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奘西行求法的旅途,其实是没有官方支持的个人行为。但也正是如此,玄奘的西域视角更加平民化,也更加客观真实。

现在,就让我们迎着漫天风沙、踏着荒漠烟尘,和玄奘大师一起踏上前往勾勒西域的神奇旅途。

西出玉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汉朝以来 玉门关就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点

公元629年,关中地区发生霜灾,唐朝下诏准许京畿地区的僧俗人等去其他地方寻找食物避荒。本就希望出关、但没有获得朝廷许可的玄奘趁机离开长安。他经过兰州与凉州,以昼伏夜行的方式躲避官方追捕。接下来,玄奘冒险地通过瓜州和玉门关,前后越过5个有军队把守的烽火台。靠着虔诚信奉佛教的戍边将士们的协助,玄奘以信仰的力量、强大的毅力穿越沙漠戈壁,才抵达西域东部的伊吾和高昌国。

作为行程首站的伊吾,就将这个突然到来的僧人交给了当时西域东部地区的小霸主--位于吐鲁番盆地边缘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

位于今日吐鲁番一带的高昌王国

听闻玄奘来到后,高昌王和臣子、侍女们秉烛夜出宫列队,毕恭毕敬地将玄奘迎入宫中。见到玄奘后,麹文泰喜出望外地告诉玄奘:自从知道了大师的名字,我就高兴地废寝忘食,知道一位来自东土的求法僧在今晚必到,所以和王后、王子彻夜未眠,颂读佛经等待大师驾临。

玄奘被安置在高昌王宫旁边的王家道场,并安排了太监照顾玄奘的饮食起居。

高昌国是西域最大的城邦国家之一,也是一个由汉魏遗民统治、胡汉结合的政治实体。国民中既有汉族移民后裔,也有粟特人、鄯善人、突厥人等西域人。在玄奘到达前,这个国家已经在当地立足了100多年。他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城市规格和隋唐的长安城十分相似,而且高昌国的王宫里还挂着鲁哀公问政于孔子的画像。

济南汉墓中的孔子形象 高昌国王的版本可能与之类似

崇高礼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昌国王麹文泰 给于玄奘很高规格礼遇

麹文泰和父王一起,前往鼎盛时期的隋朝觐见隋炀帝。他不仅游历过长安、洛阳、汾阳、燕地、代地等重镇,见识过正统的中原汉文化,而且还拜会过不少高僧大德,对作为文化故乡的中原非常仰慕。但麹文泰觉得,和前隋那些所谓的高僧相比,玄奘的才智远在其上。因此他对玄奘非常恭敬。

每当玄奘在大帐中为高昌贵族们讲经时,麹文泰本人手持香炉为高僧开道。在玄奘登坛讲法的时候,高昌王甚至屈膝俯身,为玄奘充当登坛的肉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东土的传统,但却在一些印度典籍中有记载。这既从侧面证明了高昌是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也说明了麹文泰对玄奘的顶礼膜拜。

高昌国都城复原图

玄奘还在高昌收了几个本地沙门作学生和仆人。这种沿途收徒的习惯,成了日后《西游记》里唐僧师徒队伍不断扩大的历史原型。虽然高昌王鞠文泰对玄奘的才学崇敬备至,他甚至还想将玄奘留在高昌,并请他长住此地,讲经说法,点化苍生,直到成为高昌国师。玄奘以求法事大而不同意。麹文泰见到玄奘如此坚定,于是抛出了撒手锏:如果您不留在高昌,那么寡人就只好将大师送回东土了。

面对麹文泰的软硬兼施,玄奘也不卑不亢地表示:大王可以得到我的骸骨,但您却阻挡不了贫僧一心向西的意志。

高昌国的披甲武士俑

前路漫漫

若非一心向西 玄奘无疑将成为高昌国师

为此,玄奘绝食三日,表达自己坚决西行的志向。作为崇信佛法的西域王国,如果有求法僧人饿死在境内,高昌在西域的国际声誉将大打折扣,自己还会落得迫害名僧的恶名。更何况,为了一己私欲而阻碍玄奘西行,已经是违背初心的被蒙蔽之举了。

一想到这里,麹文泰向玄奘法叩头请罪。他为了高昌的一己私念,终究为普渡众生的宏愿所消解。在为玄奘一心求法、心无旁骛的坚定意志折服的同时,麹文泰还在国母张太妃的主持下和玄奘约为兄弟,指天起誓。为了让玄奘顺利抵达印度,高昌王下令让30匹马、1个高昌官吏、25个各族随从与4个小沙弥组成的小队伍照顾玄奘的衣食起居。还为玄奘准备了穿越雪山与大漠所特制面罩和头套,以及适应不同气候区的僧衣。马队携带的大量黄金、白银、绫罗保证玄奘在前往印度的路上不仅不会忍饥挨饿,还有足够的钱帛做布施。这些丝绸绫罗,是宏伟历史在细节之处对使徒行者的温柔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高昌引荐 西突厥成为玄奘在沿途的保护人

除了财物,由于当时的西域霸主--西突厥可汗和高昌王室有联姻关系,高昌王给西突厥可汗的恭顺国书就说明了玄奘西行求法的去意。在西突厥可汗的庇护下,沿途西域列国都对玄奘毕恭毕敬,也为玄奘一行人提供了最强的武力保障。而麹文泰给西域沿途二十四国君主的国书,则将极大缓解玄奘的旅途劳顿。

在辞别高昌国的庄重时刻,高昌王室和百姓纷纷出城相送。玄奘承诺从印度学成归来之后要再路经高昌讲法,这才和鞠文泰挥泪相别。高昌王室成员和信佛的官民们纷纷出城,哭别之声震动旷野,仿佛是命运之手从高昌身上剜走了心头肉,让他们永远失去了镇国之宝。

玄奘西行途中的坐骑 路费和随从 多为高昌国王赠送

高昌王室一直将玄奘送出城外数十里。纵然出家人早已看破尘世间的离合,但内心细腻、依旧看重人情的玄奘非常感慨。他再次郑重地感谢高昌王国给予的慷慨资助,高昌王也双手紧紧地扶着玄奘,泪流如雨: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同有,何因谢也?

玄奘回答:毕生不忘王兄之厚德,取经东归之日,当在高昌讲法三年,以此为报!

多年后在长安,玄奘对弟子们回忆起乱世中这动人的一幕,对高昌王的兄弟之谊依旧溢于言表,仿佛那奢华隆重的送别仪式,就发生在昨天。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也是自己和结拜王兄的最后一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