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贪官,和珅不仅生前被人臭骂,死后也被史书大书特书。他被抄家时的财产,保守估计约为11亿两白银,相当于乾隆工作了15年的全部收入。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和珅是一个有“原则”的贪官。他有三不贪,其中科举钱、赈灾钱不贪,办不成的事情也不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

科举钱,顾名思义就是朝廷拨给科举考试的钱。自古以来人才都是一个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而在资源更稀缺的古代,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历朝历代都对科举舞弊、贪墨等案件非常重视,一旦被查出,诛九族是常有的事情。

和珅虽然贪得无厌,但知道这事情是乾隆的底线。因为曾发生类似的舞弊贪墨案,乾隆直接将涉案官员全部革职流放、处死,还下令作弊的42名考生终身不得参加科举。

所以和珅不仅不贪科举钱,甚至还多次出钱大力支持科举。他是聪明人,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和珅对考生们的重视和资助,那向他示好、归附他的人还少吗?

除此之外,和珅在赈灾钱上也丝毫不贪。

不论古今赈灾钱都是救命的钱,地方发生灾害,国家拨银救治,几十万甚至更多的灾民等着这些赈灾钱救命,若是连这钱都贪在,真是毫无道德底线,毫无人性。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一旦有个类似洪水、地震、蝗灾、堤坝塌陷的天灾就容易导致瘟疫、饥饿、社会骚乱等人祸,严重时甚至能破坏一个王朝的统治。

明朝李自成谋反就是因为丢了工作又吃不上饭,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也是因为天灾加上人祸,无地可种,无饭可吃,还要上交各种苛捐杂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揭竿而起,只为了那点生存资料。所以历朝历代,但凡要保持国家王朝的稳定,都必须让民众吃上饭。

作为皇帝的心腹,和珅对这点再清楚不过,这也是乾隆的底线。如果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和珅就会和科举时一样,不仅不贪还会加大额度积极赈灾。

这样下来,他不仅为自己宣传了声望,还为乾隆为大清赢得了民心,利于封建王朝的巩固统治。

乾隆39年就发生过类似的贪污赈灾案件,朝廷拨给甘肃的赈灾银被各级别官员冒领,致使灾情发酵,事态严重。震怒的乾隆直接处死了56名涉案官员,其余四十多名皆被流放充军。

但这两个原则和第三个比起来,都是小打小闹,和珅第三个原则才是值得让无数人学习的地方。

办不成的事情不贪

有时大家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决心,对自身和外界情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别人一送礼求办事,就满口答应,结果到最后事情却办不成,或者不能办,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

很多时候有些事不是办不了,而是不能办。作为封建时期的官员,皇帝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忤逆他。

所以如果你身为官员,明知此事不能办,或者办不了,却在收了钱后坚持要办,一旦触动了皇帝的逆鳞,到时候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

作为乾隆肚子里的蛔虫,没有人比和珅更会揣摩上意、看眼色行事。如果他觉得此事能办,乾隆不会大发雷霆,就会收下孝敬的钱。但如果他敏锐地察觉到此事复杂,可能把自己一家都会牵扯进去,便会再三拒绝。

总的来说和珅作为一个有名的大贪官,这三个不贪的底线,或许就是让他在乾隆朝如鱼得水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