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每期一个小数据,带你看懂大湾区。

五一小长假,你都打卡了哪些地方?在珠江之滨,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为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从5月1日起正式开放,成为大湾区新晋“网红”打卡点,人气爆棚。

这艘“文化巨轮”总建筑面积为14.4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超4万平方米,具备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大综合功能,每年可供250万人以上参观游览。

本期湾区100,一起来“打卡”这艘湾区“文化巨轮”。

湾区新晋“人气王”

这个新晋“网红”人气有多旺?从“首秀”当天就可见一斑。

甫一开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门前,等待进馆的市民游客就排起了长龙。数据显示,5月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人数3500人次;广东文学馆参观人数超过1000人次;广东美术馆参观人数5300人次。“五一”假期,三馆累计接待观众5.88万人次。开放至今,三馆门票预约天天都是“满员”状态,可谓一票难求。

在这个湾区文化新地标,既可以观赏从齐白石、徐悲鸿到拉斐尔、提香等中外700余位艺术家的900余件作品,也可以近距离体验粤剧、武术、醒狮等湾区丰厚的非遗“家底”,又或深入了解张九龄、梁启超等广东、以及港澳台侨华文作家的文学成就。

这艘泊于白鹅潭边的“文化巨轮”立足湾区,融通古今,荟萃中外,连接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

粤港澳文艺家“点赞”

多位湾区文艺名家饮下“头啖汤”,纷纷踏上这艘“文化巨轮”,湾区文化共融、多元文艺交流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为岭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澳门博物馆馆长卢可茵指出,“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从非遗项目上就能窥探一二”,她期待未来澳门的非遗项目多到艺术中心做展览,并计划组织澳门的非遗传承人一同交流学习。

香港文学馆助理馆长、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罗光萍谈到,广东文学馆的开幕,为香港文化界、文学界的同仁们带来鼓舞,她期待未来广东文学馆与香港文学馆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谱写大湾区文学的新篇章。

著名作家麦家表示,近年来,广东文学界可谓好事连连,花城文学院在去年成立,如今广东文学馆正式开馆:“今后我们要一起努力,让大湾区的文学圈更繁荣,也让广东文学更加深入人心。”

领衔设计了艺术中心logo的香港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认为,文化地标对于带动一个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相信,艺术中心将来能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带领大湾区文化艺术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艺术中心的建设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定位,成为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体现了立足大湾区、面向未来、链接世界的文化功能,树立起大湾区艺术文化的新地标。”

“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但是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也将成为展现岭南文化‘双创’成果、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

人文湾区活力显现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美术馆(新馆)、佛山粤剧院、珠海金湾艺术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代表,5年多来,大湾区文化地标频繁“上新”,真正融入城市、融入生活,人文湾区活力显现。

从历史古迹保护、文博机构联动、文化设施共享,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影视资源互通、艺术展演交流等,同饮一江水的粤港澳三地正以文化为纽带,共同架起融合发展之桥,让岭南文脉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执行:唐静怡 熊润淼 谢小清 李雨佳 实习生 蒋佳轩 廖敏菊

设计、动效:蔡沐晗 陈婷 罗锐 沈淑婷 原毅 欧阳静

数据来源:新华社、南方+等公开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