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本来没有所谓的幸与不幸,真正决定你生活的,其实是你的态度。

——傅佩荣

一般人谈儒家的思想,很少提到“怨”字,大多在强调儒家要人守礼、努力学习、人性向善等等。

但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实际,他的思想从真实的生活经验出发。

整部《论语》里面,“怨”字出现了二十次,是所有描写情绪的语词中,出现比例最高的。

可见“怨”这种情绪,是大多数人生活中都要面对的。

人与人交往原本是自然的,但这种互动难免带来比较;

一旦互相比较,心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平的现象,“怨”就产生了。

如何化解怨怼?

孔子给出的建议值得好好了解一番。

1

利益与口舌

“怨”的产生,依孔子的分析,大概有几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利益之争。

与别人争夺利益,一定会招来怨恨,即使这种利益有时候与自己完全不相干。

比如,听到有人账户里面多了一亿元,心里就不痛快,想说为什么自己的账户不会出现呢?

这也是一种怨,凡是以利益为考虑的,总会带来心理上的委屈与不满。

第二个原因,是口舌之争。

因为人在说话的时候,无论是不是故意,反正话到嘴边不吐不快,一说出来就伤害别人。

孔子的口才很好,但为什么却一再强调“巧言令色”不好,鼓励人要“刚毅木讷”,才接近人生的正途?

就是因为巧言令色的人,很少会有真诚的心意。

孔子提到一个说话的原则:“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经》,说话就不够水平,所以孔子要求学生多学《诗经》,说话才会有水平。

相对的,如果只是会说话,终日“言不及义”,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一般人在言语上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辩,争辩之后自然引起怨恨。

2

智者要学会忘记

第三个原因,是不肯忘记别人的错误。

有些朋友不常见面,但是一见面就立刻想起对方以前做过的错事,当然难以相处。

孔子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意思是:伯夷与叔齐不记得别人过去犯的错误,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愈来愈少了。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看到朋友,总要想着这是一个全新的人,已经洗心革面了,尽量从正面期许他。

此外,孔子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意即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宽厚,很少责怪别人,这样才能避免怨恨。

《论语》里俯拾即是这样的例子,说明孔子知道这种怨恨有多么可怕。

3

你在怨恨谁?

当你察觉心中有怨恨,不妨问自己:

“我”在怨恨谁呢?

第一种,无非是亲近的人,例如父母、朋友等。

我们对父母会有抱怨,因为父母是平凡人,也会犯错。

比如家里小孩很多,父母偏爱其中的一两个,没受到关爱的自然可能心生怨恨,觉得父母没有照顾自己,心里不太平衡。

朋友相处也是一样,朋友犯错,当然要劝告他,劝多了之后,也必须适可而止,否则会招来怨恨。

第二种,是一般人。

比如,自认为很有学问,天下却没有人了解自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君子的风度吗?

这当然比较难做到,多数人只要感觉没有人了解自己,就不免抱怨连连。

这也是人生痛苦的一种来源。

4

人间没有意外

所谓意外,是指最后出现的结果,与自己原本的设定不同。

严格说起来,人生没有意外。

比如一个人从来不搭船,就不可能碰到沉船;

如果搭船而遇到船沉了,这算什么意外呢?因为船本来就可能会沉的,不是吗?

又如开车,开车上路本来就可能出车祸。

这说明人间没有意外,只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周全。

意外发生时,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许多事超出了自己的掌控。

人在突然面对超出掌控的情况时,容易有过激反应,难免产生怨恨情绪。

为什么倒霉的是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

这时便需要冷静思考,找到应对意外的合理态度。

人生本来没有所谓的幸与不幸,真正决定你生活的,其实是你的态度。

5

好的生活态度

谁都无法保证这一生会遭遇什么事,碰到好事就欣喜,碰到坏事就怨怼,这是一般人的反应。

但只有这种反应,人的喜怒哀乐岂不是完全被动了吗?

明智的人要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遇到各种事情,都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

我在德国时,曾经学到一句话,叫做“Endegut, alles gut.”

意思就是:“结局好,一切都好”。

活得久了才知道,很多事往往要到最后时刻,才知道之前的努力是值得的,所以要全力以赴,对任何有限的结果都要心存感激。

我们要学会鼓励自己:

做任何事,只要一有结果,就肯定自己的努力,任何一点小小的成绩,都要肯定自己。

如此一来,你的心态自然朝向积极进取的一面,而不会常常悲观,怨天尤人。

《傅佩荣解读论语》最新修订版

国学馆正在热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右下角在看,与更多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