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清朝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军事管理制度,那就是八旗制度。而在八旗制度中规定,旗主是八旗各旗中身份最尊贵的统治者,那问题就来了,八旗的旗主在清朝是什么级别的官员,他们手里的权力有多大,地位又有多高?

其实在清朝八旗的旗主们是没有官级的,不过别看旗主们没有官级,但即便是像大学士、军机大臣这样等同于宰相的高官看到旗主们也得下跪磕头行礼,因为八旗的旗主们都是世袭铁帽子王,虽然他们无官无职,但是身份地位极为尊崇,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所以即便是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这些宰辅之臣看到他们也得磕头行礼,下面就浅谈一下清朝的八旗旗主们的身份地位和他们手里有多大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旗制度使得清朝兴起强盛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立,最初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时可没有八旗兵力,他和弟弟舒尔哈齐两个人只统领一旗兵力那就是正黑旗,后来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努尔哈赤的实力逐渐增强,他才把正黑旗一分为四,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再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时,努尔哈赤几乎就要统一女真各部了,他的势力更加强盛,于是他又分设了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努尔哈赤在晚年时又想增加正黑旗和镶黑旗两旗,想让第十四子多尔衮统领正黑旗,第十子德格类统领镶黑旗,不过努尔哈赤的这个想法没来得及实现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就不再想增设两旗,因此清朝此后就一直保持着八旗建制。

在努尔哈赤晚年时,他征服了部分蒙古部落,于是又独立设立了蒙古旗来管理蒙古部落。到了皇太极时期,皇太极打败了蒙古的林丹汗后,开始对蒙古各部进行笼络,前来投降的蒙古人更多,于是皇太极设立了蒙古八旗。再后来又有很多明朝的汉军投降过来,皇太极又增设了八旗汉军,清朝的八旗制度可以说在皇太极这里得到了完善。

其实八旗制度就是原始时期女真人渔牧狩猎制度,努尔哈赤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革新,使之成为一种类似于隋唐时期府兵制的这种全民皆兵制度。在八旗制度之下,所有的旗人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这一点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很相似,当然,八旗制度与府兵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正是因为全民皆兵的属性,这才使得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极其强盛,才能让清朝征服蒙古、进入关内统一中国。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清朝入关统一中国的基础实力,清朝的兴起强盛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所以清朝入关后虽然传承了明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但还是将独有的八旗制度保存下来,这也使得八旗制度成为清朝独有的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朝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比普通人更高一些

随着清朝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八旗的士兵立下了大功,因此清朝的统治者对八旗子弟给予了优厚的社会待遇,按照清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八旗的旗民身份地位是略高于平民百姓的,所以这也让八旗子弟在清朝成了高人一等享受特权的阶层。而随着清朝统治中国的时日久远,很多汉民也千方百计想获得旗籍身份成为旗人,这样就能提高社会地位并获得特权待遇了。

身份地位在八旗内部还出现了分化,这主要起因于清世祖顺治皇帝亲政之后,在顺治亲政之后,八旗内部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其他的就是下五旗。上三旗和下五旗区别还得从八旗易色说起。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都是他的子侄之人,努尔哈赤自己只统领两黄旗,其余六旗为他的儿子和侄子分领。在努尔哈赤晚年,他比较钟爱年幼的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但是三人由于年幼没赶上努尔哈赤分旗,因此努尔哈赤就把自己统领的两黄旗分给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和多尔衮共同统领正黄旗,努尔哈赤则和幼子多铎一起统领镶黄旗,从此以后八旗以镶黄旗为尊。

在皇太极继位之后,由于他手中只掌控有正白旗,因此他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就找借口从侄子杜度手中抢走了镶白旗,随即皇太极又以两黄旗为尊理应由皇帝统领为由,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易换了旗帜颜色,至此皇太极的两白旗就成了两黄旗,多尔衮三兄弟手中的两黄旗就变成了两白旗。

皇太极改变旗帜颜色之后,他自己统领正黄旗,把镶黄旗交给了长子豪格统领。后来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死后被皇太极扣上了意图谋反的罪名,莽古尔泰家族一系统领的正蓝旗被皇太极收归自己统领,他又把正蓝旗改色为镶黄旗,把豪格统领的镶黄旗改色为正蓝旗。

皇太极去世后,由于他是猝死,没有留下传位遗诏,这使得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展开了皇位之争。最终多尔衮扶持皇太极的幼子顺治继位,豪格争位失败,后来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致死,豪格统领的正蓝旗就被多尔衮所吞并,多尔衮把正蓝旗和自己所掌控的正白旗混编成为两白旗,让掌控镶白旗的弟弟多铎改换旗色为正蓝旗。

这些事统称为八旗易色,清朝自多尔衮之后,八旗颜色就不再变动。

由于多尔衮以皇叔摄政王的身份架空了顺治皇帝,因此在他去世顺治亲政之后,顺治对他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家族执掌的两白旗被顺治收走,顺治自己兼领了正白旗,镶白旗则被顺治交给了豪格的后人统领。

就这样自顺治之后两黄旗加正白旗是没有旗主的,或者说旗主就是皇帝本人,因此也被称之为上三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清朝的规矩,上三旗中几乎很少有皇室成员,上三旗中的人大多都是功勋之后和包衣奴才后裔,皇子和公主长大之后都会被分到下五旗中。

其实在上三旗和下五旗身份高低的区别主要在于包衣奴才身上,要知道上三旗的包衣奴才是给皇帝当奴才,而下五旗的包衣奴才是给王公贵族当奴才,于是乎皇帝的奴才自然要比王公贵族的奴才身份地位高了,这样也就有了身份高低之区别。

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清朝社会出现了畸形现象,本来按照清朝的社会身份等级划分,包衣奴才属于奴籍身份,即便隶属于八旗之中,身份地位也应该比普通旗人和平民低,但是由于上三旗包衣奴才是给皇帝当奴才,所以这些包衣奴才在社会上自认为身份地位比任何人都略高一筹,因此在民间都十分嚣张,不把平民百姓放在眼里。

其实最能彰显八旗子弟社会地位高人一等的就是清朝的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这条规矩就是众所周知的满汉不得通婚规矩,实际上并不是满人和汉人不能通婚,而是旗人和平民不能通婚。所以才被称为旗民不得通婚。

要知道八旗子弟并不都是满人,其中还包括了汉人和蒙古人,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就是规定只要有旗籍在身的人,就不能娶没有旗籍身份的女子为嫡妻,就比如一个八旗汉军的男人,娶了没有旗籍身份的汉族女子为妻,这样就属于违法了。当然,这种情况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没人举报还好,如果有人举报,这就是违法行为,所以一个有旗籍身份汉人想娶没有旗籍身份汉人平民,那就只能纳妾,只有纳妾才不算违法。

旗人与汉民不得通婚的规矩说起来很扯,这属于限制婚姻自由了,所以顺治亲政之后一度废除了这条规矩,但是康熙初期又被重新恢复,不过在康熙晚年之后这条规矩基本属于名存实亡了,直到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为了顺应人心,才在名义上正式宣布废除旗人与汉民不得通婚的规矩。

虽然旗人与汉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在康熙晚年就名存实亡,但只要它名义上还存在,就是无形之中提升了旗人的社会地位,寓意着旗人本身社会地位就高出汉民一等。

就只看这些普通的八旗子弟社会地位就比一般的老百姓高一等,这就可以想象出八旗的旗主们身份得有多尊崇。

曾经八旗旗主权力极大,不过后来变成了身份尊贵的吉祥物

在清初时期八旗旗主们权力极大,他们可以参与执政,可以参与废立皇帝,旗民和旗属的包衣奴才在各个方面都要听从于旗主,包衣奴才的婚姻和经济事务,还有旗民内部的司法纠纷等等事务都需要旗主来裁决,可以说那时候的八旗旗主地位高,权力大。

而八旗的初始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他们为清朝建立都立下了大功,因此清朝统一中国后,他们及其家族的后人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旗主地位也是世代传承,所以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在整个清朝时期都非常尊崇。

上面说过八旗在顺治之后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的旗主其实就算是皇帝本人,所以真正的八旗旗主只有下五旗的五位旗主。这五位旗主家族分别是: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虽然八旗旗主在清初时期权力很大,但是到了顺治亲政之后,他们的权力就与日俱降了,顺治亲政之后吸取了多尔衮摄政专权的教训,他开始致力于削弱和淡化这些世袭铁帽子王旗主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和权力。

顺治之后,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以及乾隆皇帝又继续对这些铁帽子王旗主家族进行限制和淡化,因此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祖辈四人的不懈努力,在乾隆中后期铁帽子王旗主们的权力被削弱的很惨,政治影响力也基本趋于边缘化,这些铁帽子王旗主们基本就成了身份地位无比尊崇,却毫无权力的政治吉祥物。

康熙时期,旗主们如果要处理本旗旗务和军务要向康熙请示批准才能执行,这时期旗主们已经就基本不具备自治旗务和军务的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