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悉尼的你一定曾在街边见过这样一种鸟,它们有着细长的双腿,白色的羽毛,颈部和头部则是黑色。它们有时漫步在公园草地,有时游荡在街头巷尾,但更多的时候,你是在城市的垃圾桶旁见到的它们。

这些鸟会跳上垃圾桶沿,用黑色而细长的喙从里面叼出吃剩的薯条、汉堡、面包,以及各种残羹剩饭果腹,因此被不少人称作“垃圾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垃圾鸟”其实叫做澳洲白鹮(读音同“环”),英文名Australian White Ibis,它们与人们所熟知的,曾在日本野外灭绝的朱鹮同属于鹮科。但澳洲白鹮并非像它们的近亲朱鹮那样属于濒危物种,相反还活得有滋有味,在澳洲西部,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到它们的身影。

过去十年间澳洲人记载了超过20万条澳洲白鹮的出没记录,因此目前它已被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除了澳洲白鹮外,澳洲境内还有蓑颈白鹮 (Straw-necked ibis)和彩鹮 (Glossy ibis)等其他鹮科鸟类。

又爱又恨

尽管近几年,澳洲白鹮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歌曲和视频中,甚至还被印到衣服上,成为了澳洲的流行文化符号,但它仍被不少人认为是澳洲最令人讨厌的鸟类之一。

一方面因为它们的羽毛本是白色,却因长期混迹于垃圾中而变黑,看起来十分肮脏,而且经常散发出异味,甚至可能传染疾病;另一方面,澳洲白鹮面部全黑,眼神犀利,不但不怕人,反而喜欢盯着路人看,加上个头较大,时常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而在2018年,珀斯有关部门更是曾下令对澳洲白鹮进行扑杀,当局表示这种鸟对当地的飞机及机上乘客构成严重的安全风险,甚至可能将飞机击落。

不过在2017年,卫报举办的澳洲年度鸟类 (Australian Bird of the Year)评选活动中,澳洲白鹮曾一度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只是在最后时刻被“黑马”喜鹊意外反超,但最终也仅以大约900票之差屈居第二。

许多人对澳洲白鹮痛失第一耿耿于怀,并表示人们对这种鸟类有着很深的误解。

身世之谜

澳洲白鹮并不是一开始就从垃圾桶中觅食的,更不是城市中的老居民。它们究竟来自哪?为什么喜欢住在城市里?

有传言称,最早的澳洲白鹮可能来自埃及。

它们本是动物园内的观赏鸟,但突然有一天,其中的几只逃出了动物园。由于没有天敌,它们开始在澳洲的大街小巷游荡,成为了一种奇特的“入侵物种”,甘当清道夫,霸占了澳洲的垃圾桶。

这当然只是一个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澳洲白鹮确实无论从外表还是体型上来看,都与另一种叫做埃及圣鹮的鸟类极为相似,而从分类学的角度,两者确实是近亲。但事实上,澳洲白鹮却是土生土长的澳洲本地物种。

事实上,在50年前,你很难在澳洲的城市中见到澳洲白鹮的身影。这些鸟从1970年代才开始逐步“进城”。

上世纪70年代初,澳洲的野生动物园不再将所有的鸟类都关在笼子中,而选择将许多鸟放生到野外保护区,让他们在那里自由地飞翔,其中就包括14只澳洲白鹮。而在当时澳洲广播电台的一次报道中,主持人甚至将澳洲白鹮称作“澳洲最优雅,最漂亮的鸟类之一”。

人们至今不清楚究竟是不是这14只来自人类社会的澳洲白鹮将不再怕人的属性传给了其他野生的同类和后代,但从1980年起,澳洲白鹮就开始在城市中安家,它们开始对人类放下戒备,大摇大摆地在街头漫步,与过去的前辈们截然不同。

生存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澳洲白鹮的饮食结构,这些鸟儿不再寻找昆虫、蚯蚓、甲壳类动物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而是迷上了薯条、米饭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在城市的垃圾桶中,到处都是人类遗弃的高碳水食物,这些鸟类也就逐渐开始以翻垃圾为生。

数据显示,目前澳洲有多达40%的澳洲白鹮以捡拾垃圾为生。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都在不断被压缩。相比之下,澳洲白鹮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一方面它们“进化”出不怕人的新特性,在人类聚集的地区开始新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它们失去了原来的栖息地,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因捡拾垃圾为生,从一种美丽的鸟变成了“落魄贵族”,遭人唾弃,甚至被视为入侵物种,遭到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