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20岁的杜聿明辗转来到广州,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推荐,他进入刚成立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当时军校校长为蒋介石。

早在陕西榆林中学读书时,杜聿明就为自己定了两个人生方向,第一就是学好英语,以后能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报效国家;第二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家卫国。

只是后来,杜聿明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会英语发音,只得放弃学英语留洋的想法,同时也坚定了要成为一个军人的奋斗目标。

杜聿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军校中的一员,喜悦之情还没平复,一道选择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同时收到两份党员登记表,一份共产党员登记表和一本《马克思资本论浅说》,另一份是国民党员登记表和关于“三民主义”的介绍资料。

出身地主家庭的杜聿明对“共产”比较排斥,《马克思资本论浅说》他也看不懂,但对“三民主义”觉得还可以接受,经过一番思考,他最终选择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填写,从而成为一名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杜聿明将军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很多次选择,如升学、就业、婚姻等等这些,有时一些在当时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决定了以后人生的走向。

当时年轻的杜聿明可能也没想到,他的这次选择决定了他人生后来二十几年的道路。他更没料到,在人生的后半场,他又迎来一次无奈的大反转。

从军校毕业以后,杜聿明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后来又奉命被派到北方参加过军阀混战。1926年,他南下投奔蒋介石。由于杜聿明踏实肯干,勤学苦练,头脑又很灵活,逐渐崭露头角,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

1937年,国民党军委会决定建立中国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第一任团长。后来,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第11军,又改番号为第五军,杜聿明也一路升迁为第五军军长。

第五军当时是蒋介石五大主力军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王牌军,下辖有三个师,分别是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邱清泉的第22师,戴安澜的第200师。该军拥有装甲兵团、炮兵团、骑兵团、工兵团、高射炮队等现代化兵种,杜聿明能担任这样一支先进装备队伍的将领,可见蒋介石对他的器重。

杜聿明也确实不负众望,虽然已是高级军官,但他却以身作则,刻苦学习,经常待在部队悉心钻研汽车、装甲车、战车的性能。部下称赞他说:“杜军长是万能,什么都懂。”

全军在杜聿明带领下,学习气氛浓厚,士气高涨,形成练兵高潮。后来重庆军事委员会派人来校阅,第五军的军事训练位列全国第一。杜聿明也在全国军人中出了名。

1939年12月,广西南宁的昆仑关大捷更是把杜聿明的威望推向了高峰,他因此成为名震中外的抗日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39年夏天开始,日军为了截断我国西南交通国际战线,集结重兵准备开辟华南战场。11月,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师团侵占南宁后,又向昆仑关挺进。

杜聿明率第五军赶赴南宁奉命击破昆仑关之敌。昆仑关地势险要,是军事必争之地。因此中国军队对昆仑关是势在必得。

杜聿明精心布置好作战部署后,就把军部指挥所搬到高大岭上一个山洞,此处是昆仑关附近的最高点,站到岭上,敌我双方的行动都尽收眼底。

战斗期间,杜聿明每天携带一部电话机,一架望远镜,不计个人安危,多次来到前沿阵地,沉着冷静指挥战斗,根据战场发展态势,随时调整作战部署。

敌我双方在昆仑关附近几个阵地反复争夺,多处两军短兵相接,进行激烈的白刃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日军还派来了飞机进行掩护,一次又一次反扑,昆仑关几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经过全军官兵的英勇血战,中国军队终于在31日攻克昆仑关,日军向九塘溃败。杜聿明下令乘胜追击,中国军队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向敌人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终于将日军击溃。

昆仑关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捷报传出,全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极大振奋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中外报纸纷纷报道昆仑关大捷的消息,面对记者的采访,杜聿明保持他一贯的冷静,他强调说:

“这次抗战胜利,有一点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是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就是民众的胜利。”

同时,杜聿明想的更多是那些牺牲在战场的将士们,第五军在此战中,有5500多人为国捐躯。于是,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整过后,杜聿明在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他还含着眼泪亲笔写了四百多字的纪念碑文。

如果说,昆仑关大捷是杜聿明军旅生涯中的一大荣耀,那以后带领远征军挥师入缅,则是他一生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