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多地发出通知,严防"割青毁粮"现象,禁止将口粮小麦用于青贮。这一举措旨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但也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质疑。在粮食生产和农民生计之间如何寻求平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割青毁粮"?顾名思义,就是在农作物未成熟时提前收割,将其加工成牲畜饲料,俗称青贮。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做法,主要是因为成熟粮食的销路较小,而青贮价格往往比成熟粮食高出许多,对于一些农户来说,割青卖青贮能赚取更多收入。
然而,这种做法从根本上破坏了粮食生产,使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如果"割青毁粮"现象持续下去,势必会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根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如果全国10%的小麦被"割青毁粮",就会减少粮食产量800多万吨。

正因如此,国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割青毁粮"行为。河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方政府出台这一禁令无疑是先声夺人,为稳定全国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但与此同时,这一做法也引发了农民的不满。毕竟,农民辛勤劳作一年只为了赚取那点微薄收入,青贮价格较高自然成为他们首选。"成熟的粮食一块钱一斤,青贮两块一斤,你会怎么选?""我只是个农民,哪个价格高我就卖哪个,我也要生活啊!"一些农民的呼声无不透露出他们内心的无奈。

这实际上折射出了当前农村地区依旧普遍存在的农民贫困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农民收入仍然较低,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割青毁粮"自然成为一些农户的不二选择。

因此,单纯从行政命令层面压制"割青毁粮"现象,只能治标不治本。如果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基本保障,他们就不可能自觉放弃通过青贮这一途径获取收入。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两难困境呢?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是关键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收割中摆脱出来。
其二,健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保障农民有充足资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使得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得到有效保护,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其三,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加入其中,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统一销售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此外,为农民务工和就业创造便利条件,让其可以在农闲时外出务工,拓宽收入渠道。
可以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困境和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割青毁粮"行为产生的土壤。

与此同时,保护粮食安全也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割青毁粮"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社会责任心,不以高价收购青贮,避免助长了这一不利行为。
此外,还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远离和抵制"割青毁粮"。每个公民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河北等地区严防"割青毁粮"的做法是贯彻中央粮食安全要求的必然之举,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着眼于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生计和粮食安全两大目标才能够最终统一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