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看天下#前言

1942年8月,眼看冬天就要来临,可是因为战区经济紧张,新四军的冬装还没有着落……

无奈之下,新四军军部急电新四军第七师的皖江根据地,要他们筹备大量的军装和药品,以供给部队的军需。

那么,新四军第七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部队,能够在当时抗日战争全体经济贫困的情况下做到“富甲全军”的地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第七师的由来

1940年10月19日,因忌惮华南地区新四军部队的发展和壮大,国民党官员何应钦、白崇禧发布命令,强命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全部撤到长江以北。

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大局出发,答应了国民党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到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以及各支队9000多士兵从云岭出发,向北转移。

1月6日,新四军在行军到皖南泾县茂林时,突然遭到了国民党部队8万多人的伏击

新四军陷入到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之中,新四军部队快速反抗,但终是寡不敌众,除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士兵被俘虏或者牺牲,叶挺被国民党扣押,项英被杀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取消新四军的部队番号,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引发了大批共产党人的不满和批判,周恩来总理更是发表了著名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谴责国民党的同室操戈。

直到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重新建立新四军的命令,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担任政委。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白茆六洲胡家瓦屋成立,皖江地区的游击纵队、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部队和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共3000余人

张鼎丞担任第七师的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

经济上的“一枝独秀”

新四军第七师的师部位于无为县西北的恍城山区,在这里,他们和当地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他们在门前的荒山上开垦田地,不仅不拿农民的一粒米,还主动帮助农民干农活,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戴和喜爱

1942年到1943年为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各个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革命根据地在日寇的包围下大都经济困难,一大部分的抗战士兵穿衣吃饭都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那时的新四军第七师却“富得流油”,在1944年到1945年的一年间第七师上交的现款就高达4400万元(法币),可给20个甲级师提供一年的供养

那么在当时整体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困难的情况下,为何新四军第七师能“一军独秀”,富甲全军呢?

其实在新四军第七师在根据地刚成立时也经历过一段经济困难的时期,也曾数次面临财政枯竭。

当时新四军第七师刚刚成立,那时他们的主要财政来源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一样,主要的经济来源有三个

一是国民党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布的军饷,但国民党经常克扣军饷,发下来的军费连基本的生活都不够,更不要提打仗了。

二是沿袭之前打土豪分财产的方法,依靠武力夺取财富,攻打当地的汉奸夺取财产。

三是军队在水陆的交通要道上设置关卡,收取过往商贩的税钱

剩下的两个方法也都不是长久之计,汉奸和土豪打完了也就没有了,属于是不容易再生的“资源”,打完了就没有了。

而收取商贩的税费也不是特别好把握,收少了没有办法保证士兵们的生活,收的太多又容易引起暴乱,不利于对根据地的统治。

新四军第七师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一条属于自己的“生财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理上的优势

新四军第七师所处的根据地位置是位于皖江,新四军第七师以安徽无为为据点大力向华中扩展根据地,打通宿松、望江、含和及巢北等地区,使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

安徽皖江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农业产品丰富。

并且与其他根据地相比,皖江根据地深处华中,日军的扫荡较少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此外七师坚持敌后隐蔽方针,也尽可能的保证了人民的生活安稳

新四军第七师的士兵们与当地农民一起大力发展农业,他们大力开展生产运动,开垦荒地,饲养家禽,与群众一起下地劳作。

此外,新四军第七师还大力修缮水利,疏通河道,方便农田灌溉,使当年的农业获得大丰收。

开展减租减息的活动,减少农民的税收;整顿社会的秩序,打击不法奸商,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他们还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大力提高了当地农业的产量

在七师和农民们一起的生产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士兵们和当地群众们的感情,也让士兵们逐渐摸清了一整套的生产流程,形成了自己一个独特的生产经验

政治委员曾希圣

除了皖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四军第七师将领的领导

首先第一位就是新四军第七师的政治委员曾希圣

曾希圣,曾用名曾勉,字膝光,号轩亭,是我党情报工作的创始人,多次破获国民党密码,为红军在长征时的安全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的曾希圣首次在安徽推行了“责任田制”,是我国农村承包联产责任制的开拓着。

在1941年5月1日曾希圣到任安徽无为县的新四军第七师师部后,他就开展了一系列的部队财政工作

曾希圣认为在部队建设中“人、钱、地盘”三者缺一不可,征收赋税是解决财政困难的一大方法,让人民先富起来,藏富于民,是广开财源的一种方法

曾希圣提倡精耕细作,修缮了36条半港套河道,开造荒田,大力发展农业,保证人民基本的口粮。

他还大力兴办手工业,组织匠人和妇女织毛巾、做鞋、打铁、造纸等,在当地办起了大量造纸厂、军装厂等工厂,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保证了部队的需要

随着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吸引到了大批的爱国人士前来办厂。由于当时市面上法币和日军印制的伪币混乱不堪,曾希圣就建立了大江银行,并于1943年6月开始发行使用大江币。

曾希圣还制定了很多的招商政策,比如“以物易物”等,这吸引了大批的外地商人来这里经商,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立供销合作社,促进商业发展。

皖江财经领导蔡辉

1943年初,皖江财经委被撤销,改建为财经处,蔡辉但任副处长兼货管总局局长

蔡辉的到来为新四军第七师的经济发展更加增添了一把助力

蔡辉在到达皖江根据地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兴修水利,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公私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改革税制,加强税管等,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在1943年,日军对新四军第七师的根据地皖江地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扫荡,第七师在民众的支持下顽强抵抗,打退了侵略的日军,但也对财政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挽救被破坏的皖江地区的经济,蔡辉做出了一系列政策的调整

比如发行债券,对日伪实行粮食封锁,盐业贸易改为国营化,鼓励民间的自由贸易,并且创办了著名的汤家沟自由贸易区

汤家沟位于无为县,是无为三大商品集散地之一。地理上临近长江,以长江便利的航运资源为载体,与敌区和顽固区开展大规模的三边贸易,迅速增加了根据地的财力和军用物资。

师部还在汤家沟成立了“集成号商行”,主要出口盐粮、棉麻等生活必须品,通过这些来交易敌区的军需物资和工业品。

在皖江实施粮食管控之后,南京、上海等地的粮价暴涨,我军以盛产的粮食作为交易品,低价买入大量的军需物资。

随着汤家沟的繁荣,又相继成立了各种旅社、饭店等公营企业,为当地来往的客商提供衣食住行的服务。

汤家沟由此彻底繁荣起来,甚至在之后连日伪军都前来贸易,码头船舶繁忙,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在当时被誉为“小上海”。

在1943年开办贸易区的当年,新四军第七师就上交了新四军军部749万元的利润,成为了当时部队中最富有的存在。

在抗战后期,新四军第七师不仅让皖江根据地的民众过上了富足平安的生活,更是为抗战部队提供了大力的经济和物资支持,对我国取得最后抗战的胜利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语

无论何时,吃饱、穿暖都是人们最核心的生存需求,发展战争经济更是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以有通无,以少换多,经济的智慧也就在其中。

只有大力的发展经济,才能有更好的战斗力,才能更好地打好仗,打胜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