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叫“中国逻辑”。中国式的逻辑有三种表现:

(一)问态度,不问事实。

(二)问动机,不问是非。

(三)问亲疏,不问道理。

易中天老师说,现在最喜欢讲“中国逻辑”的,主要是三种人:

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水搅浑。这种人,我称之为“乌贼”。

第二种是“疯狗”,逮谁咬谁。

第三就是“脑残”,人数最多。

乌贼是使坏的,疯狗是咬人的,脑残是起哄的。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不讲道理

态度与事实

什么是态度?

心理学对于态度的定义,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一个人态度的表现形式,通常由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决定:

内心感受: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外界事物的内心感受;

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喜欢-厌恶”、“爱-恨”等感情方面的表达;

意向或倾向:对于外界事物想要采取的行为,如“接受-排斥”、“赞成-批判”等具有行为倾向。

上面三种因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都会激发另外两个要素相对应的反应。

比如,一件事情符合某个人的价值观,相应就会激发他的喜悦的感情,从而产生赞美的想法;反之,如果一件事情违背了某人的道德观,只能激发他的厌恶情绪,因之产生的想法是批评。

什么是事实?

在汉语中,事实的意思是事情的真实情形。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事情的真相。

对于一个事实,我们是不需要判断它的真与假,只能判断它的是与非、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等等。

个人观点,韩寒说的“问态度,不问事实”,指的是某些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连这件事情的真假都不做辨别,就根据自己的态度来对这件事进行某种判断,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把真的说成假的或把假的说成真的,从而故意把水搅混。

比如发生在十几年前的一场因作品剽窃产生的口水战:

《羊城晚报》发表文章《学者再发文指出清华教授汪晖作品涉嫌剽窃例证》

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凤凰网曾转载《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汪晖涉嫌抄袭事件续:激烈论战掩盖学术讨论》。

文章写道:

同样身在北京的学者丁东差点也被划成“为汪晖辩护”一派,因为他在北京某都市报《网友学者称“剽窃说”不恰当》一文中表示,“说汪晖的文章是‘学术失范’更好”。报道刊发第二天,丁东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我支持王彬彬》一文,他认为媒体发稿时,把他支持王彬彬的话全删掉,给人为汪晖的著作辩护的印象。“在目前这场有关学风的争论中,我发现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只讲立场,不论是非。”他这样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场争论中,除了有人为剽窃者辩护外,也不乏有人批评“王彬彬态度恶劣”。

汪晖是不是剽窃,本身只是个“事实真假”的判断。批评“王彬彬态度恶劣”,就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谬误(参见本人的逻辑学笔记之逻辑谬误)!

这种人就是易中天老师说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水搅混

无论王彬彬态度如何,剽窃就是剽窃!

现在的问题是,判断一个事实的是非对错、正义与否,是应当根据自己态度来判断还是另有标准?请参见本人的文章《真假判断、是非判断(下)|有没有不依赖于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是非标准呢?》

问动机,不问是非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驱使人或动物产生某行为的,由内在或外在因素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动机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和身体活动,使人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俗来说,动机就是让人产生想要“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这种想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什么是是非?

是非就是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是对是错、是正义还是邪恶。

个人观点,韩寒说的“问动机,不问是非”,意思是有的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去判断这件事情本身的真与假、是与非,而是根据做事的人本身的动机来判断。

也就是说,这种人在评判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行为时,动机是第一重要的,事实和是非则可以不顾。比如人们经常说的“居心不良”、“动机不纯”、“XX亡我之心不死”等等。

如果一个人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就是典型的“疯狗”,逮谁咬谁。

问题来了,动机仅仅只是一种心理活动,除了当事人自己,他们又能如何揣测?

在法律上,有“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的区别。故意伤害就是有伤害他人的动机,但是想要证明是故意伤害,需要一系列的证据才能证明,而不是仅仅根据“是否有伤害的事实”就能判断是“故意”。

如果连伤害都没有,“故意”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清风不识字 何故乱翻书 ”引发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只问动机,不论是非!而且那个王八蛋皇帝在判断“是否有动机”时还犯了错误归因的逻辑错误

问亲疏,不问道理

什么是亲疏?

所谓亲疏,指的是人和人之间感情的亲近与疏远。人是社会动物,“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是一种常态。

什么是道理?

道理,字典的解释:事物的规律;或者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

此处的道理,就是一件事情的真假、是非对错的理由。

个人观点,韩寒所说的“问亲疏,不问道理”,意思是批评有些人的典型做法:只要是自家人,说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是自己仇恨、反对的人,说啥都不对。

也就是说,这种人的表现:他不是反对你的意见,是反对你这个人;哪怕你跟他意见一致,他也要从动机、态度等方面来挑刺。

这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的逻辑谬误!

易中天老师形容这种人:“脑残”,人数最多。

关于“问亲疏,不问道理”,有时候不能仅仅从逻辑学来分析这个问题,因为在涉及到自己至亲的人时,还必须考虑伦理学问题。

有一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举报自己的父母,合适吗?

比如,有人鼓励孩子监督举报自己的父母是否有间谍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赞成这种举报吗?

让小学生参与反间谍,合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是笔者对韩寒老师和易中天老师关于“中国式逻辑”评论的个人理解,欢迎大伙对俺的思考指出批评指正。

逻辑谬误不仅像病毒,有时甚至基因那样,已经根植于我们很多人的头脑中。

关于“中国式逻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这个问题,笔者会在今后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逻辑学。

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