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吃过狗不理包子,也不知道味道如何,但网上有的人说口味跟以前变太多了。
所以,现在是有百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都成了人不理了。为什么呢?难道是包子销路不好吗。
看了这份菜单的价目表,我想大家都知道原因出在哪了。
一笼8只的三鲜包卖280元,每只价钱是35元;便宜的一笼传统猪肉包子96元,有8只每只卖12元,就连一碟下酒菜花生米,都定价卖58元。
这12元够我两天的早餐钱了,普通工薪人群谁能吃得起呢?偶尔尝鲜吃一次,估计回家了都要心疼3天吧。
58元的花生米没搞错吧?简直让人咂舌,自己到超市买58元花生米,都够吃半年了。
其实,作为本土特色小吃,不管在哪开店都挺吃香的,人们愿意去消费,吃的是情怀,念的是那些历史中美好的回忆。
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特色包子,成了边缘产物,甚至不被人们看好,终究是经营理念与人们情怀背道而驰了。
2018年4月,我跟随丈夫从老家到天津工作,在武清区一待就是3年多时间,直到离开那里,我俩都没吃过“狗不理”包子,并不是说吃不起,而是性价比不划算,同样的价钱,我买别的包子吃量多,一样的好吃美味。
有“天津三绝”称号的狗不理包子、大麻花、耳朵眼炸糕,那是闻名海内外,许多到天津旅游的游客,临行前都会大包小包的买一些,带回家送亲朋好友的。
而且,这“天津三绝”算是小吃界的扛把子了,在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中,狗不理包子赫然在列。
狗不理包子怎么就成了百年老字号,是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狗不理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咸丰年间。
这个俗气的包子名称,还蕴含着一段传奇佳话,一直到现在它背后的故事,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人们都耳熟能详。
名字虽俗气,但却是天津当地宝贵的历史标志性产物,那背后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 “狗不理”包子背后的传奇故事,以及它的发展史
在1831年,天津武清区一户高姓人家,到了40岁才老来得子,孩子大名叫贵友,小名叫“狗子”。
贵友14岁时,到外面一家蒸吃铺当学徒补贴家用,三年后,贵友自己开了一家包子铺,他做的包子与别人家包子做法不一样,口味鲜美,包子外表宛如菊花样。
他的包子铺,每天有很多人等着抢购,生意火爆。而且,贵友在铺里的工作很忙,要和面要包包子都是他忙乎,压根没时间和顾客搭话。
有一回,有相熟的顾客又到包子铺买包子,看着贵友忙活样,开玩笑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因为贵友的小名就叫“小狗”,久而久之被大家叫成了“狗不理”了。
从那以后,“狗不理”包子的名号,传遍大街小巷,生意越来越好。在1856年,贵友把包子铺扩大,并且命名叫“德聚号”。
1916年贵友病逝,他的儿子高金铭接手管理“德聚号”,在南市东大街开了分店;1947年年,高金铭病逝,他的之子高焕文继承产业,由于家庭原因,经营不善,分店歇业了,到了1952年连老店也歇业了。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的相关部门为了复兴当地小吃,把濒临破产的"狗不理"包子设立为国营店铺。
1980年,"狗不理"包子在北京开了连锁加盟店,随着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在全国18个省份、40多个城市陆续开了加盟店。
到了2004年,"狗不理"包子走到了国外,在韩国首尔开了一家跨国连锁店,接着,在日本也开了一家跨国连锁店。
2005年,"狗不理"包子从国有企业变换为了股份制企业,随后,被天津同仁堂以1.06亿元收购,并且把包子发展做到了线上的速冻食品,实现经营多元化。
2006年,中华品牌研究院评估了"狗不理"的价值是7.5亿元,在全国的老字号中排28名,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步一步的稳扎发展到了现在。
- "狗不理"这个百年品牌,现在的经营模式成了普通人家高攀不起的小吃,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试问一下,一笼包子卖280元,一碟花生米卖58元,让普通老百姓怎么去消费?
一笼包子就8个,两个人的话,胃口大些还吃不饱呢。到那里吃饭,点一笼包子,喝的酒水,点两样别的菜,两个人算下来起码要消费300元到500元之间,才能填饱肚子吧。
狗不理包子,在百年前就是物美价廉的亲民包子,随着时代的发展,闻名海内外,我们都替它感到骄傲。
可是,现在想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它的价钱反倒成了进店消费的一道关卡,成了大众吃不起的包子。
细算一下,280元一笼的三鲜包子,已经够我一个人一个月的早餐钱了。
并且,去吃过的朋友反馈说,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口味越来越差了,口感甚至没有街边包子铺,卖2元一个的包子好吃。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了呢?
因为包子的传统做法工艺被丢弃了,原材料不够新鲜了,手工做的包子跟机器大批量制作对比,新鲜的馅料跟冷冻的馅料对比,两者之间做出来的包子,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一入口就能分辨了。
一个品牌的口碑是靠顾客给予的,发展的好与坏则是品牌的掌舵人决定的。
然而,这个百年历史的狗不理包子,如果还坚持现有的经营模式,与创始人高老先生的初衷背道而驰,它走向没落是早晚的事,狗不理真就成了人不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