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刘义隆接手政权后,在第一次北伐收复河南失地过程中,自己的嫡系到彦之等人大败,要不是又派老将檀道济出马,可能局面还会更不可收拾。檀道济在当时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但是在北魏对于南朝宋的威胁仍然没有解除的时候,公元436年,南朝宋皇帝刘义隆却没有任何理由的杀掉了老将檀道济。为什么刘义隆会做出如此自毁长城的事情呢?

诛杀檀道济的时候,刘义隆最为器重的弟弟刘义康是宰相,诛杀檀道济的举动是他们二人共同决定的。但是之后为什么刘义康又卷入了篡位的风波而被刘义隆罢免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在历史上创造了元嘉之治的刘义隆为什么会在南朝宋内部搞出如此大的动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先来聊一聊檀道济之死。

檀道济之死的背景是当时刘义隆病重,刘义隆病重和檀道济有什么关系呢?

檀道济其实也是出身寒门,八王之乱后其家族就迁移到了京口,而京口由于都是北方人,所以才有了当年北伐意愿最强烈的京口兵,也就是北府兵的前身。

对于北方寒门而言,加入北府兵打回北方去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檀道济很小的时候就跟两个哥哥一起加入了北府兵,而檀道济的上级就是刘裕。

而檀道济这个人打仗不畏死,也有一定的军事能力,跟随刘裕出生入死,参加了刘裕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所以很受刘裕的器重,因此才成为后来接替刘裕执掌北府兵的人选,因为他出身简单,没有太复杂的背景,所以也是刘裕留下来准备辅佐太子的人选。檀道济当年先后做过刘义康和刘义苻的辅佐者。

刘裕临死的时候,因为孩子都太小了,所以就需要找辅政大臣,当时朝堂上选了徐羡之、傅亮,而在军队体系里面选择了谢晦,但谢晦终究让刘裕不放心,所以加上了自己信任的檀道济,让檀道济掌控北府兵,制约谢晦。

在刘裕死后,刘义苻上位。作为刘裕最为器重的人,也作为曾经东宫的属官,檀道济理应只忠于刘义苻才对。如果当时檀道济忠于刘义苻,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的废立阴谋根本无法得逞。但在最终关头,檀道济投靠了徐羡之、傅亮,甚至在杀刘义苻的时候还冲在了前面,成为了操刀手。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檀道济这条命基本就不在了。

而檀道济能在四个辅政大臣中活下来不过是因为他又转投了刘义隆,成为了刘义隆灭谢晦的主力。这其实就注定了他就是一颗棋子,而且是用完即废的棋子,他的所有表现都证明了他就是一个工具人,而且是别人给你点好处就可以为别人当工具的人,今天你可以成为徐羡之的工具,明天就成为了刘义隆的工具,再下来其他人给你点好处,你会不会杀刘义隆?

所以刘义隆根本就不可能信任檀道济,只不过碍于当年对他的承诺,暂且留了他一条命而已。

但公元436年,刘义隆病重,这个时候他已经把权力全部交给弟弟,宰相刘义康了。而刘义隆这个时候遇到的问题依然是孩子太小。而之前刘义隆北伐,想要让自己的嫡系到彦之等人建功立业,结果反而兵败垂成,最终还是非常不情愿的启用了檀道济。但这反而是压倒檀道济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北伐之后意味着檀道济在军届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如果刘义隆死后,檀道济再次叛变,那么谁来制衡他?

而当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刘宋内部的政治局面还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知道刘裕实际上是出身寒门,他得到刘宋政权是篡了司马家的天下,而司马家的天下在衣冠南渡之后其实是士族豪门共治的天下,刘裕改变了这种政治生态,所以实际上也终结了豪门士族共治的局面。这势必是带来众多豪门士族的不满的。所以刘裕只能是把权力都交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是京口,荆州的兵权都是牢牢掌控在自己儿子手里。要不是当年刘义隆执掌荆州,其实当时这个天下可能就改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刘义隆当然清楚的知道这一点。而当时的宰相刘义康也很清楚,而心里打着算盘珠的刘湛更清楚。而当时刘湛是图谋扶持刘义康篡位的,对于檀道济这样的人的存在,他和刘义康都是忌惮的。因为不清楚檀道济最终会效忠谁,如果刘义隆死了,贸然推动刘义康篡位,檀道济会不会是障碍这也是刘湛考虑的问题。所以刘湛才要跟刘义康建议除掉檀道济,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所以对于一个各方都觉得会是自己隐患的人,任何一方都没有站出来保檀道济,这个时候檀道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其实就跟当年利比亚卡扎菲把五大善人都得罪了一遍,所以五大善人一个出面保他的都没有,很快就陈尸街头了。但凡如现在叙利亚一样,五大善人里面有保他的,其它人也没办法彻底推翻他。

所以说檀道济之死,终究还是檀道济本人种下的因。他临死之前指责刘义隆自毁长城,其实最应该反思的还是自己啊。为什么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家都重视忠,因为忠才意味着信任和可靠,别人才能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你。愿意去培养你,扶持你,甚至出了事情想尽办法保你。而朝秦暮楚的人得不到各方的信任,最终你的价值被榨干之后就是被抛弃的结局。所以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宣扬忠,这其实是职场和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忠的背后是信任,信任一旦崩塌,再想建立起来太难了。

回过来我们再来聊一聊为什么刘义隆要处置刘义康呢?

我们讲过刘裕出身寒门,所以刘裕篡位是打破了豪门士族对于权力的垄断,同时推动了寒门子弟的入仕。同时刘裕对于豪门士族也是提防的,所以他将重要的权力全部交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是重要的地方的兵权都是让儿子们拿着的。

但刘裕也在拉拢豪门士族来支持自己,比如王玄,王华这些琅琊王氏的势力,谢晦,谢灵运这些陈郡谢氏的势力等也都被刘裕拉在了身边。为了达到权力的制衡,刘裕刻意的将寒门,豪门以及宗室的力量做了平衡,只有有制衡才能控制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年刘裕选择辅政大臣时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配置的,但没想到最后出身寒门的檀道济反水,导致长子刘义苻和次子刘义真都被杀了。

当然缺少根基的徐羡之、傅亮这些人也只能在刘裕的儿子中挑选接班人,没想到挑上的刘义隆最终还是把这几个弑君的辅政大臣送入了坟墓。

而刘义隆在用人方面依然研习了父亲的用人思路,他重用琅琊王氏的王玄,但也同时让四弟刘义康也进入中枢,相当于形成了两个政府班子,互相制衡,他实际上既不希望豪门士族的权力过大,也不希望如刘义康这样的宗室缺少制约,不听自己的。

但刘义康这时候的野心实际上就暴露出来了。当然从历史上来看,开始也不一定就是刘义康有野心,而是刘义康身边的人的野心膨胀,对于刘义康身边的人,只有推刘义康上台即位,自己才能再升一级,所以在这些人的推动下,南朝宋的政治环境又开始趋于复杂。

而这里起到恶劣作用的就是刘湛。刘湛也算豪门望族,出身南阳刘氏,也就是东汉刘秀的那一支。最早刘裕让儿子们镇守四方的时候,都是配一个士族人士来辅佐,其中刘湛就任彭城长史,辅佐刘义康。后来刘义隆即位后,又把刘湛派到王义恭身边任长史,但跟王义恭搞得很不愉快。当时刘湛和殷景仁的关系很好,所以殷景仁替他说话,刘义隆才把刘湛给调到中央来。

殷景仁实际上也是豪门士族的代表,是陈郡殷氏人。当年刘秀得天下要没有陈郡殷氏支持也没戏,所以刘秀毕生只爱殷丽华其实就是两个望族之间的互相扶持。而当时王弘引退,刘义隆是有意让殷景仁来中枢,来制衡刘义康的。

但刘湛其实早在彭城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刘义康,成为了刘义康重要的谋士。他知道只有推刘义康上位,自己及自己的家族才能再次翻身。所以他积极为刘义康谋划,要排除掉刘义康登基的障碍。所以在朝堂上,虽然他和殷景仁以前的私交很好,但现在变成了殷景仁在维护皇权,而刘湛站在了宰相刘义康这边,于是两个人之间反而变成了较量的关系。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当时南朝宋内部的一些官员的变动就变得很好理解,刘义康和刘湛这边就要打压甚至要清除掉支持刘义隆的势力,比如当时谢灵运为什么刘义隆要保,反而刘义康要杀?还有今天文章中提到的张邵,那时刘裕开国的功臣,是积极维护皇权的。为什么才到刘义恭身边没几天就被以贪污要问斩,而刘义隆为什么要保?这背后其实都是刘义康和刘义隆之间的博弈罢了。而对于殷景仁的动手,刘义隆也是出手去保的,他知道如果让刘义康得手,朝堂中制衡的局面就会彻底消失,局面就不可控了。而我们看到殷景仁其实也挺聪明的,以退为进,在前期很低调,但如果看到后面在粉碎刘义康一党中的作用时就明白了。

所以刘义隆和刘义康之间的权力之争,其实很早就是明牌了,你说朝堂中的官吏完全分成了两派,大家斗来斗去,刘义隆能不清楚?不过大家都是斗破不说破,都在暗中做着自己的布局罢了。而刘义隆不担心的另外的原因就是军权实际上都在自己信任的几个弟弟手里,刘义康还是忌惮的。同时刘裕为什么当时要加强东宫的力量,在东宫设置亲兵的数目与羽林军相等,这里面实际上也在担心刘义康对太子下手而提前做得准备。

而刘义康在哥哥的退让下,就变得越来越放纵,甚至官员选拔,优秀的先放到自己这边,剩下的再给朝廷。而下面的官员也都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给刘义康送的东西要远好于给刘义隆的,所以本文中才记录了当时刘义隆感慨今年的柑子不好,刘义康派人回自己府里拿来的比上贡给刘义隆的好很多。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说刘义隆没意识到弟弟的威胁吗?但我却想到的是《郑伯克段于鄢》中讲到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刘义隆是读过书的,而刘义康读书太少,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不是刘义隆不清楚,他有那么多眼线,刘义康这些僭越的地方他不可能不清楚,包括刘义康要害殷景仁甚至想打太子的主意他都清楚,并且做了对应的安排。刘义隆实际上在找合适的机会,也再给刘义康改的机会,但刘义康根本没有意识到。

而转折点出现在刘义隆重病,刘义康一党就开始为刘义康篡位开始准备,甚至都去尚书议曹,索取当年晋成帝去世,改立他的弟弟晋康帝的旧档案,这些其实都在刘义隆的眼睛里。所以当刘义康想打京畿军权的主意的时候,被刘义隆断然拒绝了,当时刘义康想让自己的死党刘斌当丹阳尹和会稽太守,都被刘义隆断然拒绝,所以刘义隆其实早就提防这刘义康这一点。

而刘义隆抓到的机会就是刘湛回家守丧,于是刘义隆才命殷景仁收网。命令逮捕刘湛交付廷尉,并且下诏公布刘湛的罪行,在狱中就地处决,同时斩杀了刘湛的儿子刘黯、刘亮、刘俨以及刘湛的党羽刘斌、刘敬文、孔胤秀等八人,下令将尚书库部郎何默子等五人,流放到广州。而刘义康亦遭到软禁,之后刘义隆顾念骨肉之情,没有杀刘义康,而是将刘义康出京镇守豫章,命征虏司马萧斌为刘义康谘议参军,兼任豫章太守,实际上就是让萧斌软禁了刘义康。又命龙骧将军萧承之,率军驻防戒备。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刘义隆对待刘义康其实也算仁至义尽了,至少到这个时候仍然顾及骨肉之情没有想杀他,而是只要他不惹事,老实的读书,刘义隆还当他兄弟来看待。

当时刘义隆抓捕刘斌等人用的是檀道济手下的沈庆之,由此可见,檀道济之所以被害,原因也是他的北府兵太重要了,刘义康必须要除掉他,然后想要安插自己人,但从刘义隆对于沈庆之的信任来看,刘义隆在暗中其实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这些兵权才牢牢的控制在刘义隆手中。

所以南朝宋时候刘义康的被罢黜,其实背后就是权力的争夺和较量,当时围绕着皇权和相权,已经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势力,形成了党争,而这个党争正在逐渐向武力夺权演变。很多历史中提到刘义康自己没有深度参与其中,但我觉得似乎不大可能,否则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来来回回的较量,刘义康虽然读书少,也是聪明人,如果自己没有野心,也就不会在朝堂形成如此局面。

而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刘义隆的政治手腕还是很强的,欲擒故纵,最终全面的清缴了刘义康的政治集团。

但刘义康被软禁,并没有让党争完全平息,之后的范晔事件,让刘义康集团的武力夺权的事情暴露得更为彻底,这段历史我们后面还会再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