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传》的主要编撰者之一朱楹老人曾提到一个历史细节,叶剑英很欣赏粟裕,也准备让他充分发挥才干,提议他为军委副主席的人选。

有些遗憾的是,粟裕后来未能成为军委副主席,朱楹老人也深感遗憾,毕竟以粟裕的军事才干,必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简单的一句话,却也说明了,叶帅对粟裕的欣赏与重视。

不少人都对一张老照片颇为熟悉,就是粟裕与叶帅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交谈的一幕,当时粟裕一脸的凝重,而叶帅则是微微侧着身子倾听,两人显然在就一个话题激烈的讨论。

从照片也不难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

粟裕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之前聊得太多了,这里就不谈这个细节,我们重点说故事。

1955年9月,粟裕授大将军衔,而且是位列大将第一位,无疑也说明他战功卓著。

有意思的是,当时同为大将军衔的陈赓曾调侃过一句:

“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陈赓将军说的虽然是戏谑之言,但他当年在红四方面军任十二师师长期间,手下有两个团长,一个是徐海东,一个是许世友,后来两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不过,要从这个角度来论,同为大将军衔的粟裕则完全不同,他确确实实的曾作为一个战略集团的领导者(陈赓的陈谢集团理论上算准野战集团),指挥过三个大将、二十六个上将。

甚至于在1948年年初,毛主席多次电示粟裕,要他指挥陈谢集团作战(或者说兼顾陈谢集团指挥):

“粟裕及陈谢两军统一由粟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

也许是考虑到陈赓资历比较老,粟裕指挥不大顺畅,毛主席在电文中还特意强调:

“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不用说在大将里,就是在元帅里,也是属于少见的。

只是粟裕一贯很低调,从之前两让司令、一让元帅就不难看出他高风亮节,加上他为人严谨的作风,自然不太可能如陈赓一样说出如此“戏谑”之语。

有个特别的细节,足以说明粟裕在我军之中的地位。

从1975年至1982年,粟裕连续担任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会解放军代表团的团长,这个职务虽然是荣誉性的,但之前连续三届都是朱老总兼任的。

朱老总的德高望重毋庸置疑,而粟裕能接替他担纲这一荣誉性的职务,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他戎马一生的功劳的认可和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后来总自称自己是“沧海一粟”。

据说晚年时,粟裕曾登门拜访叶剑英,两人畅谈结束后,粟裕起身离开,叶剑英也拄着拐杖起身相送,粟裕赶紧拦住他,不让他劳动:

“老帅相送,不敢当。”

哪知叶帅却脖子一梗反驳道:

“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

粟裕谦逊的回答:

“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不过,粟裕实在拗不过叶剑英,只好同意他送到门口。

望着粟裕的背影,叶剑英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呀!”

据《名将粟裕珍闻录》的描述,在我军历史上,有八位统帅级别的被同事或者是下属称“某总”或“某老总”,并一直延续到建国后。

粟裕因为年轻,所以大多数老部下都不称他为“老总”,而称他为“粟总”。华东野战军二十四军老战士,北京军区师级离休干部吕韧敏老人也回忆说,战争年代,将士们有称粟裕为“粟总”的,也有称“粟司令”的。

张震后来调任副总参谋长后,就是依照解放战争时的习惯,称呼粟裕为“粟总”。

有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帅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比粟裕高,但出于对他军事能力的肯定,也称呼他为“粟总”。

1958年9月,粟裕卸任总参谋长,调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并兼国防部副部长。不过在9月19日,粟裕便动身前往军事科学院报到,当时军事科学院院长是叶剑英。

一听说粟裕到来,叶剑英亲自主持召开军事科学院常委会议,并在会上强调:

“这个会是个欢迎会,欢迎粟总来军事科学院工作,日常工作主要由他主持。”

据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

“叶帅称呼粟裕为“粟总”,而不是“粟副院长,这说明叶帅没把粟裕看成犯了错误的人。”

根据《粟裕生平大事年表》记载,粟裕到军事科学院报到仅7天,他就陪同叶剑英赴徐水、保定视察69军。

叶剑英对粟裕来军科工作很重视,并且还对人表示:

“粟裕同志战功巨大,他的到来,是对军事科学院力量的很大加强。”

尽管也有各方面记载称,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但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粟裕还多次下部队视察,毕竟理论研究也离不开部队实际。

不仅如此,同年10月5日,中央批复军科,在叶剑英出国期间,科学院的党委和日常工作均由粟裕负责。

1959年1月,粟裕在三座门主持召开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会议,并在28日代表叶剑英在大会作总结。

不过,到1959年初,粟裕因心里原因,加上工作劳累因素病倒,心脏病、高血压反复发作,2月2日,根据医生建议,粟裕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休养。

叶剑英对粟裕的身体状况十分关心,在听到医嘱后,立即向中央军委打了报告:

“粟裕同志因工作,特别是在这次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工作会议期间过度疲劳,故旧病发作,病情继续加重,我们认为需要长期休养治疗。”

第二天,中央军委便批复:

“同意粟裕同志休养。”

1959年2月6日,在叶剑英的陪停下,粟裕启程到南京、广州等地,一边休养、一边视察,当时不少老同事、老部下,对粟裕的身体状况还表示关心。

同年3月,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鼎丞、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还特意陪同粟裕一起到了海南,在众人陪同下,粟裕乘飞机抵达榆林(位于海南三亚市),视察榆林海军基地,参观了海军舰艇。

在听取了基地工作人员汇报后,粟裕还与萧劲光一起反复讨论了榆林港的建设问题,并且还提出建议:

“榆林基地是一个好军港,隐蔽比较好,敌人从海上来,老远就可以看见敌人,而敌人却看不见我们。可以把榆林到三亚挖通,便于海军舰艇的运动,能进能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7月8日,中央决定成立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叶剑英任主任,粟裕、张宗逊任主任。

尽管那时粟裕因为身体原因,经常处于休养状态,但是他的工作并没有停下,不仅到各地视察,还经常下到一线部队去,各地地方干部以及部队首长也对粟裕到来十分高兴,还汇报工作情况,粟裕也针对各种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1965年11月,粟裕在上海休养期间,叶剑英还专程去探望,并嘱咐他:

“军事科学院就让宋(时轮)、钟(期光)去搞。要准备打仗,你是战将,要把身体养好,准备打大仗、接大班。”

叶帅很希望粟裕能够充分发挥他军事才能,因此特意嘱咐军科,专门成立了一个班组,以便于粟裕下部队时搞调查研究。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在征得同意后,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政委纪登奎特意把粟裕请出山出谋划策,粟裕听说后,也不顾身体上的病痛,带着几个军事参谋直奔中苏、中蒙边境,一连走了数月,整理出来一套系统的防御作战方案。

这套方案递交军科后,经专家商讨予以充分认可。

由此可见,粟裕只是离开了部队一线工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在做系统的军事研究工作。

1974年12月25日,粟裕向党中央毛主席递交了一份报告,即《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几个问题》,报告除了对敌情分析外,还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问题,引起毛主席高度重视。

1975年1月,正在广州视察的粟裕接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打来的电话,要他回京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粟裕回到北京后被选为第四届人大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团长,并出席了大会,并在会上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在同年的2月5日,被任命为军委常委。

从此以后,粟裕开始参加军委的日常会议以及活动,他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军委常委会的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中央决定整顿军队,当时邓小平决定派个人到军队走一走,叶剑英毫不犹豫的推荐了粟裕。

几天后,叶剑英邀请粟裕到家中做客,并告诉他:

“我和邓小平同志商量,决定派你到华东走一圈,公开的任务是对南京军区几个部队作调查,实际上是实地考察,了解部队的情况,摸清部队动向,同时对一些老同志打打招呼。”

粟裕知道此行任务的重要性,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并严肃表示:

“一定完成任务。”

此后粟裕一路南下,先后在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停留,并与不少老同志进行了谈话,时隔多年以后,不少老同志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有许多感触:

“当时粟裕同志语重心长的嘱咐,让我们看清了方向!”

在那段特殊时期里,粟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77年8月,粟裕在党的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尽管粟裕晚年身体很不好,但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84年1月下旬,粟裕病情突然恶化,至2月5日16时33分,经抢救无效逝世。

叶剑英闻听粟裕逝世的噩耗,内心很是难受,片刻后他哽咽着说道:

“粟裕是位好同志啊!”

参考资料:

【1】《粟裕传》

【2】《粟裕年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