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谈解放战争的兵力问题之前,咱们得先从抗日战争时的八路军129师扯起。抗战初期,这师不过9000人头,到了抗战胜利的时候,人数膨胀到了近30万。但这个30万并不全是129师的人,而是整个晋冀鲁豫军区的总兵力。这里面,除了原本的129师,还掺杂了其他系统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后不久,解放战争拉开序幕。到了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经过一番精简整编,手里握着的兵力还有24万余人,占了当时我军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一多。来到1947年春天,又补充了新兵,这时候的晋冀鲁豫军区兵力已经达到40余万人。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拉开了鲁西南战役的帷幕,这一招之后还千里挺进大别山,正式开始了战略进攻。当时动员的兵力是12万余人。那么问题来了,晋冀鲁豫军区兵力有40余万,怎么刘邓大军出动了12万就成了主力呢?

这个问题,简单点说,就是因为12万是战略进攻的精锐部分,也是直接参与主要战役的核心力量。复杂点说,军区的总兵力虽然庞大,但不是每个兵都是前线作战部队。很多兵力需要留在后方,负责保障、训练、或者作为战略预备队伍。而这12万,无疑是抽调出的精锐,直接投入主要战场,所以自然就是“主力”了。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02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这帮兄弟可没闲着,分散进入华北,立马搞起了好几个大军区,每个大军区下面再划几个二级军区,二级军区下头又是一堆军分区。这玩意儿一听就是大杂烩,什么都有,硬核的主力军,地方武装,还有民兵,真正的“三位一体”战斗集团。

以129师为例,到了1941年时,他们那野战兵团人数涨到了5.6万,包括十几个旅级的作战部队和直属的骑兵团。然后你再往下看,三个二级军区里面有13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加起来差不多有2万人;还有个7000人的医院人员,这些人虽然不上前线,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中期,形势越来越紧张,主力军开始转变为地方化作战单位,很多作战旅不是被解散就是跟军分区合并了。一个军分区下面,一般会保留几个主力团、基干团,这些部队跟地方武装、民兵一起,继续跟日军较劲。

到了1943年夏天,看看129师,基本上所有的主力旅及部队都整合进了军分区。例如太行军区的6个军分区总共有3.4万余人;太岳军区的4个军分区有2万余人;冀南军区的6个军分区则有2.8万人。

每个军分区都配备了2到3个主力团,即使是兵力最薄弱的军分区,至少也能搞出一个主力团来。这种组织结构让八路军能在敌后灵活机动,即便是在资源和人手都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能在广大的区域内,持续有效地对日军进行抗击。

03

抗战期间,八路军那帮子,虽然团里叫着主力,人数其实也没多少,一个甲种团撑死了也就2000人。那时候,大部分兵力都散在各地的县区游击队里。但到了1945年,抗战快结束的时候,八路军开始动手整编,把那些主力部队编成机动兵团,让原本的主力团变成了含三个营的大团。那些地方基干部队也扩编成新团,原位置就由下一级武装顶上去。这一搞,八路军的人数到抗战结束时就膨胀到了100万。

虽然这数字听着挺吓人的,100万兵力,但真能立刻上战场打硬仗的,还是那些经验老到的主力部队。其他新编的队伍和地方升级的武装,还得经过一番训练。毕竟这些人之前多半是打游击的,转型打大规模的正规战还得有个适应期。

拿山东军区来说,抗战胜利时,他们的主力部队由15个老牌主力团和各二级军区的一等基干团、特务营合编成的9个团组成。最后这些部队整出了8个主力师,每师三团,每团兵力都在2500人左右。算下来,这部分主力兵力大约有6万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批是基干团和县区的地方武装,这些被组成了11个警备旅,人数也差不多6万。虽然这样的编制看起来条理清晰,但新部队和地方升级部队的战斗力如何还得打上个问号,这都需要时间去验证和磨合。所以说,八路军虽然人多,真正能打的还得看那一小撮老主力。

04

抗战一结束,山东军区这边看起来人挺多的,20多万。但你仔细一数,真正的主力也就那修整得差不多的6万余人。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往东北跑了,去东北的基本都是山东老八路的硬骨头。

再说晋冀鲁豫军区,抗战胜利后,那边不太平,阎锡山的晋绥军跑来捣乱,晋冀鲁豫军区只能抽调自家的机动主力来应对。那会儿太行、太岳和冀南三个军区各自拽出自己的主力编成纵队,一数也就是太行纵队18000人,太岳纵队7000人,冀南纵队6500人,加一块儿才31500余人。算上留守的那些,真正的主力军在总兵力中的比重,也就那四分之一左右,跟山东军区也差不多。

这其实说明了啥?到了1946年解放战争刚开场的时候,虽然说咱们手上有130万人,看着挺吓人的,但真正能拿来打硬仗的,真不多。而且,这些能上的野战部队,不少还是新整编的,正规战斗的经验也不太够。这就意味着,虽然人多,但真正能打、打得好的,那还得是那一小撮经验老到的部队。其他的,还得慢慢磨合,慢慢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

05

那1946到1947年的折腾时光,可不是咱们轻轻松松就把国民党的机动部队给削弱了一大截的。虽然最后算下来,咱们跟对手的战损比达到了1比3.13,看着还挺不错的,但这其实是解放战争初期咱们付出的代价最重的一阶段。

一年战斗下来,咱们的野战兵团不仅练出来了,人数也上来了。1947年春天的时候,看看晋冀鲁豫军区,刘邓手下的主力部队就有4个纵队加一个师,总共能派出12.8万多人,大概是全区兵力的三分之一不到。

具体来说,第1纵队有近3.5万人,第2纵队有将近2.7万人,第3纵队也有2.7万多人,第6纵队有将近2.5万人,第5师近1万人,这还不算其他的一些直属队伍。这些部队都是抗战胜利后从老八路里挑出来的精英,真是里里外外都是精华。

这仗一打完,原来的主力部队进化成了野战军,而地方武装也没闲着,经过升级重组,变成了独立旅,作为下一轮打仗的备胎。比如冀鲁豫军区就有3个独立旅,总共2.3万人;太行军区有2个独立旅,一共1.1万多人;太岳军区也有2个独立旅,人数差不多;冀南军区有2个独立旅,1.2万多人;豫皖苏军区那边有一个独立旅,将近5000人。

后来这些独立旅又发展成了第8纵队、第9纵队、第10纵队、第11纵队,大部分还是在南线那边继续搞事情。看看这阵势,咱们这不仅仅是在打仗,简直就是在把一个个铁打的营盘移动着,把战斗力一环扣一环地锻造上去。

06

1947年上半年,晋冀鲁豫军区那边,除了那些野战军,还真不是闲着。有11万多的地方游击队员,基本上都是各县区的游击队。这帮人后来还长成了几个纵队,徐向前老大那会儿领着的华北1兵团,就是由这些队伍组成的。

这还不算,那时候晋冀鲁豫军区还有直属的几万人,加上归顺的38军,还有那些号称民主建国军的部队。折腾下来,1947年时,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40多万。但真正的精锐,还得数刘邓大军和陈赓的队伍,总共有16万余人。那些需要跨区作战的重活,自然是由这些硬骨头来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刘邓大军,虽然人数只有12万余,但这里头的战士,都是从太行、冀南、冀鲁豫的老部队里挑出来的精英。论起老兵的底蕴、装备武器,还有丰富的打仗经验,哪样都是一流的。所以,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到全区兵力的三分之一,但在主力中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这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