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范西园

天宝十五载的新年(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为了顺应当时“四星聚尾于燕”的天象,安禄山僭号为“大燕皇帝”,设置文武百官,正式宣示了对唐廷的反叛。

安禄山大军与官军相持于陕郡一线,为了挽救局面,名将哥舒翰被“空降”在潼关担任统帅,面对的任务艰巨无比。

和以往打仗不同,这次他带领的是一支他完全不熟悉的军队。整个大军号称二十万,实际大约为十万人。主要部队,都是高仙芝才训练了一个月的新募士卒,战斗力堪忧,再加上这些人与高仙芝的感情深,高仙芝在军营中被当众处斩,这些新兵多多少少都有些抵触情绪,至今已然是无士气、无战力、无服从的“三无”士卒。

稍微能用的,则是蕃将火拔归仁所率的部落兵,火拔归仁是哥舒翰的老部下,对哥舒翰来说也算是自己人,手下的部落兵都是受过一定训练的,战斗力虽不如东北边军,但是也堪堪可用。其余剩下的,则是从契苾、浑、思结、奚结、沙陀蓬子等十三部落征调的仆从兵。皇帝下诏征召各镇边兵回援,可各镇的边防压力都很大,最开始都只是派了手下羁縻州的部落调兵回援。边兵未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各部落组成的“万国杂牌军”却到了,朝廷大笔一挥,全都划给了哥舒翰指挥。

而哥舒翰就厉害在,把这么难的一道题解出来了。

他瘫了半个身子,脑子却清醒得很。刚刚进入军中主掌帅印,哥舒翰便声称生病了,将军政大事全交给了皇帝安插在他身边的行军司马田良丘,田良丘哪里挑得起这么重的担子,一下子焦头烂额,只能继续把事情派下去,让军中的王思礼分管骑兵,李承光分管步兵。可王思礼和李承光谁也不服谁,相互要整个先后,田良丘费尽心力,也压服不了他们。哥舒翰、田良丘等到了潼关就任没多久,大军的管理层就乱了套。

好巧不巧,只有哥舒翰能镇得住他们。王思礼曾是陇右道骁将,跟随哥舒翰征讨九曲;李承光曾是河西兵马使,也是哥舒翰的老部下。在别人面前,王思礼和李承光斗得乌烟瘴气,可在瘫痪的哥舒翰面前,他们二人却温顺得像是小白兔。靠着王思礼和李承光,哥舒翰虽然连走路都不能,却渐渐控制住了这十万大军。他治军极为严酷,最初曾让士卒们怨声载道,但是渐渐地,严酷的军法却有了意外的效果,哥舒翰到任一个月后,成功击败了前来攻打潼关的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取得大捷。

他是个狠人,能狠下心来,消耗数万条人命,打下了石堡城,换取一个“哥舒夜带刀”的声名。而对自己人都这么狠,更何况是对敌人?

开元朝以来的边将中,哥舒翰或许是最会玩政治斗争的一个。他因为王忠嗣事件的政治漩涡而就任节度使,此后便深深地参与到了唐廷的宫廷斗争当中。先是帮助杨国忠来对抗李林甫,然后是帮助杨国忠攻讦安禄山。政治斗争是一种惯性,一旦深陷其中,便会仿佛被推着走一样,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权力的游戏。

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作为安禄山没有血缘关系的族兄弟,但并没有参与安禄山的叛乱。所以唐廷只是火速将其调回长安,剥夺了他的军权,并没有施以其它惩罚。哥舒翰与安思顺素来不对付,来到潼关后,他伪造了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件,揭发安思顺私通叛贼。此时的皇帝已经是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收到哥舒翰的举报,连宰相杨国忠的求情都不理,便立刻诛杀了安思顺。

安思顺被杀事件,给宰相杨国忠极大的触动,包括他在内的朝臣们,对哥舒翰的力量终于开始发自内心地恐惧。他们意识到,哥舒翰已经是整个大唐朝廷最有权势之人,哥舒翰手握的兵权、在军中的声望无人能及,叛军对潼关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潼关却在哥舒翰的指挥下,靠着一群新兵、蕃兵,将这座关隘守得固若金汤,这些都让他在朝廷中的话语权超过了杨国忠。

挑动起安禄山的叛乱,杨国忠的添柴烧火功不可没。当初杨国忠因为安禄山造反而得意,就是因为他在朝中的话事权提升了。杨国忠本以为,安禄山不过是一介法外狂徒,可以轻易剿灭,谁想到叛军势如破竹,还攻克了洛阳。这让整个朝廷无比倚仗前方平叛的节帅,杨国忠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有提高自己的地位,反倒因为安禄山打起“肃清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而惹了一身骚。

安禄山叛乱以来,所过之处,生灵涂炭,人们都人为安禄山叛乱是因为杨国忠骄横放纵所致,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杨国忠听说,已经有人在劝说哥舒翰趁机想办法除掉他了,哥舒翰遂没有答应,杨国忠却深陷在恐惧中——他现在还没被哥舒翰除掉,只是因为哥舒翰暂时不想,而不是哥舒翰做不到,这也意味着哥舒翰随时都可以上奏天子,或者直接挥兵向西,取他的脑袋。

恐惧之下,杨国忠只能想办法保护自己了。他报告皇帝,说现在潼关虽然有大军把守,但后无援兵,一旦潼关失守,长安城就危险了,因此他请求挑选士卒三千人,在禁苑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皇帝同意后,杨国忠还另外招募了一万人,屯兵灞上,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一日,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找了个借口,将其杀害。

杨国忠和哥舒翰,于是彻底翻脸。

皇帝、宰相、元帅,面对着潼关外的十五万叛军,却各有各的心思,彼此怀疑着,斗得越来越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宝十五载的春夏之交,河北叛乱的局面越来越有利于唐廷。

随着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贺兰进明等军的节节胜利,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再次回到了大唐朝廷的掌控之中,而盘踞在河南的安禄山伪燕政权,则在步步紧逼之下, 陷入了四面楚歌的态势。

西面,有哥舒翰二十万大军牢牢驻守,安禄山军半年来没有找到突破的机会。

东面,一个叫张巡的小官守住了雍丘,面对来犯的叛军予以迎头痛击,阻止了伪燕政权向东南大运河方向的扩张。

南面,南阳节度使鲁炅率领岭南、黔中的蛮族兵,以及襄阳招募的民兵,沿着滍水修筑起了防线,将叛军挡在了南阳,保卫着山南道的安全。

北面,河东节度副使程千里驻守上党,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平定冀南,对河东、河北的安禄山势力进行拉网式的肃清。

一张包围网,隐隐之间铺就了起来。

郭子仪、李光弼已经上奏天子,讲明了他们对下一步战略部署的建议:在潼关的哥舒翰暂且保持防守姿态,稳住安禄山在河南的主力;然后让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北上范阳,直捣叛军巢穴,抓住他们的妻子、儿子作为人质用来招降,这样叛军内部必定大乱。然后,便是收紧包围网的时候。

到那时,平定安禄山之乱,便指日可待了。

连安禄山也对自己的渺茫的前途感到恐惧,他召见了起兵时的心腹谋臣高尚、严庄,向他们大发牢骚:“你们几年来都教我造反,而现在大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攻破,北归的路也被断绝,官军大集,我们所占据的只有汴州、郑州等几个州郡,如何能够取胜呢?”叛军主帅都对胜利失去了信心,整个伪燕政权内部则更是一片愁云惨淡。

但是接下来,局势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在朔方军在河北一路凯歌高奏的同时,唐廷对哥舒翰的信任,却因潼关迟迟未能出兵,而逐渐消耗殆尽。

按照唐廷君臣的想法,郭子仪、李光弼一路的朔方军从井陉入河北,切断安禄山后路之后,潼关的哥舒翰便可以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关,与朔方军南北夹击,到那时候,这伪燕政权的一干叛逆的末日就到了。

可是在唐廷看来,哥舒翰在潼关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天宝十五载的整个上半年,哥舒翰始终龟缩在潼关内,又是修墙,又是挖壕沟,做着打长时间防御战的准备,丝毫没有想过出击。虽则也是屡次击退安禄山来犯之兵,可那战报与朔方军的相比,明显不够看。这不由得让唐廷君臣质疑起主帅哥舒翰来——朝廷屡屡催促哥舒翰出征,望他早日收复洛阳,但哥舒翰总是找各种理由推搪,这样消极避战的做法,不是能力问题,就是态度问题。

如果是能力问题的话,那就说明哥舒翰年纪大、身体差,脑子不好,不足以胜任主帅的职责。这对唐廷君臣来说还好说,只要哥舒翰出战,把事情交给手下的行军司马田良丘来处理便是,皇帝还巴不得如此。可若是态度问题,那这问题就大了。说轻了,就是手握重兵,畏战不前,说重了,那就是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不管是那一项,都足以让李隆基有理由像对付高仙芝那样,派个宦官,带把尚方宝剑,将哥舒翰斩于军中。

从李隆基到杨国忠都弄不懂了,明明哥舒翰手中有号称二十万的大军,明明安禄山军在河北丢盔弃甲,证实他们其实外强中干、不堪一击,那哥舒翰为什么始终不敢出关一战?当年那个横行青海夜带刀的杀神,如今被洛阳的那个胡羯胖子吓破胆了么?

这时,从潼关外回到长安的人报告说,陕郡附近只有崔乾佑率军驻扎,人马不足四千,而且士卒羸弱,毫无防备。这让杨国忠又一次找到了催促出兵的依据,立刻报告了李隆基。李隆基同样对哥舒翰不耐烦了,只想要早点结束这场动乱,还自己一个安稳的老年生活,如今潼关剑拔弩张,让他连华清池的温泉都泡不成,这日子他也受够了。所以又一次派遣宦官前往潼关,催促哥舒翰出兵。

但哥舒翰非但没有奉诏,反倒抗奏说,唐廷收到的情报有误,所谓崔乾佑四千兵孱弱无备,都是安禄山军有意放出的烟雾弹,奏表中说:“安禄山久习用兵,不会没有防备。这一定是故意示弱来引诱倭军,如果此时出兵,正是中了安禄山的计谋。而且叛军远来,利在速战速决,我军据险扼守,利在长期坚持。何况叛军残暴,失去人心,形势正变得越来越不利,内部迟早生出内乱,到那时再乘机进攻,就可不战而胜。我军最主要是要取胜,何必要立刻出兵呢!现在各从其它军镇所征的边兵大多都还没有到达,请暂且等待一段时间。”

而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也上书劝唐廷不要轻易出动潼关之兵。潼关之兵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一点哥舒翰知道,关外的安禄山叛军知道,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知道,恐怕只有李隆基、杨国忠一干君臣不知道。

大唐历来有着出将入相的传统,每个时期,朝中都有曾经担任过边疆主帅、军事经验丰富的宰相。可自从李林甫时代以来,朝廷便断了出将入相的通道,如今的唐廷中,杨国忠、陈希烈、韦见素,都在军事方面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杨国忠只想着防备哥舒翰图谋自己,于是坚持劝说着皇帝,说叛军没有准备,若哥舒翰再逗留拖延,将要失去大好的战机。

而皇帝李隆基,也已经习惯了多年的太平生活,住在深宫之中,如何知道潼关驻扎的那支军队究竟是怎样的情况?他们算的更多是经济账、政治账。其实唐军的后勤是个问题:关中的粮产原本就无法支撑整个长安近百万人口的消耗,如今安禄山乱起,隔绝了大运河,江南的米粮无法运入关中,关中只能依靠消耗存粮来维持周转。六月时节,夏粮未熟,朝廷已经无法供应潼关大军的粮草了,要是再拖下去的话,大军迟早要断粮。

哥舒翰说还要暂且等待?那不行,李隆基等不及了,他派遣宦官驰往潼关,继续敦促哥舒翰出兵。

在潼关,敦促出兵的宦官接踵而至,一天要来好几批,他们带来的都是皇帝的唯一要求:出兵!

哥舒翰明白,如果自己再不出兵,高仙芝、封常清就是下场。

逼迫至此,如之奈何?

接见了又一轮催促出兵的中使后,哥舒翰崩溃了,抚着胸膛,放声大哭。六月初四日,亲自率兵出关。他们将在五天之后兵败,随后长安沦陷,天子南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