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是我的信念。如果你无法接受这样的我,那么请尊重我的选择,让我们各自安好。我不会为了迎合你的期望而改变,因为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1982年,马原以文坛新人的身份首次投稿,他自豪地附上了一则声明,彰显着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这份声明,不仅是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更是对文学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倔强性格,历经岁月洗礼,至55岁依然如故。2008年,正值他人生过半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身体不适打破了他的生活平静。马原立刻前往医院,但命运的无情诊断却让他面临人人闻之色变的肺癌。

生死悬于一线,他依旧如首次投稿时那般固执己见,坚决拒绝接受治疗,毅然逃离了医院。他的任性,无疑加剧了自己的危机,让生命的天平更加倾斜。

毫不犹豫地,他辞去了工作,放弃了房产,毅然决然地变卖了所有资产。带着妻子和儿女,他踏上了前往西双版纳深山的征程,决心在新的环境中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如何在人生道路上锻造出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离开繁忙的医院,选择深山的寂静,他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岁月流转,他的坚持是否依旧如初?

【1.爱好文学的钳工】

马原,1953年出生于东北。其父在铁路局担任通信工程职务,母亲则是会计。马原的家庭充满了学术氛围,他的姐姐和妹妹分别在党校和设计院深造。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原成长于工业气息浓厚的东北,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深远。1970年,他赴辽宁锦县乡村插队,之后顺其自然地踏入了铁路中专的机械制造学习之路,因而常自嘲为“老铁路”。这一称号背后,隐藏着他与这片土地、这份职业的深厚情感。

毕业两年后,马原投身钳工行业,深刻体会到了“安全”与“正点”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他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准时完成。这种对工作的敬畏和负责态度,让他在钳工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马原眼中的机器与楼房,仿佛蕴藏着文章的脉络。他热衷于拆解与重组,每一份细节都激发着他的灵感。闲暇之余,他便会将所经历的、听闻的故事片段,如拼图般拼凑,创作出全新的叙述。

两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他凭借着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于1978年成功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从此,他踏上了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之旅,文字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众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因此涌入国内。在这一时期,马原深受新颖开放的西洋思想影响,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他与知识分子们相聚,品酒论文,自那时起,他便立下了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说的志向。

自那时起,他与我国西部地区的深厚情感便悄然生根。这份不解之缘,如同古老的藤蔓,紧紧缠绕在他的心头,引领他踏上无尽的探索之旅。

【进藏七年】

30岁的马原即将告别大学校园,1982年的那个时刻,遥远的西部地图上,西藏的魅力如同一股魔力,将他深深吸引。毫不犹豫地,他选择了踏上前往那片陌生而遥远土地的旅程,去追寻心中的梦想与未知。

由于某些原因,馆长对马原的态度一直不佳,甚至在某次争执中愤怒地要求他离开。然而,对于马原来说,这反而成为了他所期待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享受到带薪休假的待遇,而不必再去上班了。

因此,他得以尽情探索西藏的奥秘。他深入拉萨的每一个角落,与各种教徒交流,观察流浪的商贩,以及那些虔诚的康巴朝圣妇女。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视野,让他更加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马原目睹了当地独特的天葬仪式,秃鹫蚕食身体直至仅余白骨,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这一经历让他重新审视生命,心灵深处滋生出对神明的信仰。

在《虚构》这部作品里,他这样写道:“我,不过是个拉萨的普通小说家,心中却怀揣着些许超越常人的浪漫念头。”

显而易见,他小说作品的最大魅力源于其超凡的想象力。西藏的神秘气息为他带来了难以捉摸的陌生感,这也加深了他对幻觉和幻想的热衷,远超对现实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1984年起,他的作品如《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无不透露出他在西藏期间的深刻体悟与感想。这些小说不仅是对西藏风情的描绘,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浓厚的情感与哲思。

他的勇气与创造力使他成为公认的先锋派作家先驱。随后,他与余华、苏童、格非和洪峰共同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五虎将”,这五人共同书写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

马原的先锋小说源自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随性、倔强与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这种性格不仅塑造了他的创作风格,更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自1982年,他在《北方文学》初试啼声,那份自信与果敢已显露无遗。新人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竟在处女作后附上“不改,不用请退”的豪言。这份气魄,不仅彰显了他的才华,更预示了他日后在文坛的辉煌。

【梦醒迷途,两段姻缘】

皮皮,马原生命中的第一任伴侣,与他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里编织着青春的篇章。初见时,皮皮的身影在马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一刹那,他便知晓自己已对她一见钟情。

临近毕业,马原心中涌动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他深情地向皮皮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西藏之旅前的这一刻,两颗心终于紧密相连。马原的勇气和真诚打动了皮皮,两人的未来也因此更加充满期待。

马原身材高大,一米八的个头引人注目,而他的才华更是令人倾倒。皮皮曾经对马原心生疑虑,但如今心结已解,她对他充满了倾慕之情。随着马原的西行入藏,皮皮对他的思念也愈发浓烈。

皮皮,比马原年幼,却在毕业之际毅然选择了进藏,来到马原的身旁。那里的山水如画,草原广袤,这对沐浴在爱河中的恋人,不久后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孩子。

自孩子降生,皮皮便怀揣着带他重返故土的梦想,毕竟故土之情,根深蒂固。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政策,他们一直未能如愿。直至1989年,政策放宽,两人才终于踏上归乡之路。

马原,七载入藏,历经风霜,然返乡之后,宛如失电之魂,神游于故乡的街头巷尾。他的眼中,仿佛还映照着雪域高原的苍茫,而心中,却如落叶归根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马原曾言:“梦醒时分,笔停纸上。”这简短的话语,蕴含了他对创作的独特理解。他或许认为,梦境中的灵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璀璨,一旦醒来,便难以捉摸。因此,他选择在梦醒之际停笔,让那份瞬间的灵感永远停留在梦中。

马原,那位曾经才思横溢的作家,回归后屡次尝试书写,然而笔下的灵感却如枯竭的泉源,再也无法流淌出那些曾轻易捉住的动人故事。他的笔尖,仿佛失去了昔日的魔力,无法再编织出令人心动的篇章。

马原在事业上的挫折,无疑也波及到了他与皮皮的关系中。原本和谐共处的两人,开始出现了摩擦和矛盾,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逐渐减弱,这让马原倍感压力和无助。

1991年,他决然搁笔,与此同时,两人的漫长爱情也走到了尽头。皮皮在离婚后远赴欧洲,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离婚后的马原,并未因情感的挫折而沉溺于自怜。相反,他选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转变。他重新整理思绪,踏上寻找新方向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遍历了不同的地方。尽管有时感到迷茫和不安,但他始终坚信,前方必有属于他的光明。

经过漫长的两年努力,他的作品《中国作家梦——许多种声音》并未得到电视台的青睐。他选择了将纪录片封存于冰箱之中,如同将自己的梦想冷藏。心中的热情似乎也随着冰箱的关门声,冷却了半截。

马原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然而命运却在他毫无预兆的时候转了弯。生活的重重打击让他倍感失落,心灰意冷之下,他竟宣称“小说已死”。

自2000年起,马原便以中文系教授的身份在同济大学执教,投身于教育事业。尽管每日与文学为伍,他对小说的热爱却从未减退。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到西藏,寻找那逝去的自我,重温心中的激情与灵感。

经过七年的漫长等待,一个比他小20岁的姑娘“花花”闯入了他的世界。与大学时期对皮皮的瞬间倾心相似,花花同样带给了他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如同电流般穿透了他的内心。

在马原因为两人年龄差距而犹豫不决时,小花却用她的真挚回应了他的疑虑。在一次试探性的表白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马原,用行动表明,爱情并不受年龄的限制。

2008年,相恋七个月的他们喜结连理,满怀憧憬地布置着温馨的新居,期待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了他们的甜蜜,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

【逃出医院,隐居深山】

在马原步入五十五岁那年的某个清晨,他从沉睡中醒来,赫然发现自己身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疹,每一颗都如针尖般刺痛。初时,他以为只是普通的麻疹,或许忍一忍就能过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疼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终于,无法再忍受的马原向妻子坦露了痛苦,两人随即前往医院寻求诊断。

经过肺穿手术,医生在他的肺部发现了一个异常的肿块,诊断为肺癌。这个消息让他倍感沉重,现在他只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生活几乎无法自理。

马原凝视着冰冷的治疗机器,心电图的波纹仿佛宣告着他生命的节奏,药液缓缓注入体内。这一刻,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考着生命的脆弱,也思考着生命的力量。

他回味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怀念着在西藏度过的那些悠然自得的时光,以及天葬仪式给他带来的深深震撼。在这片刻的沉思之后,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停止治疗。

马原的坚持让医生也束手无策,尽管他们尽力劝导,但马原的心意已决,执意要离去。他的个人意愿成为了无法改变的事实,医生们只能尊重他的选择,默默祝福他未来的道路。

在深思熟虑后,他决然辞去了那份曾经稳定的工作,将房产变卖一空。他决心放下过去的束缚,舍弃身后的累赘,勇敢地迈向新的征程。

马原携妻子逃离医院,回到她的故乡海南,他们在那里沐浴温泉,感受阳光,并为小花补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在海南的第二个年头,他们迎来了更大的喜悦——儿子的降生,他们为他取名“马格”。

尽管四周的目光充满惊讶,马原的病情却奇迹般地好转。红疹的踪迹逐渐消退,那些曾让他夜不能寐的疼痛和瘙痒也悄然缓解。他的状况改善得如此明显,令人难以置信。

2012年,马原再次被西部吸引,与爱人一同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找寻曾经的灵感之源。在那里,他的思绪如泉涌,创作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再次回归文坛,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西双版纳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两人,那里的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开始幻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造属于他们的“伊甸园”,远离尘嚣,过上宁静的隐居生活。

小花全力支持马原的决定。精心规划后,马原与家人在2015年定居于南糯山的一所学校中,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马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家人在这个宁静之地共同书写着人生的新篇章。

他曾特地前往医院,进行一次详尽的全身检查。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身体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个结果令他欣喜不已,也让所有的担忧和疑虑烟消云散。他的康复,无疑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礼物。

经过搬迁之后,马原的身体状况日益好转,那份曾经失去的才情也逐渐回归。他仿佛重新找回了自我,灵魂在新居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活的变迁并未将他击垮,反而激发了他内在的潜能,让他更加坚定地迈向未来。

2013年7月,马原献上了一份特别的六十岁生日礼物——他的长篇小说《纠缠》。这部作品,如同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深沉的思考与独特的叙述魅力,再次证明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

在未来的岁月里,马原始终保持着一颗勇敢探索的心,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领域。除了养家畜、盖楼房,他在2022年更是勇敢地跨界主演了电影《狂暴巨狼》,展现了他多样化的才华和勇于突破的精神。

他钟爱那种生活图景:书香四溢,群山环抱,更有庭院深深。他曾言:“我们的地方,美得如梦如幻,宛如仙境。”那里,书籍是灵魂的食粮,山峦是心灵的港湾,而院子则是生活的舞台。

人生之旅,贵在坚守内心的指引,追求那份自由与美好。这种乐观而倔强的心态,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助我们跨越重重难关,战胜病魔的侵袭。

尽管已经年届七旬,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就在去年九月,他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新作《白卵石海滩》,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与创造力。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仍在文学道路上不懈追求,令人敬佩。

人生如同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需要坚定听从内心的呼唤,勇敢追寻那份真实的自我。让我们舍弃那些繁文缛节,摆脱世俗的束缚,去做那些真正让我们心动的事情,去创造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