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国是个史学深厚的国度,但传统史学多是官方的、贵族的,而非社会的、平民的。古代很多史书在今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批评,脸谱化、流水化、价值观混乱、材料不加分析地堆砌……

但是我们却很少听到有人批评《史记》,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传统最为深刻的鲁迅,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仅如此,《史记》对中国人精神与性格的塑造,可能比其他任何典籍都要深入。儒家伦理作用的是士大夫阶层,法家思想影响的是统治阶层,而《史记》中鲜活的人物与故事,折射出的价值观,影响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走夫贩卒的每一个中国人。

以至于很多人说,历史才是中国人的宗教。学者杨鹏甚至说:“司马迁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的总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史记》诞生到今天,每一代中国人,每一个家庭,都多少了解一些《史记》。人人都知道《史记》经典,但它究竟好在哪里,有人认为故事跌宕有力,有人认为人物多彩鲜活,有人认为其中折射出的人性、精神、价值观念让人感动,甚至是超时代的。

这些都是《史记》的伟大之处,但任何理解都可能是片面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能不断被重读、被阐释。

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对《史记》的新解读也层出不穷。大致而言,现代人对《史记》的读法,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方式,也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读法,带给我们的是精彩的故事与人物,其中夹带着对历史性格与精神的宣扬。

他们往往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将拗口的古文转述,优秀的讲者还能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将历史的感染力推向更高。其中典型的有百家讲坛式的解读。但他们基本上还是在传统的框架内,以“翻译+议论”的方式对《史记》进行文本处理。

◎第二种读法,带给我们的是理解历史的不同视角,以及纵深视野。

这种读法往往是专业学者,以及有现代社科素养的读者的选择。他们将历史纳入现代学科体系重新阐释,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科思维,理解历史何以发生,中国何以中国。这种读法的好处是专业、透彻,局限就是容易陷入学科思维,带来思维的狭隘。

◎第三种读法,带给我们的是对人性永恒的洞察,对历史与人类价值的永恒追问。

这种读法,从更宏观的层面进入《史记》的价值体系,进入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探讨作品中人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永恒议题。杨鹏在《史记人物五十讲》中也说,司马迁要做的,是“用《史记》之光征服历史的黑暗”,歌颂“历史中永恒的生命”。

然而,以上三种读法,一关比一关难。普通人读《史记》,往往停留在第一步的文本解读;能够进入第二种读法,并有成果的,就算是一部优秀的著作了;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将庞杂的历史代入更大的永恒议题之中,则少之又少。

但是,在这三种读法之外,我们还能不能“榨出”其他的价值?在著名学者杨鹏老师的《史记人物五十讲》中,我们就看到了《史记》读法的新可能与新价值。

三种读法之外,作者更上一层楼,既深入到《史记》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跳脱出《史记》塑造的价值体系,将其融入到更大的人类文明观念系统中,以现代文明价值体系重新审视《史记》——告诉我们,现代人还需要《史记》的什么,《史记》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普世的思考意义?

杨鹏认为,《史记》的精神源于《史记》人物孤独的个体抗争,司马迁采用个人传记的方式书写历史,也与他的这种世界观有关。司马迁认为“世界黑暗,生命的闪光只能靠自己”,《史记》中着重描写个体对危险世界的回应,个体的意志、决断、成败,都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力量。

进入《史记》人物的精神世界,绝非易事,但进入后、又能跳脱出《史记》的价值体系,则更难。杨鹏赞叹《史记》震动中国历史的力量,他感叹道:“有多少人的生命低谷,能低过司马迁?又有多少人的生命高峰,能高过司马迁?”但他对《史记》构建出的宏大价值体系也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说:“不相信这个世界而反制这个世界,是一种力量”,但“相信这个世界的善而坚守善的道德律,更是一种力量”。

此外,除了对《史记》价值体系自身的深入与跳脱,本书还“榨出”了更高的价值。作者还以中国国学与犹太教、基督教的中西比较视野,试图在经典之上,寻找人类共有的价值,以及超越性的观念与世界——

比如,刘邦的约法三章,如何设定了人类政治权力的合理性边界;

宋襄公的“不重伤”“不禽二毛”,如何彰显了道德与公义的力量,远在战争之上;

《史记》对圣人又褒又贬,试图否定天命、天道、天志,解构周、孔、老、墨建造的基本世界观,背后是司马迁什么样的雄心;

周公规定周天子既可祭祀自己的祖先,也可祭祀自然神,也可祭祀上帝,而百姓只能祭祀祖先;这一信仰等级秩序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

等等这些,值得全人类思索的价值观念,以及信仰层面的超越性探讨,在书中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是杨鹏能做到这些?

杨鹏毕业于北大西语系,多年在哈佛访学,深研于犹太教、基督教、神学与人类观念系统,同时又是北京掌上国学院的创办人,长期深耕于国学解读,以及公众普及工作。这让杨鹏的作品既通俗鲜活,又深植于中西方传统,并拥有现代化的全球比较视野。因此,《史记人物五十讲》,既有前三种读法的益处,又有超越经典之外的“榨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