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陡峭的山路盘旋而上,盘山的主峰——挂月峰就在眼前。

登顶远眺,秀色盘山中,那座屹立在山峰上的“盘山抗日烈士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

环顾盘山,连绵起伏。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到处都活跃着八路军、游击队,每一方土地都是伏击敌人的战场。

包森洞、石海、莲花峰、太平沟……如今在盘山,随便一个上岁数的村民,都能讲出一堆抗日故事,因为他们脚下的这座大山就是冀东地区首个抗日根据地。

杨妈妈冒死救助八路军伤员、莲花峰七壮士宁可跳崖不做俘虏、大名鼎鼎的“包司令”在盘山打游击……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位当年在盘山抗日的老八路,沿着他们的足迹,探寻碧血盘山的烽火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火烧炮楼 巧妙攻入下仓镇

在蓟县下仓镇西南面,靠近公路两侧,如今都是临街的商铺或农家旅社,红色旅游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在抗战年代,这里曾经炮楼林立。

6月19日,88岁的原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员武宏中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讲起他在盘山抗日根据地攻打下仓镇的战斗。

“我对那里太熟悉了,现在我还能给你们指出当年战斗的地方。”武宏将军说,那时他是冀东八路军十一团六连的连长。

武宏将军身经百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1944年,武宏带着他的连队,在缺枪少弹的情况下,巧攻下仓镇,俘虏伪军200多人。

那是一个盛夏深夜,武宏的连队首先攻打下仓镇西南角靠外的一个较小的炮楼,三排的战士一阵手榴弹投掷到炮楼顶上,把敌人炸得鬼哭狼嚎,然后战士们撞开炮楼大门,猛打猛冲,很快把这个炮楼给端了。

但同样的战术在攻打下仓镇中心炮楼时却不管用了。敌人的炮楼设立在街心,上下5层,又高又大,工事坚固,还有暗堡,炮楼前30米宽的平坦区域没有隐蔽物,易守难攻。武宏带着一排战士进攻,两次冲锋都被打回来,伤亡很大。

“子弹打不透,手榴弹够不着,又没有炸药,打到第二天后半夜,还是没攻下炮楼。”日军增援部队随时会合围过来,情况万分紧急,上级领导准备换别的连队进攻,这下可急坏了武宏。

“我就不信端不了它。”武宏被要求天亮前必须拿下炮楼,硬拼不行,大家坐在一起想办法。 “《三国演义》里有火烧连营,我们要不试试火攻?”一个点火抽烟的战士一句话提醒了武宏,战士们把老乡家的秸秆抱来,看好风向,大捆大捆地点燃,然后顺风掷向炮楼。为了增加燃烧效果,他们又找来煤油和辣椒面撒在上面,一起点燃扔到炮楼上。

顿时,烈焰腾空,浓烟滚滚,炮楼里的敌人被呛得招架不住,只好乖乖地开门缴枪投降了,没费一枪一炮,这次战斗成为盘山抗日的一个经典战例列入史册。

  二、 抗日办报 被困深山做“野人”

蓟县王官屯村,正北距清东陵5公里,南距蓟县于桥水库4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近年来,京津两地到清东陵旅游、到水库垂钓的游客越来越多,也让这个村庄热闹起来。

蓟县档案局原局长王雪松就是王官屯人,当年为了在冀东地区办宣传抗日报纸,他曾背井离乡,躲进盘山连绵山麓中,过了半年多没吃没穿的“野人”生活。

“老人家当年是《抗日救国报》的编辑,虽然不扛枪打仗,但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宣传抗日,危险可不小。”王雪松的女婿、盘山抗日纪念馆管理员王洪和说。

1942年,敌人为了彻底摧毁冀东抗日根据地,切断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联系,把西起盘山,东至孙各庄,北起长城,南至花楼的地段划为“无人区”,在总面积6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围剿蓟县地区的抗日力量。

当时,王雪松和四五名同志组成宣传小组,负责《抗日救国报》在蓟县地区的编辑印刷,并负责把油印好的报纸发送到抗日军民手中。这张报纸是抗日军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日本鬼子的眼中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刷报纸需要场所、设备,还需要专人编写印刷,为了躲避敌人的突袭,王雪松等人办报也四处打“游击”。每次印报纸都要躲到深山密林里,即使这样,每印一次报纸,他们都要换一个地方,防止被鬼子发现。

“下不了山,饿了就采野果吃,渴了就喝山泉,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王洪和说,听老人讲,敌人烧了山下村庄,失去了村民的帮助,他们在山里的日子更加艰难。没有油墨,他们用野果汁自制墨水,印出来的报纸派人悄悄下山送到接头地点。

转眼到了寒冬腊月,王雪松等人在大山里与世隔绝了,不但和组织失去了联系,没有印刷原料,没有过冬衣服,甚至连吃的东西也很难找到了。

“必须下山,否则真的要被困死了。”王洪和说,王雪松冒险下山寻找党组织,由于几个月在大山里摸爬滚打,王雪松已满腮胡须,衣衫褴褛,俨然成了 “野人”。当他长途跋涉来到自己的老家王官屯附近时,一个看到他的村民还以为见到“山鬼”,吓得扭头就跑。

“老七,是我。”王雪松低声叫道,那个叫老七的村民战战兢兢辨认了半天,才看出来是王雪松。

在王官屯村民帮助下,王雪松终于把棉衣和食物等物品运到山里,抗日报纸继续开机印刷了。

三、包森中弹 我就在现场

在蓟县盘山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坐落在这里的包森烈士墓。一个四方的水泥台上,竖立着大理石墓碑,庄严肃穆。墓碑正面,镌刻着“包森烈士之墓”几个红色大字。

以往每年清明,家住蓟县下窝头乡的一位老人都要来陵园祭扫,这两年由于身患癌症,他已经不能亲自来了,但他对包森的情感还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包森的警卫员高大章。“我一直跟着包司令,他牺牲时我正和他在一起。”看着老首长的照片,高大章说,包森在蓟县家喻户晓,他的抗日传奇传颂至今。1942年2月,刚在果河战役大获全胜的包森率领一营部队准备转移到口外作战,在遵化野瓠山附近遭遇日伪军。

“包森指挥我们赶紧上野瓠山,居高临下阻击敌人。”高大章回忆说,他们把敌人打下山后不久,突然敌人一方的枪声停了,战场一片寂静。

大家都很纳闷,敌人既没有溃退,更没有被他们打败,为何不进攻了。

包森登上一块岩石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当时特务连连长贾子华还特意提醒包森注意安全,因为10团团长白乙化就是这样被敌人狙击手的冷枪打中牺牲的。

“我不怕!”包森毫不畏惧地说,他继续站在那里观察。悲剧随后就发生了,一发流弹从包森的左侧胸口打入,从右肋穿出。“让营长苏然指挥战斗。”包森交代完这句话后,就瘫倒在贾子华怀里。在抬包森下山时,他已经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