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汉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在中国社会确立了主导地位。

千百年来,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也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时,逃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也可见其重要地位。

最初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是社会正统,它只是众多学术体系当中的一支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他也和绝大多数的思想家一样,在列国之间游走,渴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渴望能够将本门学派发扬光大。

他终其一生铺垫的事情,最终在董仲舒手中实现。儒家思想是怎样确定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它又有着哪些较为明显的利弊分析?

百家争鸣,渐成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所建立的礼乐制度面临着崩坏局面,以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现在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处。

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完全乱套,诸侯国国主的权力已经凌驾于周天子之上,整个政权体系分崩离析,社会局势也亟待改变。

在如此复杂的大环境中,众多精彩纷呈的学术思想体系孕育了出来。

它们大多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在某些思想领域又有着共通之处。

比如儒家和墨家都强调学术思想应当为现实世界服务,比如儒家和道家都强调为人的正直善良,比如道家和墨家都强调天下众人平等的思想。

思想上的碰撞和学术上的共鸣,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极有营养的土壤,儒家思想体系也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生长,孔子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他并不是儒家经典书籍的编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论语》,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生前的言论整理而成的书籍,其第一作者并不是孔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埋藏于思想汪洋之中,并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因此周游列国,广泛开设私人学堂,降低入学门槛,面向全天下招揽弟子,也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他的全力推动之下,儒家思想体系冉冉上升,逐渐成为了百家争鸣的环境中首屈一指的大派思想。

在法家思想崛起之前,儒家和墨家一直是掌控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门最重要的思想,两者互有优劣,在不同统治者心中也有不同的取舍。

战国中期,秦国凭借着法家思想而逐渐壮大,因此法家也取代了墨家,在思想领域与儒家分庭抗礼。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到了天下大一统之后,儒家思想更是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是法家思想最忠实的拥护者。

作为秦国的后人,他真切感受到了法家思想的运用给秦国国力带来的增长。

因此在自己的执政过程中,他也会延续前朝留下来的种种优良传统,为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而努力。

虽然法家思想是当时的正统思想,但那只是朝廷环境当中的正统。

在民间社会,儒家思想依旧占据着一席之地,并且在众多学子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这一点让秦始皇倍感威胁,他不能允许在自己掌控的思想体系之外,还有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

他需要全体民众的思想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用潜移默化的文化观念去感化民众,号召民众永生永世支持自己的统治。

他选择了法家,所以全天下的老百姓必须选择法家,若有人选择儒家,那就是在跟他作对,势必会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报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焚书坑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焚书坑儒这件事,其实在正史之中并未有确切的定论。

秦始皇焚烧的书籍,究竟是他不允许在民间流传的儒家思想书籍,还是除了法家思想之外的其他所有类别的书籍,两个答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至于活埋儒生这件事,有人说:“秦始皇天生就是个暴君,他和强调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极为相配,他会采取一切暴力手段来打压反对自己的人和事,根本不考虑反噬的重大后果。”

但也有人反驳说:“自从后来儒家思想体系占据主流以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资料,可能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产物,历史文字是真是假,恐怕我们也无从分辨。”

总而言之,在这件事情上,民间争议颇多,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各有其观点,无法互相说服。

秦始皇的暴力统治直接导致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剧增,各地农民起义频发,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造反军队,更是对秦二世的统治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在项羽的强势推进之下,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了灰烬,整个秦朝也覆灭在这片火焰当中。

接下来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项羽更加符合人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的想象,但刘邦却是这场争夺最后的胜利者。

他建立了汉朝,而他最开始的政治手段,同样以强势和暴力为主。

这一点,从刘邦不顾客观环境和实力对比,强势地征讨匈奴就能看出。

当时的汉朝刚刚建立,在实力上根本不是北方盘踞多年的匈奴的对手。

可刘邦却非常激进,明知对方在山崖中设下陷阱,他还是毫不回头地冲进陷阱,差点葬身于山谷之中。

连年征战,老百姓苦不堪言,整个国家的资源也几乎被消耗殆尽。

明明好不容易盼到了王朝统一,大家都以为能看到和平的到来,可谁知战争还是接二连三发生,生活还是无法稳定。

从刘邦的统治过程中,他的子孙后代吸取教训,开始通过休养生息的方式让汉朝恢复元气。

消解矛盾,统一思想

说到休养生息,那就不得不提到汉朝的两位著名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

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这两位皇帝就是不折不扣的佛系皇帝,他们并不希望在自己统治期间开疆拓土,对汉朝综合国力的提升更没有什么过多的期待。

他们只希望汉朝的实力能恢复到民族的正常水平,只希望在统治过程中不会面临内忧外患的冲击,只希望整个国家能长治久安。

与他们的子孙汉武帝相比,他们的执政手段或许显得有些保守,但是在那个特殊的环境当中,保守才是最符合民众期待和需求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百姓已经厌倦了过度发展,更厌倦了始终无法消失在生活中的战争。

两位皇帝所推行的无为而治,正好能够让他们暂时停下来,歇一歇脚,缓一口气,恢复能量,并且积蓄能量。

这一时期积蓄的能量,完全属于厚积薄发的范畴,他们在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做准备,也在为后来汉朝的崛起和强大做铺垫。

所以结合历史原因来看,我们会发现,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实现整个汉朝的中兴,这和前朝时期皇帝的积累有着很大关系。

因为汉武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犯下了穷兵黩武的毛病。

他和刘邦非常相似,他也希望通过战争来奠定自己天下雄主的地位,他也希望在统治过程中实现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彻底驱逐,建立不世功勋。

他把战火再次带给了百姓,他让北方的少数民族恐惧万分。

他的身边有着不少天降神人,除了在战场上如有神助的卫青和霍去病之外,他的身边还有许多国家建设领域的人才。

不管他想做出什么改革,总是会有专业的人才从旁辅助,帮助他把事情落地。

因此历史迷们也称:“汉武帝就是个玛丽苏皇帝,他就是整个历史的中心,大家都在围着他转。”

只是到了中后期,由于汉武帝的激进政策,民间难免又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眼看着国家政权不稳,汉武帝便打算通过思想一统的方式来巩固政治一统。

他和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一拍即合,两人在合作过程中也算是各取所需。

汉武帝需要儒家思想来帮助他教化民众,让老百姓从思想上臣服他,从情感上倾向他。

董仲书也需要皇家的权力来帮助他确定儒家的主导地位,让儒家思想名正言顺地成为社会的不二主流。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儒家思想本质上只是个统治工具罢了。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和控制,统治阶级获得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他的一切特权和优越地位,从思想体系中得到解释,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他会不遗余力推动儒家思想发展,比如兴办太学,比如强制要求学子学习儒家经典,比如在节假日开展学术辩论会,邀请天下思想者们共同参加。

随着汉朝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传承千年,有利有弊

从汉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已经在中国社会中传承了上千年。

它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见证了民众的挣扎和奋斗,见证了如今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思想的启迪和解放。

儒家思想之中的糟粕,已经遭到过民众的批判,但其中的精华,时至今日也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指引着我们的意识。

它讲究德政,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美德。

为人仁慈,忠肝义胆,注重礼仪,开发智力,讲究诚信,这些美德在如今的社会中,演变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

儒家思想过分强调阶级观念,这在如今的社会中并不适用,没有人天生比他人高上一等,人们都享有生命权和发展权的完全平等。

在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儒家思想也有着扬弃的继承。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当然是好事,但不必过分强调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

男权至上,父权至上,这更不符合新时代所强调的价值观。

结语:

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一直在积聚能量,它成功实现了主导地位的确立,也积极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但它导致了专制思想的形成,并且滋生了腐败僵化的思想体系,这也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缺陷。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