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用彤

在中国佛教研究中,汤用彤的名字震古烁今。其传世名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中国佛教研究中最宝贵的研究成果”。在汤先生之后,尽管我国的佛教研究在许多问题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进展仍是对汤先生佛教史研究体系的丰富或发展,都未能从整体上超越汤先生所达到的水平。

汤先生的研究曾引起毛主席的重视,主席说看过他写的全部文章。1963年5月1日晚,汤用彤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见到了毛主席,“毛询问公之身体状况,嘱公写短文,并言其阅读过公所撰全部文章。”

汤用彤,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1893年6月21日生于甘肃省渭源县,是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人们常用“学贯中西”来称道一些学者的博学多识,但对于汤先生来说,“学贯中西”一词根本不足以表达其学识的渊博。

先生是罕见的学贯中、西、印的大师,在中、西、印文化与哲学思想研究上,都立下了座座丰碑。1964年5月1日,汤用彤先生在北京去世。值此之际,如去特录先生短文《佛与菩萨》,以寄缅怀。

1936年,汤用彤全家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用彤和汤一介(中)和助手杨辛

  • 前阅报刊说,西藏密教中相信观音菩萨是弥陀弟子,起初不得其解。后翻阅汉文藏经,唐玄奘弟子窥基《法华玄赞》卷二引《观音授记经》略谓:观音在阿弥陀灭度后成佛(《授记经》文见《大正藏》十二卷,357页)。
  • 后又见宋代南方知礼《观音玄义记》中日:“《观音授记经》云:‘观世音菩萨次阿弥陀后。”由此可知,这种传说从唐至宋在我国南北各地之佛教中已广为流传。
    至于说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本来次于佛,这点可以这样解释,佛本为佛陀简称,早期译音为浮屠,其原义是指“已经觉悟者”。菩萨为“菩提萨埵(sàduǒ)”之简称,梵语为bodhi-sattva、巴利语为bodhi-satta。
    自晋以后,佛教大行于中国,成为尽人皆知的名称。“菩提”本指“觉悟者的觉悟”,与佛同一字根来的;“萨埵”指人或人士,此字有“有”(存在)字义。
    试以印度梵语法推测,如以“菩提”用为形容词,“菩提萨埵”则为有觉悟的人士;如以“菩提”为名词,则“菩提”就是“萨埵",因可以解释为“以觉悟为本性”(有、存在),故引申则可以认为“有觉悟为其本性之人”,但他尚未成佛,即佛在未成佛以前可称“菩提萨埵”。
    在巴利文(小乘)《佛本生经》就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中,菩萨尚须掌握很多修炼方法,如六波罗密,经过很多阶段,达到十地菩萨,然后才得成佛。这是大乘佛教的学说。
    故可以说,菩萨当为尚未成佛的佛,佛当为已经成佛的菩萨。在传说中,菩萨的地位低于佛。观音菩萨的地位低于阿弥陀佛,由此当可理解了。
    本来当宗教教派初形成的时候,信徒常认为其教主是具有超人力量的人,而其后不久更认为其教主是神,并加以崇拜。在基督教的历史中,耶稣在开始时还被认为是人,后关于他的神话与日俱增,而在杜塞图主义风行以后,耶稣就被认为是神,而他和他的神灵以及上帝成为三位一体了。
    在佛教的历史中也有同样的情形,悉达多(名)•乔达摩(姓)这个人随着他所创造的宗教的扩大,很快就成为神,而被认为是“出世”(即超世间,不是凡人)的了。

1949年10月9日,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汤用彤(前左一)
抗美援朝签名汤用彤(签名者)

  • 从后汉到西晋,佛教在印度已流行过五百年,但菩萨一词尚可用于推尊印度新来译经的高僧,常见于《出三藏记集》(卷六至卷十一)所收集的译经序中,姑且摘引几条于下:
  • 《道行经后记》说及“天竺菩萨竺朔佛”、“月支菩萨支谶(chèn)”二人均是参加后汉光和二年(179)译《道行经》的人。
    《贤劫经记》云:“月支菩萨手执口宣”(谓手执经本,口中译出),时在永康元年(299)。
    《阿维越致遮经记》说,太康五年(285)“菩萨沙门法护”“口敷晋言”(谓口译出汉文)。
    《魔逆经记》曰:“太康十年月支菩萨法护手执梵书,口宣晋言。”
    《文殊师利净律经后记》云:“沙门竺法护(无菩萨二字)转之为晋”,亦在太康十年译。
    《正法华经记》云:“太康七年八月十日,敦煌月支菩萨沙门法护手执胡经,口宣出《正法华经》。”
    《持心经记》:太康七年“敦煌开士竺法护在长安说出梵文,授承远”(开士是意译,就是有菩提的萨埵)。
    《渐备经叙》:“元康七年,沙门法护,手执胡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
    从上面译经时候的七条文记看来,在汉晋间,“菩萨”可以说是当时对僧人的推尊的称号,可与“沙门”连用,沙门也可以单用。但是再经过了约一百年,鸠摩罗什到中国,虽然他是更大的翻译家,当时关于他翻译经论的记序中就只称他为“沙门”或“法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