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她便离开人世,短短51年的生命中,真正属于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仅有30年左右。然而,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她并没有像一些名人那样忙于制造绯闻或攀附权贵,而是静心钻研古建筑、创作现代诗歌,并为新中国设计了纪念碑等。

尽管林徽因在学术和艺术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却往往更关注她的才华、美貌、感情生活以及家庭背景。然而,林徽因最真实的奉献远比这些浮浅的议论更具价值。

在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一些自诩为日本古建筑学者的人断言:“中国并不存在唐代的建筑物……要看这些建筑,必须去日本的奈良市……”这种毫无根据的言论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愤慨,但他们面对这种情况也感到无力,只能感叹大唐盛世的辉煌。

曾几何时,大唐作为世界强国,日本不断派遣人员前往中国学习,不仅在文化上大量借鉴,还积极吸收建筑、饮食、经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数千年后的今天,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昔日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一些方面甚至需要向邻国学习。面对日本学者的傲慢言论,有人也只能无奈地表示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徽因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她不仅通过自己的研究,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和存在,还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的工作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民族自信心的重建。林徽因用她短暂而璀璨的生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为了反驳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不存在唐代建筑的断言,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社的成员们决心通过实地调查找到盛唐遗迹,以实际证据回应这些错误的说法。他们将这种努力视作爱国的表现,尽管无法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为中国建筑史的完整性贡献一份力量,同样是对国家的热爱。

1932年初,他们从北京出发,踏上了一段艰辛的旅程,目标是遍访全国137个县、1000多处古代遗迹。经过细致的调查,他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盛唐遗迹依然未能找到。这让他们感到有些失望,但并未动摇他们继续探索的决心,即便在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他们也没有停止脚步。

五年的探求中,他们偶然在法国摄影师伯希的作品《敦煌石窟图录》中发现了一丝线索。伯希的照片中出现了大佛光寺的壁画,经年代考证,壁画属于唐代。这一发现让林徽因和梁思成兴奋不已,他们决定冒险前往山西五台山寻找大佛光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达五台山后,林徽因一见到佛光寺便欣喜若狂,直觉告诉她这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盛唐遗迹。为了详细描绘寺庙的结构,她甚至亲自攀爬房梁,不顾自身安危。在房梁上,她发现了令人振奋的细节:寺庙正殿是由一位信奉佛教的女弟子宁公遇捐资修建的。

梁思成通过测量正殿的斗拱面积,发现其尺寸为210×300厘米,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规模,这样的建筑自宋朝以来已经绝迹。他们明白,这一发现足以推翻日本学者的断言。

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他们的研究不得不中断。在匆忙拍完照片、记录数据后,他们不得不离开。然而,尽管时间紧迫,他们已经实现了最初的目标:用实际存在的证据驳斥了日本学者的错误言论,证明了唐代建筑在中国的真实存在。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这段探索之路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学者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的发现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恶化。尤其是在战乱期间,她与梁思成辗转各地,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她的健康每况愈下,最严重时甚至无法下床。然而,1945年抗战结束后,1946年她得以重返清华继续工作,生活也终于稳定下来。虽然她主要负责校外设计工作,但总算摆脱了战乱中的流离失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55年她离世的那段时间里,林徽因一边忙碌于设计和古建筑保护,一边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虽然她在外人眼中是一位民国才女,是沙龙聚会的焦点,然而少有人真正了解她生活中的艰辛与病痛。

林徽因的年轻岁月充满了活力与潇洒。1924年,当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鲁迅等人一起迎接,并有幸与泰戈尔合影留念。泰戈尔非常欣赏她,并邀请她在其改编的《齐德拉》中扮演齐德拉公主。当时,梁思成负责布景,而徐志摩则因其出色的气质扮演王子,与她同台演出。

徐志摩对泰戈尔非常崇拜,因而在后来随泰戈尔前往日本。而林徽因则与梁思成一道赴美深造建筑学。虽然当时两人尚未正式在一起,但他们早已是“娃娃亲”。梁启超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已约定,让两人成为夫妻。梁启超对未来的儿媳妇林徽因非常满意,支持她与梁思成的美国学业。林长民去世后,林徽因的所有费用均由梁启超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不久后,梁启超资助他们前往欧洲度蜜月。期间,他们不仅享受新婚时光,还考察了欧洲的古建筑,共游历了九个月。由于梁启超病重,他们不得不提前返回。梁启超去世后,林徽因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梁再冰”,以纪念梁启超的“饮冰室”。

1936年,林徽因带着儿女和朋友一起骑驴,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这段时光中,她的笑容与坚持,为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林徽因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对艺术与建筑的热爱,既是学术上的成就,也体现了她的坚韧与奉献。她不仅是才女,更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

林徽因的评价常常褒贬不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她对建筑和文学的贡献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对于她不足的一面,可以批评,但无须过度苛责。她确实有些“虚荣”,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这并不应成为对她整体评价的负面标签。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发光发热,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存在。对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