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一天,福州市三坊七巷口走出一对父子,他们去参加科举的第一关——童生考试。年仅十三岁的孩子在考卷上奋笔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便扬长而去了。这个男孩便是日后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觉民(右二)全家照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前最壮烈、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之前,许多革命党人抱定必死之心,事先写好了绝命书。《与妻书》就是林觉民在农历3月26日夜用一块白布方巾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信。

《与妻书》的作者虽无意名垂文学史册,但他的这篇绝笔书却实在是中国近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与妻书》全文】(可略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妻书》原件

【《与妻书》白话文】(可略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 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 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 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 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 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琴瑟夫妻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他的成长,恰逢民主革命思想萌芽,自由平等在年少的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在1900年的科举考试中,林觉民霸气地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以表自己不妄功名,然后潇洒地离开考场。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14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生于官宦世家,她自小读书,能诗善文。虽然成婚有些不情愿,可林觉民慢慢被陈意映的才华吸引,婚后俩人的洞房小屋,陈意映取名为双栖楼。婚后一年,陈意映诞下一子,取名陈依新

1907年,林觉民前往日本留学,两年的新婚生活第一次迎来了分离。在日本,林觉民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了同盟会,认识了黄兴等人,受到了深刻影响,已然把革命当做事业,愿为之献身。

此时的中国,清政府除了要向西方国家支付巨额赔款,还要维护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加紧扩军,疯狂的掠夺和搜刮,百姓早已无法生存。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从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举行起义,地点定在广州。

1911年4月的一个深夜,几声低沉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林孝颖。他赶忙开门,敲门人正是四年前赴日留学的爱子林觉民。林觉民回到家中,父亲的惊诧与妻子的惊喜,在同一刻向他袭来。学校放樱花假的说辞,也让林孝颖将信将疑。

那些天,林觉民天不亮就离开家,待深夜陈意映熟睡后才喝得大醉回家,心里的苦楚,他都想讲给妻子,可林觉民并没有开口,自己要做的事只会让陈意映担惊受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这座偏僻小岛上的寺院,见证了100多年前那不为人知的悲壮一幕。那些日子林觉民经常来到这里。为了选拔敢死队员,数百人秘密聚集于此。

敢死队成立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起义需要武器弹药,可经费不足,林觉民就召集人马自制炸药。林觉民把做好的炸药装进小罐子,为了掩人耳目,再将小罐子放进提盒里运输。按照计划,做好的炸药先运至香港,再送进广州城。林觉民亲自护送。

前几次放假回家,林觉民都会抱着孩子,教陈意映学习日语。而这一次,他却不愿见父亲、妻子、孩子,他怕分别时的难离难舍,他怕自己丢掉誓死的决心。

细心的陈意映觉察出林觉民的异样,恳请丈夫,如若远行就将自己带上,无论生死,都愿相随。此时陈意映已有8个月身孕,林觉民又怎能将她带在身旁。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带领20几名敢死队员从马尾登船前往香港。1911年4月24日深夜,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对同行的同志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待同屋两人入睡后,林觉民挑灯写下两封诀别书:他给父亲林孝颖的《禀父书》写得很简单(只有41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诀别书,则写给妻子陈意映。次日,林觉民拿着书信嘱托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

4月27日,革命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广州总督署,而两广总督张鸣歧早已撤走,室内空空如也。当他们撤出时正好撞上了巡防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几天后,慷慨就义。

孙中山得知敢死队员牺牲之后,仰天痛呼:“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24岁的林觉民和其他71人葬于广州黄花岗荒丘,他们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觉民与陈意映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7口人仓皇搬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这里,陈意映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

陈意映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她打开了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孝凯夫妇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

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2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终年25岁。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西迁之时,林仲新为了避免辗转过程中将遗书丢失,就委托堂弟林性奎将遗书带回福州保存。

一日晚上,林性奎赶路到邵武,突遇强盗拦路抢劫,强盗砸烂他的皮箱,抢走藏遗书的铁匣,发现了写遗书的手帕。

林性奎见强盗翻出遗书,生怕被毁,着急大哭:“这是烈士林觉民的遗书啊!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你就高抬贵手还给我吧。”

强盗头子一听是林觉民,不由心头一震。强盗头子打开手电筒从头到尾读完其遗书,边读边哭,最后跪地作揖,将遗书和财物悉数归还给,并将林性奎一路护送上车。

林家一门忠烈

林家一门忠烈,林长民、林觉民、林尹民三人为堂兄弟,都为国家而死。

林徽因是林长民之女,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都是她的叔父。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为参加抗战从清华大学退学,转而报考中央航空学校,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1941年在日军空袭成都的空战中,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坠机于双流南门一带,时年25岁。

林长民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他的父亲长期在浙江为官,林家在杭州设有私塾,曾先后请了林白水、林纾来教导林长民。

1904年林长民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1909年回国,当年生下女儿林徽因。1911年3月与刘崇佑一起创办福建私立法政学堂,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央临时政府在南京举行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两人作为福建代表出席。林长民而后担任参议院秘书长。1917年担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1918年被聘为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

1919年,林长民在报刊上公开揭露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将胶州湾割让给日本的内幕,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爆发。

林长民是五四运动的点火者,而林崇佑则专门替被捕的爱国学生打官司辩护,可称为灭火者。

迫于日本的压力,林长民辞去职务,带上女儿林徽因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赴欧洲考察游历。此次游历成为林徽因命运的转折点,从此打开了她人生的另一道大门。游历期间在伦敦邂逅徐志摩,引来了这位浪漫诗人的疯狂追求。

1925年秋,张作霖与日方商谈购买军火,用于进攻国民军。奉军第十军军长郭松龄愤然发出《反奉通电》,要求张作霖引退,并邀请林长民出关担任其幕僚长。郭松龄与奉系军队大战,战败后藏入地窖,而林长民不幸中弹只能躲于车下。奉军误以为他是日本人,怕被日本追究,干脆就将其烧死灭迹。

林徽因当时正与梁思成一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闻讯悲痛欲绝。梁启超急忙写信劝阻其回国,林徽因最终靠勤工俭学在美国完成了学业,成为日后著名的女建筑家、诗人和作家。

杨桥巷十七号:林觉民、林徽因和冰心故居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中,有一栋朱门灰瓦的明清时代古朴建筑,曾经居住过林觉民、林徽因和冰心,这真是了不得的一栋房子,这栋房子的门牌号码,就是"杨桥巷十七号"。

三坊七巷,顾名思义即知是十条坊和巷的总称。位于福州市中心,占地约四十公顷,长久以来即被简称为三坊七巷。这十条坊巷所组成的街区,如今已成为福州市重要的文化观光景区。由于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而且保存完好,因此,又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分别是衣锦巷、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这些巷弄中,住着历代许多达官贵人,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邓拓、甘国宝、冰心、林觉民、林徽因等人。时代巨轮滚过,三坊七巷也在岁月中流失了一坊两巷,后来又增建一坊,所以目前共有三坊五巷。

原位于深巷中的的杨桥巷,如今已改成杨桥路。这条杨桥路,是条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从南向北走完规画完整,整修精致的三坊七巷,来到北边出口牌坊外的杨桥路,小小拐个弯,就能见到门口左右各一的“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两个长形挂牌。这就是著名的"杨桥巷十七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桥巷十七号,这栋素朴的宅第,跟三坊七巷其他名人官邸一般的地灵人杰,先后居住着林长民、林觉民、林徽音和冰心。

林觉民从容就义,壮烈牺牲。革命失败后,清廷开始追捕革命党人,林觉民岳父暗地里通知亲家赶紧逃亡。林觉民的父亲为保全家人,忍痛出售宅邸,逃至乡下避祸。

购买林宅的买主,姓谢,名銮恩。谢銮恩是住在三坊七巷南后街的望族。辛亥革命后不久,谢銮恩的儿子即当时烟台海军学堂监督谢葆璋罢官回乡,带着家人住进杨桥巷十七号的房子。谢葆璋的女儿就是谢婉莹(冰心)。

林家搬走了,谢家住了进来。而黄花岗之役则是林谢两家先后居住此屋的牵线人。

故居风华依旧。在杨桥巷十七号,如今受到良好的保护,且成立展览馆,展出林觉民、林徽音和冰心的相关文物图片。林觉民《与妻书》中有一段写道:"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此书信中所描写的"双栖楼",至今犹在,且仍保存原状;而楼下那棵梅花,亦欣欣向荣,见证林觉民与陈意映鹣鲽情深。

故居内几丛修竹前,有林觉民和陈意映的铜制雕像。林觉民面带微笑坐在圆桌石凳上看书,意映深情地为他披上一件外衣。从细微的动作和人物表情中,就可看出觉民和意映夫妻恩爱情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心在《我的故乡》里所描述的这座房子:

"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

这栋曾经有过三进院落的大宅邸,已不复从前规模。宅第的第一进院落、北边小院与花园,已经不敌时代的变迁,被分割并改建成楼房和辟建成马路,幸好第二进及第三进院落,仍然维持旧时模样,供人缅怀。

遥想当年,陈意映轻声呼唤着夫婿林觉民;林长民耐心地督促着文采斐然的女儿林徽因读书写字;谢葆璋罢官归来,与爱女谢冰心在花园内游戏赏花鸟;这些名人在故居内生活的点滴景象,似乎仍历历在目,呼之欲出。

三坊七巷之郎官巷: (1)林旭,沈葆桢的孙女婿,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戊戌变法时,林旭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变法失败后,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23岁。其妻沈鹊应,是沈葆桢的孙女,自幼师从著名诗人陈衍,天资聪颖。夫妻二人水乳交融,感情深厚。 林旭临刑前,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只是挂念“娇妻尚在江表,莫得一面。英烈之性,必从吾死,不期酸泪如绠”。担心妻子会自杀殉夫。果不其然,林旭死后,沈鹊应亲撰挽联表达心志:“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而后殉夫自杀。 (2)严复,1866年福州霍乱流行,其父为人治病不幸传染而去世。家庭失去经济来源,恰巧年末船政学堂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衣食住全包且每月有四两纹银的津贴。严复入学考题为《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刚刚丧父的严复真情流露,以12岁年龄取得第一名,进入船政学堂第一期学习船舶驾驶专业。 1877年,严复被选派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1879年8月回船政学堂任教。1880年李鸿章创办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严复任总教习,1890年升任总办。1894年7月中日甲午海战惨败,让许多爱国志士从科举梦中猛然惊醒。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年底开始陆续发表《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震动全国。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严复三子严叔夏娶陈宝琛二妈张氏的外甥女林慕兰,抗战胜利后林慕兰带子女去台湾探亲,从此留在台湾无法回来。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嫁给了辜鸿铭的孙子辜振甫,辜振甫后来担任台湾海基会的董事长。 三坊七巷之黄巷: 曾经居住在黄巷的有唐代名人黄璞,清代名臣梁章鉅,清代“五子登科”郭氏家族,还有明清时期的棉兰国王使臣后人葛氏家族。 唐朝末年879年3月,黄巢起义军经过福州,一路烧杀抢劫。从儒生黄璞家门经过时,却下令队伍熄灭火炬,不得骚扰。黄璞族人所居住的这条巷此后被称为“黄巷”。 清代名臣梁章鉅是林则徐的同窗好友,任广西巡抚时,曾鼎力配合林则徐进行禁烟运动。最后官至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务。 黄巷中的“五子登科”郭氏家族,父辈郭阶三为嘉庆年间的举人,仅当过县城教谕,因其五个儿子皆登科甲而成为显赫家族。其中二儿子郭柏荫官当最大,官至湖广总督。 葛氏家族,祖先来自菲律宾棉兰老岛。明朝永乐年间,古麻剌郎国国王随郑和船队到北京朝拜,回程途中病死于福州,其陪臣留下守陵,取“葛”为姓。葛氏后人在明清两朝也是皆为官宦。 三坊七巷之衣锦坊: 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古时福州拥有众多内河,与城外闽江水路相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这个巷子不断有人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令人羡慕。后人遂改其名为"衣锦坊"。 衣锦坊16号为嘉庆年间进士郑鹏程的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为有名,今日三坊七巷经典景点之一。郑氏宅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于道光年间转到郑氏名下。现存建筑占地2600多平方米,水榭戏台立于水池之上,中隔天井,与大厅相对。水池地下有涌泉,长年不涸。 从郑鹏程开始,郑家4代人总共出了10个举人,5个进士。第4代孙郑孝胥曾任伪满洲国的总理。郑孝胥于1882年高中福建乡试解元,有“晚清诗坛第一人”的美誉。1885年入李鸿章幕府,1891年出使日本,1895年回国,被招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1898年戊戌变法时被张之洞举荐给光绪皇帝,任命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戊戌变法失败后,郑孝胥没有受到牵连,至1911年任湖南布政使。1923年由陈宝琛引荐接任溥仪的老师,1924年出任清室小朝廷内务大臣。溥仪寓居天津期间,轰动一时的溥仪与淑妃文秀的离婚案,也是由郑孝胥完美解决的。1932年,郑孝胥追随溥仪到东北,任伪满洲国总理,苦心孤诣,劳苦功高。一面要努力创建新的国家和政府,一面又要不断与日本人周旋,争取更大的自治权利。1935年由于日本人的逼迫而无奈解职,1938年含恨病死。 从出使日本开始,郑孝胥在中国政坛活跃了半个世纪,参与了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路政改革、预备立宪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么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因坚持效忠于末代皇帝而在后世毁誉参半,令人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影片《百年情书》在全国公映。

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林觉民的事迹首次以闽剧现代戏的形式登上了戏剧舞台。该院创作的闽剧《别妻书》获得第11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2014年9月,《别妻书》在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中,连演十多场,引发追看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铁血丈夫”林觉民》 新华社记者/刘 娟

《杨桥巷十七号:林觉民、林徽因和冰心故居》吕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