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汽车、高端手机等商品,一种“以租代购”的消费模式悄然兴起,成为了不少当下年轻人追求生活的新方式。

近日,信宜一名95后年轻人就遇到了“以租代购”的纠纷,在信宜法院镇隆法庭与村(居)委网格联动下顺利得到了调解结案。

“低租”背后藏着高价买入

原告是重庆某电子经营部,是支付宝上某租赁平台的入驻商家,主要提供手机租赁服务。

被告林某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后,在租赁平台上提交订单,与原告签订了《租赁服务协议》,租赁了全新iPhone14ProMax暗紫色256G,总租金:13462.64元,单月租金为1121.89元(共12期),押金2400元。林某在支付押金和首期租金后即收到手机并使用。

收到手机后林某仅履约支付第2期租金后,便不再支付租金,也未将手机返还。原告追讨无果,便诉至法院,要求林某支付剩余租金8975.12元及实现债权所需费用3000元。

案件立案后,林某正常签收应诉材料,但既不提交答辩或证据,也不到庭参加诉讼。

“这台手机的租金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不合理的费用法院是不会支持的!”在庭审中,法官以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入手,向其阐明法律关系、法律后果,从情理、法理方面与原告积极沟通,最终原告同意调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庭后,法官助理通过“网格联动微信群”联系林某所在村委的网格员,根据网格员多方打听后顺利找到林某父亲。林父了解相关案情后,立即与林某取得联系。经过与双方的沟通协商,林某当天支付6500元给原告,该案案结事了。

“以租代购”需谨慎选择

本案中,法官了解到该手机官网价格为9899元,租金总额高于官方定价的36%,且双方签订的《租赁服务协议》写明如逾期7日未付租金,则由租赁转买卖。手机“以租代购”作为新兴的消费模式,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门槛,不少租赁平台以“低月租”“零首付”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分期“低租”,断租后自动“由租转售”,其租金及费用标准明显超过法定最高利息标准,且租赁过程中消费者的知情权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导致不少消费者吃了“哑巴亏”。

法官建议,作为消费者要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谨慎选择“以租代购”;如需选择,消费者在签订租赁协议时要细读违约责任、利息、期数、手续费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的重要条款,注意辨别“低价”背后的高成本。

[撰文]李阳诗通讯员何少凤

[作者]李阳诗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