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以后,清政府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接连遭到多个国家侵略,并且在军事方面屡屡落败。

但却有一次,清政府主动发兵去攻打西方国家,并且还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发生于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法战争的缘起

中法战争的爆发与越南有极大关系。晚清以前,中国国力昌盛,长期处于天朝上国地位。朝鲜、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藩属国

这些藩属国会定期向中国纳贡,派使者朝拜中国的皇帝,中国也会为这些国家提供支持和保护。藩属国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国力强盛的一种象征。

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想要将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但越南原本一直是清政府的藩属国,法国对越南的入侵,相当于是在践踏清政府的脸面。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命令清军进入越南作战,夺回藩属国。中法战争就此开始

那时,清政府的财政大部分用于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的对外赔款,清军军费不足,武器装备落后,并且,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也没有完全清除,战争形式对清军十分不利

战争初期,清政府的军队在越南遭到惨败,完全无力阻挡法军对越南的进攻。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便建议慈禧与法军议和。通过英国的居中调停,法国军队同意议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以清政府放弃越南的藩属国地位,并向法国开放中越边境进行通商为条件,双方停战。但这时驻守越南的清军尚未收到停战的命令,仍在与法军作战。

清军在越南的行动惹恼了法军,法军的炮火延伸至中国边境,攻入了中国南部地区的门户——镇南关。慈禧慌乱之中对法国宣战,中法战争升级。

中法战争的转折

战事危急之际,有大臣向慈禧举荐冯子材,提议让冯子材统领清军对法作战。当时冯子材已经快70岁了,早已告老还乡。考虑到冯子材,此前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的作战表现,慈禧听从了大臣的建议,起用冯子材为团练督办,处理广西军务。

冯子材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仍有当年的余勇。他很快组织清军进行训练,并选拔勇武之士作为精锐,重点进行练兵。1885年年初,冯子材率领这些训练过的士兵与法军交战。冯子材虽然老迈,作战时却总是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冲在最前面

受到冯子材的鼓舞,清军士气大振。冯子材制定了严格的军法,命令众人死守关口,不得后退,违者斩首。在隘口处,冯子材建筑了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做好了充足的战争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子材告诉将士们,镇南关是大清的门户,关系重大,守不住关口就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自己会带头冲锋,誓与此关共存亡。将士们也感受到了守关责任的重大,更加专注于作战。

附近地区的散兵,和一些百姓被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打动,也来加入战斗。很快,冯子材率领麾下军士收复了被法军占领的文渊、长庆等地,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法军被驱逐出中国境内,败退到河内地区。

收复了法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之后,冯子材将军队开赴越南。到达越南后,冯子材首先对百姓进行了安抚,随后,勘察地形,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越南百姓纷纷响应,主动为清军做向导,协助清军抗击法国军队。

胜利的战争,失败的结局

正在清军作战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清政府却下诏书命令冯子材停战。冯子材不甘心战机就这样被错失,数次上书请战,均被拒绝,不得已,只好率军撤离了越南。

中法战争最终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订为结束。中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以自身权益被损害的失败结局告终,让人不能不感到愤怒。

原来,尽管清军作战获胜,以慈禧、李鸿章为首的上位者,却担心国内会因为这场战争而引发起义或兵变,动摇清政府的统治,并且,他们也不愿意在军费上投入过多财政,因此一直暗中向法军求和

前方的将士浴血奋战,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却罔顾国家尊严和国民的权益,只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甚至不惜断送胜利成果去讨好侵略者。来之不易的镇南关大捷,反而成了清政府请求法国和谈的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