行为而实施的教育手段。

其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惩罚和纠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及其后果,进而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行为规范化。

所以,需要教育惩戒权的是孩子而不是老师。

有句话说得好:小树要修,孩子要管。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希望各位家长记住:

好的教育,必然是奖罚分明、管教同步的;
好的老师,也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有管、有教、有罚、有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为了孩子,望家长和老师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