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之中,吴国和士族的联系是最密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地本地的士族中,属“朱、张、陆、顾”四家对东吴的政治的影响最大。翻看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不少重臣都是姓这几个姓的。

那么,东吴都有哪些重臣来自于这四大家族呢?他们都担任了什么职务?这些家族在东吴的政治转向中,都起了什么作用呢?这几家之间关系如何?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杀,孙权在张昭等人的拥护下,匆忙继位。

当时孙家在东吴没有站稳脚跟,再加上孙策猝然离世,所以各地出现了许多叛乱。

当时孙氏的政权动摇到了什么程度?虞翻是孙策生前非常亲近的大臣。但是孙策死后,虞翻手下的官吏要去奔丧的时候,虞翻却把人拦住了。

虞翻对手下说说:“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咱们要是离开驻守的地方,恐怕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孙策死后,虞翻和他的手下没去奔丧,而是换了身孝服,就开始防范叛乱了。

结果,虞翻和他周围一些学他不奔丧的郡县,他们驻地的状态相对稳固,没有发生叛乱。而其他地区,叛乱的还真不少。

后来记录历史的陈寿等人,也把虞翻这种违背礼制的行为当作明智有主见的案例,可见东吴当时的处境有多危急。

孙策生前曾经对孙权说过,“打仗冲锋,你不如我;团结众人,我不如你”

孙权继位之后,也确实努力团结东吴的各支政治势力,尤其是士族。

其实在孙吴政权早期,士族和孙策的关系不算融洽。

孙家是吴郡本地人,但是孙策之前在袁术手下做事,他是奉袁术的命令来攻打这里的。

袁术的人缘,是三国中人有目共睹的。

大家都知道曹操刘备青梅煮酒时,曹操亲切的授予了袁术骷髅王的称号。但是曹操并非是这一爱称的创始人。早在曹操之前,孔融和刘备说话时,就已经将袁术称为“冢中枯骨”了。

结果可想而知,孙策的到来,遭到了吴郡士族非常激烈的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逊的叔爷爷陆康,当时是庐江太守。孙策来的时候,陆康带着百余名族人组织反抗。

不仅如此,陆康又把陆绩、陆逊这些小孩子送回了老家,一副誓与城池共存亡的态度。

陆康抵抗了两年,这两年间,陆家因为战乱,死去了大批青壮年。可是最后,庐江还是被孙策攻克了。

孙策倒是没为难陆康,但是打了两年的仗,这对老年人来说本来就是对身体的巨大消耗。再加上家族里死了这么多人,最终结果又失败了,所以城破不过月余,陆康就病死了。

陆家抵抗孙策,以至于家族里死了这么多人,家主还因此病死。陆家和孙家,算是结下了梁子。

不过有和孙家结仇的,就有和孙家合作的。

吴郡四姓中,和孙吴政权合作比较早的,是朱氏的朱桓,和顾氏的顾雍。

孙权继位的当年,朱桓就被任命为余姚长。此后数年,由于战功,几多次受到升迁和封赏。

孙权也确实很爱惜朱桓。朱桓性格刚猛,不愿意给别人打下手。一次因为需要受别人管制,居然因此发狂,连杀两个部下。

事后,朱桓宣称自己有精神病,孙权居然采纳了这个说法,真的让他回来养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不过,朱桓的脑袋确实有非同寻常之处。据说朱桓的记忆力非常好,和人见一面,几十年后还记得人家。

他手下那么多士兵,每个士兵的家属,他竟然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现代的观点,他这个症状,很像超忆症。正常人的脑袋,都有自动删除记忆内容的功能。这是对人脑的一种保护,可以减轻人脑的负担。

但是超忆症患者的脑子没有这种功能。他们就像一台永远不删除任何信息的手机。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精神压力,如果因此激发了精神病,似乎也说得过去。

吴郡的顾家,也是加入的比较早。

孙权刚继承孙策位置的时候,朝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郡守。

但孙权没有直接去会稽郡上任,而是先任命顾雍做了会稽郡的郡丞,代理郡守的职能。

顾雍在会稽平定叛乱,安抚民生,稳定了会稽的局势,给孙权解决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几年之后,顾雍进入孙权幕府,担任左司马。

朱家和顾家的人都选择了与孙权合作,那其他家族的人呢?

陆家最终也选择了和孙氏政权合作,但是他们没在孙权刚继位的时候就过来。这倒不是因为倔强。只不过,陆家人现在缺成年人。

公元203年,陆逊进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氏政权的参与者之一。看起来,他比顾雍朱桓他们要晚一点。但此时,陆逊只有二十一岁。在古代,他属于刚成年没多久。

而他的堂叔陆绩,此时只有十五岁。他要是入仕,那得算孙权雇佣童工。

在陆逊进入孙权幕府的下一年,孙权的三弟孙翊还被部下给杀害了。他们的目的是想杀了孙翊,然后把孙翊驻守的丹阳献给曹操。

杀了孙翊后,他们中一个叫妫览的人得意忘形,还想霸占孙翊的妻子徐氏。徐氏借口说,自己月底再祭奠孙翊一次,以后就心甘情愿的侍奉你。妫览就同意了。

徐氏找到机会,联系了孙翊旧部,反杀了这几个叛贼。事后,徐氏用这几人的脑袋祭奠了孙翊,众人都惊悚不已。孙权及时调遣军队,这才彻底解决了这场叛乱。

可见,此时孙吴的政权依然非常动荡。此时陆逊加入孙吴政权,还是很有诚心的。到这里,朱家、顾家、陆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孙吴的支持。

那么张氏的人呢?这个要放在后面说。

陆逊刚加入孙权幕府的时候,孙家的旧人都还活着,孙权显然更青睐于周瑜、鲁肃这种外来的人才。

而陆逊年纪又轻,又出身吴郡本地士族,所以一开始没受到什么重视。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刘表新丧,他的儿子刘琮就投降了曹操。一时间,曹操威望大作,刘备仓皇逃离荆州,东吴是战是降,就变得至关重要。

但此时,最受孙权重视关注的,还是周瑜、鲁肃吕蒙那些人。顾雍陆逊他们,虽然也因为办事妥帖受到了孙权的欣赏,但距离心腹肱骨,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造化弄人,公元210年,周瑜因为箭伤发作去世。

周瑜在给孙权的遗书中忧虑“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并且向孙权推荐鲁肃。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这些人的接连病逝,给孙权带来了莫大的悲伤,也给吴郡的士族们带来了机遇。

早在公元215年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就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冲突。

这几年间,双方的势力都有所扩张,彼此都不是曹操随便就能消灭的小诸侯了。孙权和刘备的矛盾,一触即发。

现在,一心促成孙刘联盟的鲁肃死了。随着鲁肃的病逝,孙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弥合。

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声望达到顶峰。也就是在这同一年,吕蒙和孙权已经打定主意,要袭取荆州。

当吕蒙称病回去的途中,陆逊去拜访了吕蒙,他和吕蒙建议:关羽骄傲,又急着北上,不会认真防范咱们。咱们只要多说点软话,就能让关羽放下警戒,咱们就有机会夺荆州。

当时吕蒙怕泄露消息,就假装反对,说关羽现在风头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可是吕蒙回去之后,却向孙权夸赞了陆逊。吕蒙举荐陆逊,说陆逊有见识、想得远,可以担当大任。

孙权听从吕蒙的话,果然任命陆逊代替吕蒙。再往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剧情,东吴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

经此一役,陆逊彻底得到了孙权的欣赏。孙权封陆逊为娄侯,镇西将军。

没过多久,刘备为关羽报仇,兴兵进攻吴国。刘备来势汹汹,孙权也有点麻了。

几次遣使说和,都没什么效果。最后还是陆逊出手,一把夷陵大火,烧的蜀汉的军队“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汉损失惨重,刘备只得罢手。

战争结束以后,孙权问陆逊:“打仗的时候,军队里有将士不听你的话,你怎么不告诉我呢?”

陆逊回答:“这些将士,要么是至尊您的亲信,要么是资历深的老将,我与他们冲突,不利于您内部的团结。”

陆逊这种识大体的态度,让孙权非常感动。再加上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相继离世,孙权也渐渐愿意和这些士族深度合作。

所以在此之后,孙权对陆逊的好感和信任飞速增长。在这段时间里,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几乎可以和刘备与诸葛亮相媲美。

刘备死后,孙刘两家又恢复了塑料盟友情。孙权和诸葛亮或刘禅通信,都会给陆逊看。孙权还把自己的印刻了一个副本,放在陆逊那里。自己往蜀国的信件有什么问题,也直接让陆逊修改。

陆逊深受孙权重用,但是其他的士族成员,孙权也没忘了。

公元221年,孙权称吴王,立刻让顾雍领尚书令,又封顾雍为阳遂乡侯。

同样是士族成员,但是顾雍和陆逊,走的完全是两种路子。

顾雍性格端庄谨慎,所以孙权特别信任顾雍。而且顾雍在君臣相处方面也特别有一套。

顾雍从不轻易对孙权发表意见,孙权有了什么想法,经常会让人去问顾雍的意见。

如果顾雍赞同孙权的这个想法,就请这个使者吃饭,然后在吃饭的时候,讨论这个想法,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要是顾雍不赞同这个想法,他就什么也不说,但也不请这个使者吃饭。

时间一长,孙权也明白顾雍的意思了。使者再回来,孙权不问他别的,就问他“顾公留你吃饭了吗?”

无论什么事情,顾雍只当面和孙权说,绝不通过别人转述。

事后证明,顾雍的做法是明智的。消息经过别人传递,很有可能会出现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后果。

公元222年,朱氏的另一个成员也进入了孙吴政权,他就是朱桓的堂弟,朱据。

这个朱据的形象很好,后来孙权还把自己的三女儿孙鲁育嫁给了他,又封他为云阳侯。

孙鲁育可不是一般的公主,孙鲁育的母亲步夫人,是孙权最喜欢的妃子。孙权称帝,一直想立步夫人为皇后,只不过受到了大臣们的阻拦。

后来步夫人死,孙权追封步夫人为皇后,在诏书里说自己很后悔,没有早早立步氏为后。

朱据娶到了孙鲁育,可见当时孙权对他确实很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吴郡四姓内部,都有密切复杂的姻亲关系。后来他们这四家又和孙氏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姻亲关系,唯独朱氏,似乎没有进入这张联姻网络。

截止到这个时间点,除了朱据娶公主以外,似乎没看到朱家的某个成员和其他几家的联姻关系。

比如顾雍,就娶了陆康的女儿,他们还生下了长子顾邵。

而顾邵先娶了陆逊的妹妹,生下了顾谭、顾承兄弟。陆氏早亡,孙权又把孙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他。

还有一次,孙权嫁侄女,因为这个侄女也是顾家的外甥女,所以孙权就请了顾家人一起吃饭。

这次聚会之所以被记录了下来,是因为顾雍的大孙子顾谭酒后跳舞,跳个没完。事后,顾谭被顾雍训斥了一顿,还被罚站了。

从孙权侄女是顾家外甥女这一点看,顾家肯定有女孩嫁给了孙权的兄弟,这样孙权的侄女才会是顾家的外甥女。

孙家、顾家、陆家之间互相联姻,关系紧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顾家和陆家都非常显赫。

张氏出场得比较晚,张氏的代表人物是张温。他受到孙权重任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24年。

此时孙权需要派人去蜀国表示友好,但孙权又害怕蜀汉这群嘴炮王者,要是自己这边的使者吃了亏,那自己也没面子;要是自己的使者争执太过,就会伤了两国的和气。

最后,孙权选中了素有才名的张温。

张温去了蜀国,也达成了两国友好,但是过程却不太合孙权的心意。

张温去了蜀国后,对蜀国的政治氛围大加赞赏,这让孙权很不高兴。而且,张温由于文采出众,很有名气。所以孙权也害怕张温会不会跟自己一条心,他的言行会不会对吴国产生负面影响。

最终,孙权找了张温一个把柄。张温推荐过一个人,叫暨艳。

暨艳当时担任选曹郎,但他性格刚直严厉,裁汰官吏的时候只要是不合格的,统统淘汰掉。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暨艳的做法没啥毛病,但是吴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特殊,各种大家族太多,利益盘根错节。最后暨艳没有澄清吴国的官场,倒是把自己的小命给丢了。

暨艳获罪之后,孙权想起来,暨艳是张温举荐的,就牵连张温,罢免了张温的官职,将他软禁起来。几年之后,张温就因病去世了。

张家也和其他士族存在联姻关系,比如张温的一个妹妹,就嫁给了顾雍的孙子顾承。

后来两宫之争中,顾承兄弟被牵连,流放交州。顾承死后,这个张氏被改嫁给丁家,在成婚当日,服毒自杀了。

几个家族之间关系密切,孙权年富力强的时候,可能不会太往心里去。可是当孙权年纪大了,疑心加重,就不一样了。

吴国的第一任丞相叫孙邵,孙邵死后,孙权让顾雍接任了丞相的位置。

可是在公元236年的吕壹事件中,这些重臣居然全被吕壹逼得无计可施,连顾雍这个丞相都受到过吕壹的污蔑。

陆逊几次和潘濬相对哭泣,都无可奈何。潘濬无奈,还曾经打算找个机会,手刃吕壹,以免除祸患。

能逼得大臣想出这种主意,可见吕壹事件把大家逼成什么样子。

而顾雍没栽到吕壹身上,也不是因为孙权醒悟得早。而是因为一个人提醒吕壹:顾公不做丞相,空下来的位子会给谁呢?会给潘濬吧?

潘濬对你恨得咬牙切齿,只不过他远在武昌,不方便动手而已。他要是回来当丞相,一定会直接对你动手的!

吕壹实在害怕潘濬的暴脾气,所以才赶紧停止了对顾雍的迫害。

吕壹放肆的时候,顾雍不能制止,陆逊远在武昌,没受牵连但也插不上嘴。至于朱据,就更惨了。

当时朱据的军队应该拿到三万缗的军饷,但是被其他人贪墨了一部分,对不上账了。

吕壹就以为是朱据贪污了,于是拷问管军饷的官吏,还把人打死了。

朱据怜悯此人无辜被杀,就让人厚葬了他。吕壹见状,更加坚信是朱据指示的,就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了孙权。

孙权没听朱据解释,几次斥责朱据。朱据感觉自己要玩,只好准备了一个草席,做了最坏打算。

后来另一个相关的官吏查明了真相,报告给了孙权。孙权大惊:“朱据尚且被冤枉,那其他的官吏百姓呢?”从此怀疑吕壹,这才加快了吕壹的败亡。

这件事结束后,孙权下诏认错,说得非常恳切,但同时也没忘了甩锅“咱们在一起都这么些年了,头发都变颜色了。大家有什么事不能直接和我说,还要等到事情恶化到这种地步?”

吕壹案结束后,孙吴的政治环境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孙权已经搬到了建业,陆逊和太子孙登在武昌主持事务。

让太子和一个重臣长期相处,还一起主持事务,可见信任。

但是,孙权很快就再次掀起了新的波澜。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病逝。第二年,孙权的爱子孙和被立为了太子。但几乎是同时,孙权的另一个儿子,鲁王孙霸得到了孙权的宠爱。

孙霸的受宠,带来了孙和地位的动摇。

孙登生前,孙权曾经让顾谭做孙登的幕僚。孙登死后,顾谭出于惯性,也更倾向于支持新太子这个正统。

非常不巧的是,两宫之争没多久,顾雍就生了一场重病。孙权在确信顾雍无法医治后,给顾雍的儿子升了官。没过多久,顾雍就去世了。

顾雍一直很受孙权的信任。所以如果顾雍活着无论是孙权本人,还是党争中的大臣,都会有点顾忌,可是顾雍一死,大家就都放飞自我了。

顾雍死的第二年,孙权就封陆逊为丞相,但是依然让他管理武昌事务,依然做州牧。

看起来,陆逊手里的权力一点没少,孙权对陆逊还是挺好的。

但是这个安排有一个瑕疵:之前陆逊留在武昌,是辅佐太子孙登。现在孙登死了,他留在武昌,既见不到皇帝,也见不到太子,一下子失去了和孙权沟通的有效渠道。

顾雍生前,只会在和孙权面对面的时候才谈论事务,几乎不通过其他人传话。可是现在孙吴的环境,陆逊既没法不说话,也很难和孙权有效沟通。

果然,在两宫之争发展得很激烈的时候,危险来了。

孙和买通了孙权的宫人。这个宫人藏在床下,听到孙权对鲁王一伙的杨竺说,自己打算废掉太子。

孙和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也不问问这个消息是怎么听到的,就请陆逊的侄子陆胤把消息传给陆逊,希望陆逊能为自己说话。

在两个皇子斗争焦灼的时候,孙权肯定是不希望陆逊这种身份的官员下场站队的。更何况,陆逊提到的消息,分明是自己屏退左右后才说的。陆逊是怎么知道消息的?

孙权还没想到床下有人的可能,他先询问了那条向他夸赞鲁王的杨竺。

杨竺立刻就想到了陆胤,他对孙权说:“这段时间,只有陆胤从建业去往武昌。如果传递消息,必然是通过陆胤,陛下还是审陆胤吧?”

陆胤被抓捕审问,他不愿意牵连太子,就说“是杨竺讲给我的。”

泄露皇帝的话,同样是大罪,所以杨竺再次遭到了严刑拷打。无奈之下,只得承认是自己走漏了消息。

孙权虽然没处置陆胤,还杀了杨竺,可这不代表他相信了陆胤的说法。

三国志里评价孙权“有勾践之奇”,孙权的性格也确实很奇怪,他很容易记恨人,但是总是出于各种原因,不直接发作,而是隐藏在心里。

过了很长时间后,孙权如果找到了机会,才会借机发作。由于压抑了一段时间,这个隐藏后的发作往往比较严酷。

比如朱治,早年就跟随他爹出征,还保护过他的家人。而且朱治的样子朱然,还是孙权的同学。

所以孙权因为小事记恨朱治之后,就一直不好意思发作。他就这么憋了很长时间,直到诸葛瑾发现了他的不满,巧妙的开解他,这件事才算过去。

不然让孙权自己憋着,本来可以发火骂几句的事,不知道会酿成什么大祸。

现在陆逊,就站在了当日朱治的位置。只不过,现在孙权状态非常暴躁。没有谁能巧妙的开解孙权的情绪。

先是顾谭兄弟被流放交州,然后陆逊几次进谏,都受到了孙权的训斥。陆逊悲愤而死。

出将入相的顾家和陆家,一下子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陆逊死后,步骘成了下一任丞相。可是步骘的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没多久也死了。

丞相的位置,就被交给了朱据。朱据也和陆逊一样,希望能维持住朝廷的稳定,支持太子这个正统。

可是,由于两宫之争已经闹得太久。孙权觉得,如果把皇位传给太子或鲁王,孙吴政权必将分裂,所以下定决心,要另立一个儿子做储君。

公元250年,孙权软禁了太子孙和,明显是要废太子的节奏。

朱据于是和屈晃一起,向孙权进谏。孙权主意已定,看到他们进谏,反而斥责他们多管闲事。

朱据因此被杖责,又被贬为郡丞。后来,孙权病重,孙弘就借着机会,把朱据赐死了。

在孙权一代,这些本地士族先是因为能力受到孙权的青睐,又在孙权晚年受到了孙权忌惮。在几次的政治风波中,折损了许多有能力、有操守的成员。

其实孙权晚年的这些政治风波,未必全是奔着收拾他们去的。比如两宫之争,孙权总不可能拿继承人来搞大清洗吧?

只不过这些士族之间都沾亲带故,而且身居高位,所以发生冲突时,更容易受孙权厌恶。

孙权晚年这些操作下来,客观上对士族的力量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比如顾谭兄弟被流放,这两个顾氏之中最有才能的年轻人,就这么客死异乡了。

朱家的后人,在孙权死后的政治动荡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至于陆氏,后果还稍微好一点。虽然陆逊被孙权训斥而死,看似陆家损失惨重。但是陆逊的儿子陆抗却没受到什么牵连。

陆家似乎在陆逊之死中吸取了教训。孙权死后,东吴政治持续动荡,陆家一直毫无参与感,也没受到什么波及。平平安安的混了个“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的盛况。