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20世纪的绘画大师张大千,一辈子都在践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生活,他从18岁开始,就离开故乡四川内江,踏上了“行万里路”的征途。在他眼里,书斋生活跟“闭门造车”没什么两样,走出去多看看,最起码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到晚年,他依然这样走着。

1956年春,57岁的张大千,已经在巴西圣保罗居住了3年,他突然觉得要更换一个环境,好让不同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自己的艺术灵感。

于是,在准备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开启自己的首次欧洲之行。第一站他选择了巴黎,因为这里从17世纪之后就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世界艺术之都”,艺术氛围异常浓郁,世界各地许多艺术大咖聚集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张大千选择来这里还有自己的私心,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做国内的著名画家,他想通过一系列运作,把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世界画坛打开。为此,他准备来欧洲“踩点”,选择一些重量级城市举办画展,通过办展来检验自己的成色。

他甚至想好了画展的名称,叫作“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暨近作展”。

国内普遍流行“拜码头”,张大千当然深谙此理。来到巴黎,他也不管外国人吃不吃这一套,就自作主张去拜访一位旅居巴黎的绘画大师。

这位大师就是时年75岁的西班牙人毕加索,此时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艺术圈,被奉为泰斗级人物,在世界画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张大千的目的很明确,决定要以晚辈的姿态去拜访这位享誉全球的大师,两人来一次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他是带着夫人徐雯波一起来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刚一见面就发生了尴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

毕加索只懂一点汉语和中国文化,而张大千对西班牙语和英语更是一窍不通。两人在探讨跟艺术相关的词汇之时,只能通过翻译来传达各自的见解。然而,艺术本来就是抽象的东西,语言不通,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就很难表达出准确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加索尽管很努力地听着翻译讲解,仍然时不时地看着张大千一脸狐疑。而张大千一遍遍解释,还是难以向毕加索传达出自己绘画中的意境。

毕加索抓腮挠耳,急得不知所措,突然想起书架上有一本中国画画册,就走过去取出,希望借助这本画册拉近两人的距离。原来是一本齐白石的画册。

毕加索指着画册对同样无所适从的张大千说:这本画册我认真看完了,中国画很了不起,齐白石先生画中的鱼虾周围没有水,但给我的感觉全是水,充满活泼灵动的趣味,让我百看不厌,对我启发很大。当代绘画艺术在中国,西方绘画死亡了。

毕加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西方油画走到19世纪末期后,已经走过500多年,写实之路走到了尽头,西方画家虽然把能想到的探索方法都用上了,但依然无法取得满意的创新结果。所以,从梵高、莫奈开始,西方油画开始主动向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画学习,以此来吸收东方绘画里的技巧和技法。毕加索甚至还学起了如何使用毛笔,临摹了齐白石的两幅国画作品。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前期这半个世纪,西方油画虽然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也涌现出不少大师和杰作,但总体成就不如文艺复兴时期。

此时的中国画,在经过清末的一段低潮后,到民国初年,随着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革新和觉醒,许多画家从不同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涌现出许多开宗立派的大画家,把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跟同时期的西方油画相比,中国画发展得更好。

听完毕加索的话,张大千感到十分震惊,没想到中国画竟然被西方画家如此重视。

但震惊之余,他也感到非常难为情。

在毕加索眼里,齐白石才是中国画家里边最厉害的人物,两人通过谈论齐白石,能拉近彼此的关系,也能碰撞出一些新的艺术见解。

然而,在中国人的社交礼仪里,当着一位画家的面,交口称赞另外一位画家,明显是对眼前人的鄙视,这在中国人的社交场合里是万万不能出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加索因为不懂这些礼节,无意间伤害了张大千的自尊心。不过,此时情绪激动的张大千可不这么想,他自认为自己的青绿山水和泼墨山水画面凝练简洁,色彩雅致和谐,笔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充满遐想,充满油画无法体现出来的趣味和意境。你毕加索怎么就看不出来呢?还对别人大肆吹捧。

两人各自若有所思,足足有一分钟不说话,连旁边充当翻译的记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到丈夫如此尴尬,徐雯波突然说道:没错,齐白石先生确实是中国最厉害的画家,他在中国家喻户晓,许多人以收藏他的一幅画为荣,但想收藏他的画太难了。

毕加索听后不由自主地问道:齐白石跟你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徐雯波回答道:齐白石先生是张大千的老师,他曾多次称赞张大千,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

徐雯波说完,从随身携带的一卷画作里拿出一幅,展开在毕加索面前,说道:这幅画的名字叫《大千补荷》,是张大千和老师的合作作品,请先生过目。

原来,齐白石有一次在一张纸上画了几只虾,张大千正好到访,看到画后自告奋勇,提笔在画面补画了一些荷花。齐白石看后很满意,对张大千高度赞扬,认为他补充了自己的绘画艺术。

毕加索听后立马对张大千投来崇高的敬意,没想到眼前这个跟自己难以沟通的画家,居然是齐白石先生都要认可的高手,自己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有了这样的先入之见,后来,两人的交流很愉快,甚至成为东西方绘画界的忘年交,给世界画坛缔造了一段佳话。

毕加索之所以这样认可中国画,跟他一生善于学习,不断突破自我有很大关系。他差不多5——10年就会改变一次画风,15岁之前,他追求写实,甚至坦言: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15岁之后,毕加索相继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田园时期”等多种风格的转变,最终成为全球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绘画大师,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