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下发,要求2天之内,镇里要新注册9家企业,最终他们镇超额完成任务,注册全都是“个人独资企业”;一位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只有3家是2022年前实际运营的合作社,其余则涉及鞋店、服装店、水果店、货运队、养殖厂、水产店、鲜花店、建材厂,两家便利店及一家美甲店……;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村干部多次请求下,他名下办理3张营业执照,目前已注销2家。这是“中国之声”报道的,近日多位山西大同阳高县的基层干部反映,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严重造假现象。

阳高县的“市场主体倍增”任务,是从2022年4月开始的,先是县里派给乡镇,然后是乡镇派给村支书。于是,村支书就在自己注册市场主体仍然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请求村民也注册市场主体。结果,就是阳高县的市场主体呈现节节攀升的“良好局面”。按照阳高县2023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2年通过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新增市场主体6792户,总量达22615户,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4956户,其中企业和涉税主体占比分别达到49.61%和67.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县里也就可以给市里交上一份靓丽的市场主体新增答卷,县领导也能受到市领导的表扬奖励,可以获得各类荣誉,甚至可以提拔重用。而基层干部对此的反应是,市场主体增长很多,数据上比较好看,但实际上对经济发展一点用也没有,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些数据是如何来的,也非常清楚农民是怎么看的,更非常清楚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

这种典型的弄虚作假,竟然可以在政府的工作中堂而皇之地出现,且被写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山西阳高县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胆够肥啊。中央再三强调,经济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干,而不是为了数据、为了政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殊不知,这种在市场主体设立上的弄虚作假行为,需要用更多的弄虚作假手段才能掩盖,譬如GDP有没有同步增加、财政收入有没有同步增长、就业有没有同步增多、居民收入有没有同步提高、消费市场有没有同步扩大,等等。于是,更多的造假就会出现,更多的虚假数据就会上报到各级政府,形成宏观数据的不真实、不客观、不科学,导致宏观决策的失误。

我们不知道,阳高县的这种弄虚作假行为,在大同市、山西省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是否也有所谓的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是否也在级级考核、层层加码。如果有的话,问题可能就不只是阳高县一个地方,而是比较普遍了。而从阳高县的情况来看,这种倍增计划已经实施两年,该报的虚假市场主体也已经报到极致。如果不是基层干部无法承受而向中央媒体投诉,各种任务还会继续向下摊派,各种造假也仍然需要进行下去。

可以预料,经过媒体曝光后,山西有关方面一定会派工作组进驻进行调查,并对相关人员予以问责。需要把握好的是,这次的问责,如果把板子打在基层干部身上,将是不公平的。基层干部能够主动投诉,就充分说明他们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任务的,也是反感这样的做法的。如果最终的处理结果把板子打到基层干部身上,就会进一步伤了基层干部的心。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上级决策的错误,是上级要求的不切实际,是发展经济的思维出现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视市场主体的设立,本身并没有错,也是重视经济的具体表现,前提是,方法必须正确,手段必须正规,行为必须正常,而不是不切实际地乱派任务、乱下指标。让市场主体多起来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投资者、创业者看到投资兴业的良好前景,而不是虚假设立市场主体。正确的想法不能被错误的行为所控制,不能把正确的事做成错误的事,不能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各级政府之间更多的应当是工作互动,而不是数据互动。上下级之间需要通过数据了解情况,更需要通过工作取得效果。像这种造假行为,不仅工作上不能互动,数据上也难以真正互动。所以,此次事件,必须从上面开始调查,亦即省、市是如何布置工作的,有没有层层加码现象。不把源头治理好,造假的污水仍然会出现,甚至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