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帝在当年决定让姚启圣去收复台湾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极不情愿的。但当时的情况是,康熙帝身边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只能让姚启圣去担这个重任。于是,康熙帝心里想的是,等姚启圣完成任务后,就找个借口把他杀了。毕竟,在康熙帝看来,像姚启圣这样有能力但又难以驾驭的人,始终是个隐患。

姚启圣真是个聪明人。收复台湾后,他去见康熙皇帝。他只说了几句话,就让康熙皇帝下不了手杀他,还给他找了个挺好的去处。

姚启圣到底说了些啥?

康熙帝对姚启圣不待见,一方面是因为姚启圣聪明过头,总喜欢玩些心机,让康熙觉得难以捉摸;另一方面,姚启圣的行为让康熙觉得他不尊重自己,这让康熙更加不满。但最让康熙难以忍受的是,启用姚启圣后,他却变得不忠不孝,这让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信任。

由于他的父亲顺治皇帝曾下过明确的命令,表示永远不任用姚启圣,所以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姚启圣是个有才干的人,而顺治帝虽然只在位了很短的时间,但他也算得上是个英明的君主。他对姚启圣的态度如此,也是因为他实在是太难搞了,对皇权一点都不放在眼里。

在顺治二年,姚启圣顺利地当上了福建的二品巡抚,他的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但他在处理地方财务问题时,选择了一个不太合适的做法。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他私自放宽了海禁,并收取了关税。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想为地方财政做贡献,但这个行为却是个大问题。因为海禁是国家的政策,这么大的事情,他应该先向皇上汇报,而不是自己擅自决定。这样做可是犯了大忌,后果严重啊!

顺治帝得知此事后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就把他的官位降到了三品。可是这姚启圣啊,他不但没意识到自己错了,反而还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顺治帝一看,这还了得,再降他的官,降到了四品,然后又降到了七品。最后,顺治帝实在是被他惹毛了,心想,你这个南方佬,就给你扔到辽东那冰天雪地的地方去,让你去当个养马的小官吧。还特意下了道圣旨:“这家伙,以后别再想用他了。”

然而,多年以后,康熙却让他的父亲颜面扫地。

康熙皇帝在1680年,也就是康熙十九年,成功地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台湾岛。那时候,台湾是由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统治的,他们一直与清朝廷对着干,不肯臣服。

康熙铁了心要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觉得这事儿要是干成了,绝对是他当皇帝以来最亮眼的一笔。

康熙皇帝那时开始找人,他想起了周培公,但周培公的身体已经非常差了,估计也活不久了。在周培公临终前,他给康熙推荐了一个人,就是姚启圣。

康熙帝之前并没有太注意姚启圣,但是当他见到姚启圣后,却感到非常生气,几乎想要立刻处决他。原来,姚启圣是个狡猾的老狐狸,他不仅不敬畏皇权,甚至对康熙帝也缺乏应有的尊重。这让康熙帝非常不满,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康熙皇帝可不是个普通人,虽然他对一些事情心里很不爽,但为了能建立千秋伟业,他做出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他果断地烧掉了顺治帝曾经下的那道永不录用姚启圣的圣旨,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和大将施琅一起努力收复台湾。康熙知道,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必须放下个人的情绪,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康熙,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皇帝。

姚启圣虽然心里有些不满清廷,但他分得清轻重缓急。在他看来,收回台湾、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义不容辞。

就这样,尽管这对君臣之间存在不和,但他们还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而一起踏上了旅程。

姚启圣上任以后,他直接切断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这让郑经集团在经济上遭受了很大的打击。经过三到四年的努力,他们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崩溃。在这期间,施琅不断地发动小规模的战斗,同时还训练水兵,积累力量。最终,当时机成熟时,他们成功地收复了台湾,让敌人一败涂地。整个战略的成功,离不开姚启圣和施琅的紧密配合和不懈努力。

当好消息传来,康熙高兴得不得了,他觉得自己真是很了不起。身为皇帝,能做出这样的伟大成就,绝对会被后人记住,成为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尽管姚启圣心里并不轻松,因为接下来要去见康熙,那个一直对他怀恨在心的皇帝。他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总能想出一些脱身的办法。这次进京,他得小心翼翼,不过他也相信自己的智慧和机巧,或许能化险为夷。

有一天,姚启圣去见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开始就直接问他:“你帮朕收复了台湾,这本该是大功一件,朕应该好好奖赏你。可是这功劳实在太大了,朕都不知道该给你什么奖赏才好了。”

康熙在暗示他,你现在的成就和威望太高,已经威胁到了皇权,这很危险。

姚启圣很机智,他迅速回答说:“我年纪已经大了,还是让我回家养老吧。”

康熙帝瞅了瞅姚启圣,笑道:“你这一身本领,岂能闲得住?”

姚启圣察觉康熙帝还在犹豫,就直截了当地说:“能在康熙年间出生,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幸运,因为康熙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哪个明智的君主会随意杀害自己的功臣呢?姚启圣以他的智慧和策略,成功地让康熙皇帝打消了杀他的念头。他展现出的才智和胆识,让康熙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信任,从而保护了自己。姚启圣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功臣,更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他知道如何与君主沟通,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的智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康熙皇帝给姚启圣送了个大礼,送了座位于江南的行宫给他。这行宫里藏书有1300卷呢,够他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啦。姚启圣老先生,您就去那儿安度晚年吧!

这其实就是留了一手,把姚启圣留在行宫里,就等于是在变相地监禁他了。

康熙为啥没杀姚启圣呢?

说到姚启圣啊,他在汉臣里的声望可是响当当的,估计这也是为什么顺治当年没动他的原因。康熙嘛,一心想要做个英明的君主,按说他也不该动姚启圣。但话说回来,他也不会让姚启圣过得太舒坦。毕竟,皇帝的心思谁能摸透呢?

姚启圣这个人真的很懂分寸。他收复台湾后,立刻就提出退休,一点都没给康熙找茬的机会。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真是个人才。

如果他跟施琅一样,只是坐在那儿等着奖赏自动降临,那他可能就真的无缘得到它了。毕竟,真正的成果和奖赏往往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去争取、去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

姚启圣这个人呢,本来就不是那种追求名利的人。所以,当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就选择了退出,这样既成全了他自己,也成全了康熙皇帝。这段故事啊,真的是个美谈,展示了康熙皇帝不拘一格地任用贤才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