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月本应是商演的旺季,可谁也想不到,德云社这个曾经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票房王者,如今竟然也沦落到了"冷场"的窘境。

连云港的商演现场,空荡荡的座位,稀稀拉拉的观众显得那么扎眼。同一地点,听云轩的相声演出却是座无虚席。看着眼前这冷清景象,熟悉德云社的人实在困惑万分,这可是曾经一放票就秒没的顶流相声团体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种惨淡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德云社在呼和浩特的商演同样上座率惨淡。而且这场演出的卡司可是包含了曾经大热的张九南,然而这次就连他也"吸粉"无力,台下的大把空位似乎昭示着德云社的人气已不似当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云社的颓势似乎并非偶然。最近这几年,德云社确实在商演方面节节败退,票房持续低迷。记得前几年,郭德纲带队商演游走全国,到哪儿都是一票难求、座无虚席。如今的的德云社早已不复当年盛况了。

面对如此尴尬的现实,德云社接下来到底会何去何从?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辉煌时代终将落幕?或许这正是德云社必须正视的一个拐点和挑战。

曾经的"饭圈王炸"

提起2018-2019年的德云社,那可谓是横扫商演版图的王炸时代。当时,他们在全国各地巡回的相声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景象屡见不鲜。作为德云社的顶梁柱,郭德纲更是当之无愧的"票房保证"。只要他一站上台,那就是一场黄牛党的狂欢,票价在转手过程中就被吹炒作到天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会儿,德云社在整个娱乐圈的名号彻底打响,他们统治着一片疯狂的"饭圈"经济。背地里,不少批评者对这种"低级趣味"行为表示鄙夷,认为德云社已彻底失去了相声原本的底蕴和内涵。但在德云社的铁杆粉丝眼里,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是"新潮"和"接地气",完全对准了年轻观众的胃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大的功臣,当属郭老板亲自规划的"淘汰高端观众"战略。他直言不讳地将过去那些对相声有独到见解、有穷极意境追求的"老资历"们狠狠地赶出场外,认为他们早已过时。与此同时,他热情地拥抱了那些草根阶层、接地气的新生代观众。结果是,德云社在拥趸中彻底地"饭圈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来不设防的德云社,把大门敞开欢迎了平民化群体后,也随之被贴上了"low"的标签。但他们对此浑然不觉,反而标榜着自己才是真正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先锋。这种引以为傲的态度贯穿了整个2018-2019年,使他们无往而不"爆",成为当之无愧的"饭圈王炸"。

"饭圈王炸"的颓势

曾几何时,德云社还被捧为"相声皇朝"的新霸主。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他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颓势。最直白的写照,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空场实况视频。

一个接一个场馆,都上演着难堪的"冷场"现象。昔日让他们高歌猛进的舞台,如今只剩下冷冰冰的空位陪伴。连德云社当家相声演员之一张九南的个人演出,竟也无人问津,场面十分尴尬。曾经傲视群雄的王者之风如今不知去向,满目都是萧条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于谦主演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竟在票房上惨遭滑铁卢。尽管片中请来了于谦这个曾被视为德云社大前辈的实力派,结果却依旧以撤档惨淡收场。这不啻直接地暴露了德云社虚假的粉丝经济的实情——网上到处是高呼支持的呐喊,但真把钱掏出来买票时,却又无人付诸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些"噩耗",德云社似乎仍在自我麻痹。他们或许以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折,只要再运作一番,那些"饭圈女孩"马上就会重新被勾起热情。殊不知,昔日的王者之风如今早已消磨殆尽,饭圈经济的魔力也在渐渐失灵。作为曾经的王炸,德云社恐怕需要认清当下的严峻现实,并作出全新的改革和调整,才有望重拾辉煌。

"饭圈王炸"的陨落原因

德云社的陨落并非是突然一蹶不振,而是过往的种种隐患一点点浮出水面造成的恶果。这个曾经被捧为"相声皇朝"新霸主的团体,其实早就暴露出一些致命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市场的饱和。德云社靠着郭德纲的"淘汰高端观众"战略,曾一度在草根市场大获全胜。但同质化的竞争对手很快就跟了上来,大量新晋相声团体同样采取了"低级趣味"路线。在同质化的恶性循环下,德云社曾经的王者光环很快就黯然失色。

第二是观众口味的转变。曾经被德云社狠狠"开垦"的草根观众群体,如今逐渐走向理性。那些过于直白低俗的笑料,已经难以勾起观众的兴趣。年轻一代更是对相声望而生畏,宁愿沉迷于网红直播间的"沙雕"段子。一旦失去了年轻观众的拥趸,德云社就等于正式步入了中年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明星效应的式微也是导火索之一。曾几何时,郭德纲和张九南等顶流相声演员的加盟就足以号召千军万马。但在流量通货膨胀的今天,流量明星早已不再稀缺,网红直播带货反而更受年轻人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根结底,德云社当年的疯狂虽然赚足了眼球,但终究是昙花一现。他们没有意识到商业模式和娱乐潮流都是无常的,一味迎合了低级趣味而背离了相声的内核。如今风口浪尽,很自然就被观众无情抛弃了。要重振雄风,德云社必须拿出刀把子,狠狠地自我革新。

被淘汰的将是谁?

纵观德云社目前的困境,不难发现这是一场商业与艺术的博弈。如果说当年的"淘汰高端观众"是郭德纲的杰作,那么这次该由谁被无情地"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认为,切中观众需求才是商业成功的钥匙。在娱乐圈,只有与时俱进地顺应大众口味,才能永葆生机。因此有主张彻底市场化的人断言,要想重振雄风就必须抛弃包袱,致力生产纯粹的娱乐商品。

但也有艺术理念的坚守者指出,只注重一时的商业考量,其实是在透支品牌的生命力。一个优秀的艺术品牌,本身就应该引领风潮而非追随时髦。因此德云社应当坚持艺术的初心,用经典重塑形象,而不是被异化成庸俗的潮流附庸。

在这两种看似难以调和的观点之间,也许最明智的做法是求同存异。商业与艺术并非非黑即白的矛盾体,关键是把握好平衡,允许有限的创新探索,同时又坚守艺术的核心价值。唯有这样,德云社才能重新在同质化的市场中杀出重围,成为别树一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